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1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80篇
林业   39篇
农学   162篇
基础科学   13篇
  13篇
综合类   1221篇
农作物   109篇
水产渔业   61篇
畜牧兽医   493篇
园艺   240篇
植物保护   6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陕西关中地区麦蚜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兴平、礼泉、凤翔、岐山、扶风地区麦田禾谷缢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异丙威、毒死蜱、阿维菌素、氟啶虫胺腈等7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最高,其中凤翔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达到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72.5),岐山和扶风种群对该药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1.4、29.9);5个地区的禾谷缢管蚜对溴氰菊酯、吡虫啉、毒死蜱、异丙威和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较低,表现为敏感、敏感性下降或者低抗性;5个地区的试虫对氟啶虫胺腈均表现为敏感。分析认为,高效氯氰菊酯不适合用于关中地区禾谷缢管蚜防治,氟啶虫胺腈作为一种新型杀虫剂,可以在该虫防治中推广使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等其他几种杀虫剂可以在禾谷缢管蚜的防治中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选药以有效控制葡萄霜霉病,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山东省烟台市不同区域的葡萄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抗药性,建立葡萄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敏感基线,并分析不同区域病菌菌株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葡萄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敏感基线EC_(50)为1.63 mg/L,采自海阳、蓬莱、龙口的5株供试菌株产生低水平抗药性,分别为敏感基线的3.40、3.72、4.59、6.02、6.63倍,其他地区所采集的菌株未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3.
新烟碱类杀虫剂主要包括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近年来在蚜虫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长期大量、频繁地使用此类杀虫剂,导致多种蚜虫对它们产生了抗药性。本文就不同种类的蚜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发展趋势、产生机理及综合治理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引起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对氰烯菌酯的抗性风险,对5株敏感菌株进行了室内药剂驯化,获得33株抗性突变体,突变频率为16.5%,其对氰烯菌酯的抗性水平范围为7.39~1 665.76倍,3株表现低抗,4株表现中抗,26株表现高抗;发现在myosin-5基因上存在11种抗性突变类型,其中217位的丝氨酸突变为亮氨酸(S217L)、420位的谷氨酸突变为赖氨酸(E420K)和135位的丙氨酸突变为苏氨酸(A135T)为主要突变类型,其比例分别为45.5%、15.2%和9.1%。S217L型抗性突变体的产孢量显著下降,菌丝生长速率和致病力与亲本菌株无显著差异。E420K型抗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和致病力显著下降,产孢量与亲本菌株无显著差异。A135T型抗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与亲本菌株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孢在药剂选择压力下易形成氰烯菌酯的抗性群体,对氰烯菌酯存在中到高等的潜在抗性风险,其myosin-5的点突变与其对氰烯菌酯的抗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昆明市马铃薯晚疫病菌甲霜灵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超  曹继芬  王昌命  赵志坚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2):156-157,164
[目的]明确云南省昆明市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水平。[方法]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晚疫病菌对不同浓度甲霜灵的相对生长量。[结果]甲霜灵浓度为5、100μg/m L时,晚疫病菌相对生长量分别为59.24%~98.81%和43.25%~94.15%。52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全部为高抗菌,未检测到敏感和中抗菌株。[结论]甲霜灵在昆明马铃薯产区已完全失效,需引进新型高效杀菌剂进行晚疫病的合理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江苏丘陵地区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QoIs)的抗药性区域分布和抗药性分子机制,为抗药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区分计量法和抑制中浓度法测定草莓灰霉病菌对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区域分布和对药剂的敏感性表型,采用草莓果实离体测定法评估药剂对不同药剂敏感性菌株的防效,通过药剂靶标基因的序列分析确定抗药性分子机制。【结果】236株草莓灰霉病菌中对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呈抗性的菌株有192株,2个药剂呈正交互抗性。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敏感菌株的平均抑菌中质量浓度(EC50值)分别为0.269 8和0.055 9 mg·L~(-1)。77个嘧菌酯抗性菌株的EC50值全部大于100 mg·L~(-1),而吡唑醚菌酯抗性菌株的EC50平均值为67.680 7mg·L~(-1)。接种抗性菌株后再防治的试验证明,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在推荐剂量(a.i 166.67 mg·L~(-1))下失去防效;所有抗性菌株的cyt b基因上都只含有G143A点突变,且第143位氨基酸后均不含有内元(Bcbi-143/144);敏感菌株cyt b基因分为2种,47.4%的敏感菌株不含有Bcbi-143/144,而52.6%的敏感菌株含有Bcbi-143/144。【结论】江苏丘陵地区田间草莓灰霉病菌群体中,对QoIs类药剂产生高水平抗药性的种群已成为主导种群,生产中不宜再用该类药剂防治草莓灰霉病。所有田间采集灰霉病菌抗性菌株的抗性分子机制均为cyt b基因G143A点突变,未发现其他位点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7.
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种群检测与抗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检测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与对传统杀菌剂单剂的抗性严重度。以江苏溧阳、通州和盐城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子囊孢子为试材,鉴定其优势种群,检测对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性。结果表明: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菌株中全部检测到亚细亚镰孢,是绝对优势种群;禾谷镰孢占比最高是溧阳地区的14%,最低是通州地区的8%,平均占比为11.33%,显著低于亚细亚镰孢占比;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介于26.3%~54.5%;未检测到戊唑醇和咪鲜胺具有抗性的赤霉菌株。综上,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菌优势种群是亚细亚镰孢,其对多菌灵单剂已产生严重抗性,未发现对戊唑醇和咪鲜胺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8.
<正>近期以来,笔者随机对30余户果农的用药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研,结果发现:农民在用药方面,带有较大盲目性或盲从性的高达70%左右。其中,轻的造成农药浪费、环境污染;重的或使一些害虫产生抗药性甚至发生药害,导致落叶落果,使产量、品质与来年收益等均受到影响。为引导广大农民消除用药盲目性,增强用药科学性,用药尽快朝着省费、环保的方向发展,在此做如下交流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旭东  郭跃 《现代园艺》2014,(22):97-97
园林植保是研究危害园林植物的害虫病菌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有着以环境为载体的特点。园林植物病虫抗药性的产生不仅影响农药对病虫害的有效治理,而且使园林绿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新的障碍。如何开展抗药性综合治理,已经引起园林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滇西南菜区小菜蛾的发生规律和抗药性现状, 2013-2017年进行了田间系统调查幼虫、性信息素诱集成虫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滇西南菜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每年早春存在种群激增现象, 3-5月份出现春季高峰期, 6月后种群数量保持较低水平。抗性测定表明, 该地区小菜蛾对丁醚脲、Bt、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茚虫威均为低水平抗性, 对氟啶脲和多杀霉素为中等水平抗性; 对阿维菌素为中到高抗,对高效氯氰菊酯为高抗水平。建议该区域1-5月放置性信息素诱杀成虫, 3-4月用丁醚脲、Bt制剂、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茚虫威等进行化学防治, 6-12月小菜蛾的发生虫量在经济阈值下, 可不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