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18篇
基础科学   7篇
  44篇
综合类   523篇
农作物   30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51篇
植物保护   18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禁用农药毒死蜱在豇豆中被高频检出,已成为豇豆中农残超标率居高不下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明确毒死蜱在豇豆播种期、苗期、结荚期使用后的残留及其膳食风险,进行了田间模拟残留试验,将采集的成熟豇豆通过乙腈提取,C18分散净化,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测定豇豆中毒死蜱残留量,并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在豇豆中的方法定量限为0.01 mg·kg-1,在0.01~5 mg·kg-1添加水平下,毒死蜱的平均回收率为76.3%~88.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6.4%;播种期、苗期、结荚期一次施药和结荚期二次施药后,成熟期采收的豇豆样品中均无毒死蜱检出;结荚盛期一次施药后,残留消解曲线为Ct=1 726.6e-0.431t(R2=0.981 5),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6 d;施药后10 d,豇豆中毒死蜱残留量降至0.05 mg·kg-1以下,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小于100%;毒死蜱在播种期和苗期的使用,不会导致成熟期豇豆中残留超标,可以安全使用;始花期后的使用需控制10 d以上的采收间隔期;结荚盛期须禁止使用毒死蜱。综上表明,在尚未制定毒死蜱在豇豆生产中精准施用规范的背景下,我国禁止毒死蜱在豇豆生产中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3种活性污泥的长期驯化、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优势菌筛选与复配,构建一种对毒死蜱具有高降解活性的菌群.[方法]以农药公司的3种不同废水处理工序的污泥为材料,利用毒死蜱长期胁迫驯化以获得高效降解毒死蜱的活性污泥;随后,在驯化后的3种活性污泥中筛选优势菌株,并以筛选的菌株构建复合菌群用于毒死蜱的降解.[结果]以毒死蜱为碳源,在驯化后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到3株具有毒死蜱降解活性的菌株(Paracoccus MLCa-1、Klebsiella MLCp-2、Serratia MLCs-1),并对3种菌株进行复配,构建了复合菌群MLCF7.复合菌群MLCF7对100 mg/L毒死蜱降解率达82.84%.[结论]复合菌群对毒死蜱具有高降解活性,表明其在农药污染生物修复中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从生产毒死蜱农药厂采集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得到2株降解效率较高的毒死蜱降解菌,命名为D1、D3,根据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 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将其鉴定为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sp.)和副球菌属(Paracoccus sp.)细菌。2株菌以最佳配比(1∶1.25)混合施用时,与单菌相比,毒死蜱降解效率可提高12%~26%;以混合菌株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对毒死蜱最适降解温度为30℃,最适降解pH值为7.0,最适NaCl浓度为0.5%;混合菌株施入土壤后,可保持较高的定殖能力和降解效率。  相似文献   
4.
间歇灌溉对稻田毒死蜱迁移转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歇灌溉作为丘陵区稻田常见的灌溉方式之一,其强烈的干湿交替过程会影响稻田中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在室内批量平衡吸附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农药野外喷施试验与动态观测,研究了间歇淹水和持续淹水条件下石灰性紫色土发育的稻田中毒死蜱的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对毒死蜱的吸附能力远远强于其对毒死蜱主要降解产物3,5,6-三氯-2-吡啶醇(3,5,6-TCP)的吸附能力,毒死蜱的吸附容量常数范围为34~170,TCP的吸附容量常数范围为0.62~0.67,且对毒死蜱和TCP的吸附容量常数及分配系数均以耕作层土壤高于非耕作层土壤;施药后田面水中毒死蜱及TCP的浓度均随时间迅速下降,两者均可通过土壤大孔隙优先流快速迁移至50cm深处;间歇灌溉处理稻田土壤孔隙水中两者的浓度总体低于持续淹水处理;降雨和灌溉事件会导致两者由土壤固相迅速向水相发生短时间、高浓度释放与淋失。  相似文献   
5.
土壤中毒死蜱及主要代谢产物的降解与生态风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施用农药毒死蜱后土壤中毒死蜱及其主要降解产物3,5,6-三氯吡啶-2-酚(TCP)污染分布特征,评估农田土壤环境中毒死蜱及TCP的环境风险,以玉米、小麦和大豆3种作物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旱地农田田间试验。通过对施用后不同时间农田土壤中毒死蜱浓度检测发现,土壤中毒死蜱均在前期消解较快,后期逐渐变缓。小麦、大豆、玉米种植土壤中毒死蜱的半衰期为7.86~24.84 d(均小于30 d),消解速率常数为0.027 9~0.088 2 d-1。前期均表现为0~5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最大,15~20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最小,即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中毒死蜱的残留量逐渐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0~10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逐渐减少,10~20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逐渐增加。TCP比母体毒死蜱更容易迁移,对环境的污染风险较高。随着毒死蜱施用剂量的增加,小麦、大豆、玉米3种作物种植土壤中毒死蜱及TCP的短期和长期生态风险均增大。超推荐剂量施用毒死蜱导致毒死蜱及TCP产生较高的短期和长期生态风险,TCP生态风险在3种作物农田中均达到了高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6.
通过春季淘土查小麦吸浆虫化蛹进度确定中蛹盛期,成虫发生期网捕确定成虫始见期和盛发期。40%毒死蜱EC在小麦不同生育时期防治小麦吸浆虫,蛹盛期和成虫盛期各防治一次,平均损失率仅为0.04%,适宜100万头·667 m-2以上的重发田块;成虫盛期防治一次,平均损失率为1.1%。适宜30~100万头·667 m-2中等发生田块;30万头·667 m-2以下的一般发生田块,蛹盛期防治可以降低成虫期虫口基数,推迟成虫始见期,降低成虫期防治压力,平均损失率为5.9%。  相似文献   
7.
<正>近期,毒死蜱原药市场开始发生变化,价格上涨,市场供应开始收紧,这应该是毒死蜱原药生产厂家最愿意看到的,但真的未必是一件好事。全国植保会结束后,毒死蜱原药市场在慢慢恢复,成交量正在稳步上升,当然,原药价格也小幅回落。但是,毒死蜱原药价格在谷底呆的时间并不长,也就2~3周后价格即开始回升,毒死蜱原药价格开始全线上涨,而且价格涨得还较快,单周价格上涨幅度达到近1000元/吨,目前原药价格已经达到3.45万元/吨,较近段时间有不小幅  相似文献   
8.
<正>湖南省益阳市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柑橘、棉花、苗木、蔬菜。然而受今年益阳市气候反常、阴冷雨天较多的影响,农作物生长不良,农民损失不小。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主要农药品种有阿维菌素、毒死蜱、吡蚜酮、己唑醇、草铵磷、百草枯等。价格涨跌基本持平。阿维菌素、吡蚜酮、己唑醇等小幅下降。价格下降的原因是有的已使用多年,产生抗性,药效下降,且买方市场竞争激励。吡蚜酮、草铵磷、百草枯、己唑醇等农药品种由于药效较好,市场  相似文献   
9.
李新梅 《现代园艺》2014,(23):11-13
通过2种不同提取方法,应用气相色谱仪PFPD检测器对水芹中毒死蜱检测,建立了水芹中毒死蜱残留GC-PFPD测定方法。与方法 1相比较,方法 2简单快速,节省了有机溶剂并减少溶剂暴露,有效地去除色素和杂质。检测结果表明,方法 2回收率为90.17%~99.87%,,与方法 1差异不显著,相对标准偏差为2.89%~8.55%,检测限为0.012 mg/kg,方法 2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完全可以满足水芹毒死蜱残留检测的技术要求。通过对喷药后的水芹进行检测,30天后农药残留0.47mg/kg,远远高出限量标准平均为0.05mg/kg。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辛硫磷微囊悬浮剂和毒死蜱微囊悬浮剂的主要释放机制和影响因素。[方法]利用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测定2种微囊悬浮剂在2种湿度、温度和通风状态下的土壤释放(消解)动态。[结果]在35℃干燥土壤中,辛硫磷微囊悬浮剂吹风处理的T0.5是2.2 d;而密闭处理的T0.5是859.2 d。在35℃吹风条件下,辛硫磷微囊悬浮剂和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在干燥土壤和水饱和土壤中的T0.5分别是2.2和5 800 d;8 d和206.1 d;而当温度为35和25℃(其他条件相同)时,前者的T0.5分别是2.2和18.6 d;后者的T0.5分别是8.0和28.8 d。[结论]辛硫磷微囊悬浮剂和毒死蜱微囊悬浮剂释放机制都是以气化释放为主;湿度和温度是影响两者释放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