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6篇 |
免费 | 22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篇 |
农学 | 56篇 |
基础科学 | 5篇 |
12篇 | |
综合类 | 483篇 |
农作物 | 96篇 |
畜牧兽医 | 1篇 |
植物保护 | 16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72篇 |
2011年 | 93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57篇 |
2008年 | 69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浙江省水稻三种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调查浙江省水稻飞虱抗药性现状,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10—2011年采自浙江省嘉兴市褐飞虱田间种群、杭州市白背飞虱种群以及长兴市和嘉兴市灰飞虱种群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嘉兴种群褐飞虱对吡虫啉分别产生了615.9~814.2倍抗性,对噻虫嗪产生了66.2倍抗性,对噻嗪酮具有13.0倍抗性,对烯啶虫胺尚敏感;相对于2008年种群,2010年杭州白背飞虱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降低了9.5倍,说明白背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上升很快;相对于2007年种群,2010—2011年长兴灰飞虱对噻虫嗪、毒死蜱和吡虫啉的敏感性分别降低了1.6,2.5和2.3倍;噻虫嗪和毒死蜱对长兴种群灰飞虱的毒力略高于嘉兴种群。根据敏感性测定结果,提出了针对防治水稻飞虱的田间用药和抗药性治理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评估7类14种杀虫剂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ål)的重要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成虫、若虫和卵的安全性。【方法】在室内条件下,用药膜法、稻株喷雾法及稻茎浸渍法测定杀虫剂对黑肩绿盲蝽的安全性。【结果】药膜法测定结果表明氟虫腈、噻虫嗪和异丙威3种杀虫剂对成虫不安全(Ⅳ级),LC50值为0.20~0.74 mg a.i.•L-1;氟硅菊酯、醚菊酯对成虫安全(Ⅰ级),LC50值>160.0 mg a.i.•L-1。稻株喷雾法测定结果表明噻嗪酮在药后1d对成虫安全(Ⅰ级),死亡率为1.7%;在药后4~10 d,丁硫克百威、氟虫腈、噻虫嗪、吡虫啉为较不安全或不安全(Ⅲ级或Ⅳ级),死亡率为70.0%~100.0%。稻茎浸渍法测定结果表明除噻嗪酮和阿维菌素外,其余供试杀虫剂均对黑肩绿盲蝽若虫不安全(Ⅳ级)。稻株喷雾法测定结果表明醚菊酯、阿维菌素、氟硅菊酯、敌敌畏、噻嗪酮对卵安全(Ⅰ级),孵化抑制率<20%,而丁硫克百威对卵较不安全(Ⅲ级),孵化抑制率为52.24%。【结论】IGR类噻嗪酮对黑肩绿盲蝽各虫态均很安全,其它供试杀虫剂对黑肩绿盲蝽的安全性因杀虫剂和虫态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5.
茉莉酸甲酯诱导水稻后对褐飞虱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茉莉酸甲酯诱导水稻后对褐飞虱的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茉莉酸甲酯0.25、0.50、1.00mM 3个浓度处理水稻品种后,IR26的抗虫水平分别提高了50.8%、46.6%、55.4%,IR36的抗虫水平分别提高了40.1%、36.8%、46.6%;茉莉酸甲酯0.25mM诱导IR26、IR36后褐飞虱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而对TN1则没有诱导效应;茉莉酸甲酯0.25mM诱导IR26、IR36、TN1后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对照;茉莉酸甲酯0.25mM诱导IR36、TN1后褐飞虱的取食量明显减少,拒食率分别达75.3%、62.7%;0.50mM茉莉酸甲酯诱导IR26后对褐飞虱的拒食率达87.1%.表明水稻经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能对褐飞虱产生抗性,可诱导水稻植株产生系统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6.
褐飞虱是一种远距离迁飞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的水稻单食性、常发性害虫,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易于在水稻穗期暴发成灾。一般危害损失达10%-20%,严重危害时损失超过50%,甚至绝收。为加强水稻褐飞虱的防治,从褐飞虱生活习性、生物型变化、褐飞虱造成的危害及大发生征兆等方面入手,了解稻褐飞虱的概况,提出稻褐飞虱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2010年芜湖县褐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2010年芜湖县褐飞虱发生特点,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该地区褐飞虱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进行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飞电)防治水稻褐飞虱示范研究,结果表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水稻褐飞虱有理想的防治效果,持效性好,用量以360 g/hm2为宜。 相似文献
9.
褐飞虱连续两年在巢湖市居巢区大发生,对水稻的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在大发生的前一代结合其它病虫防治,选用对路药剂,“治上压下”,可有效地控制下一代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0.
2005年、2006年、2007年褐飞虱连续三年在贵池区特大发生,笔者通过对近5年的灯诱虫量和近17年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初迁虫量是大发生的基础,迁入峰次和峰量与当年发生程度密切相关,温度是影响褐飞虱发生程度的最关键因素,迁入虫源必须与适宜的温度相配合才会造成大发生。在贵池区7月下旬-8月上旬平均温度偏低和9月下旬-10月上旬平均温度偏高,即“凉夏暖秋”的气候对当年褐飞虱的发生程度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