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7篇 |
完全免费 | 286篇 |
专业分类
植物保护 | 73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55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46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铃薯内生细菌的分离及环腐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本研究从大同、太原和内蒙古等地采集马铃薯块茎,分离到240株内生细菌,通过离体抑菌作用测定,共得到55株对环腐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占菌株总数的22.9%,抑菌圈半径最大的可达13 mm。按抑菌圈半径大小将拮抗菌分为强、中、弱三类。从中筛选出9个对环腐病等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进行了细菌学鉴定,结果表明:118为荧光假单胞生物型V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biovar V);110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085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069为草生欧文氏菌(Erwinia herbicola);043为草莓黄单胞菌(Xanthomonas fragariae);A-10'、T3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H1-6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116为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 相似文献
2.
保水剂、氮肥及其交互作用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在陕北半干旱地区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L.)进行保水剂及保水剂配施氮肥田间应用试验,苗期保水剂采用两种用法(沟施、穴施)、两个深度(5cm、10~15cm)处理,现蕾期追施氮肥形成保水剂及保水剂配施和氮肥交互组合处理,研究保水剂及保水剂配施氮肥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在苗期,保水剂使马铃薯的冠幅面积增加11.8%~54.8%;保水剂结合氮肥,可以提高不同阶段马铃薯叶片的光合速率,增加花期生物积累量46.7%~98.8%,延长马铃薯茎叶生育期14~15d,增加马铃薯块茎产量75.0%~108.3%,特别是直径较大商品薯的产量。不同方式施用保水剂都能促进马铃薯生长,增加块茎产量,其中以保水剂开沟深施10~15cm结合氮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4.
2003~2004年从内蒙古和黑龙江省共采集分离了127株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infestans,并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甲霜灵和霜脲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2003年分离的内蒙菌株、2003年及2004年分离的黑龙江菌株中对甲霜灵敏感(MS)的菌株频率分别为86.2%、13.8%、17.8%;虽然霜脲氰在这些地区使用近10年,但病菌群体对该药剂的敏感性没有下降,EC50值分布于0.10~0.35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20(±0.06)μg/mL,不同敏感性的菌株频率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可作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霜脲氰抗药性监测的敏感性基线;此外,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和霜脲氰之间没有交互抗药性,霜脲氰对抗甲霜灵和野生敏感菌株具有相同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气候暖干化对甘肃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1981~2000年甘肃全省71站点马铃薯产量和生长期气象资料为基础数据,用EOF、多元回归、积分回归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该省马铃薯产量年际及地域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气象因子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陇中和陇南山区产量序列与该空间型的时间系数序列的相关不显著,产量年际变幅小;其余地方产量序列与该空间型相关显著,产量年际变幅大。在降水量变化一定的条件下,马铃薯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温度变化一定的条件下,马铃薯产量随降水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7.
利用RNA介导的抗病性获得抗2种病毒的转基因烟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RNA介导的病毒抗性(RMV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策略,具有抗病性强、抗性持久、生物安全性高等特点。利用该策略培育多抗病毒植株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将非翻译的马铃薯X病毒的衣壳蛋白(PVX-CP)基因和非翻译的马铃薯Y病毒的衣壳蛋白(PVY-CP)基因组成嵌合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ROKXY,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NC89,获得6株对PVX和PVY的混合侵染表现为免疫的转基因植株。分子分析表明,这种抗性为RNA介导的病毒抗性。这一研究结果为利用RMVR进行植物多抗病毒育种提供了重要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基线及其室内抗药突变体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3-2004年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共分离获得100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并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烯酰吗啉和甲霜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其敏感性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EC50在0.0631-0.2206μg/mL之间,最不敏感菌株是最敏感菌株的3.1倍,平均为(0.1153±0.0308)μg/mL,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因此可作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基线;64%的供试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下降,甲霜灵与烯酰吗啉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采用紫外线诱变菌丝的方法仅从3个菌株中的1个菌株获得了3%突变频率的抗烯酰吗啉突变体,抗性倍数为1.5-1.9,没有获得高抗药水平的突变体。这些突变体与氟吗啉之间具有正交互抗药性,而与霜脲氰或嘧菌酯之间无交互抗药性;与野生亲本菌株相比,抗药突变体的生长速率和产孢子囊能力显著下降,不利于抗药群体的发展。但由于马铃薯晚疫病菌被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认为是高抗药性风险病原菌,建议生产上应将烯酰吗啉与其它无交互抗性的药剂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以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知母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及防病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测试了知母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知母的水提取物对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释放和休止孢萌发的抑制中浓度分别为1.91mg/mL、1.23mg/mL和1.04mg/mL;对孢子囊直接萌发也具一定的抑制作用,在10.00mg/mL浓度下,抑制率达72.89%。离体叶片测试发现,浓度高于0.5%的知母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盆栽植株测试结果表明,1%的知母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的保护效果达70%以上,防效优于离体叶片试验结果,且持效期可达5d。2%和1%的知母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治疗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