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2篇 |
免费 | 210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46篇 |
11篇 | |
综合类 | 322篇 |
农作物 | 76篇 |
植物保护 | 13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32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广西稻瘟病菌生理分化及对4个水稻品种的毒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广西桂北、桂南、桂中、沿海及右江河谷等稻瘟病偏重发生的部分县(市)稻瘟病菌生理分化、无毒基因类型和出现频率,为水稻品种合理布局和稻瘟病持续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个中国稻瘟病鉴别品种和4个单基因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从广西5个县(市)稻瘟病样本中分离获得的104个稻瘟病菌株进行生理分化和致病性测定。【结果】供试的104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分属于6个群(ZA、ZB、ZC、ZD、ZE、ZG),共24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为ZB群,优势小种为ZB群1、9和15号小种。104个稻瘟病菌株在4个单基因水稻品种的毒性频率分别为89.42%、55.77%、82.69%和72.12%,相应的无毒基因频率分别为10.58%、44.23%、17.31%和27.88%。来自全州县、鹿寨县、合浦县、平果县和桂平市的104个稻瘟病菌株所含的无毒基因类型基本一致,都包含有对Pi-a、Pi-ta、Pi-b、Pi-k等4个抗性基因的无毒基因类型,各地出现的无毒基因频率有一定差异。【结论】广西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复杂、生理小种数量大是水稻品种抗病性容易丧失的主要原因;来自广西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株间无毒基因出现频率有差异,含有抗病基因Pi-b的水稻品种比含有抗病基因Pi-ta、Pi-a和Pi-k的水稻品种对于稻瘟病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离体条件下研究了链霉菌702菌株所产抗真菌单体组分DZP8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的生长、菌核的形成及萌发,以及对稻瘟病菌菌丝的生长、分生孢子的形成及萌发、附着胞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真菌单体组分DZP8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和EC90分别为1.81、3.35和37.01、136.21g/ml;在48.01g/mlDZP8处理下,菌核形成率仅为39.21%,形成时间比对照延迟216h,干重比对照减少81.37%;33.51g/mlDZP8显著抑制菌核的萌发;160.08g/mlDZP8处理下稻瘟病菌产孢量仅为对照的9.29%,20.14g/mlDZP8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5.16%,对附着胞形成的抑制率则可达100% 相似文献
3.
将OsN1基因上游881 bp启动子(OsN1p)序列取代pBI121中gus基因上游的35S启动子,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N1p,经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品种‘日本晴’,获得转基因植株。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由该启动子驱动的gus基因能在愈伤组织中较低水平地表达;稻瘟病菌接种转基因植株24 h后,GUS活性为未接种前的4.2倍;5 mmol.L-1水杨酸(SA)和0.5 mmol.L-1茉莉酸甲酯(MeJA)分别喷施转基因植株叶面6 h后,GUS活性分别为处理前的5.9和2.4倍。表明,OsN1p启动子具有启动活性,同时明显具有受稻瘟病菌、SA和MeJA诱导表达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5.
为筛选出适宜在建三江地区种植的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系),2011年对建三江地区栽培的31个品种(系)进行叶瘟、穗颈瘟抗性监测并作出鉴定分析。稻瘟病抗病(R)品种(系)有:龙粳28、龙粳29、龙粳30、绥粳10号、龙生01-107、龙生01-028-2共6个品种(系),占总鉴定品种数量的19.35%;中抗病(MR)品种(系)有:垦稻12、垦鉴稻5号、龙盾107、龙粳27、龙育03-1789、龙交04-908共6个品种,占总鉴定品种数量的19.35%;中感(MS)品种有:垦稻19、垦稻20、垦稻21、垦稻22、垦鉴稻6号、莲稻1号、龙交06-192、龙交06-2110、龙粳20、龙粳21、龙粳25、龙粳26、三江1号、绥粳8号共14个品种,占总鉴定品种数量的45.16%;感病(S)品种有:垦稻17、龙粳31、龙粳32、绥粳3号共4个品种,占总鉴定品种数量的12.90%;高感病(HS)品种有空育131,占总鉴定品种数量的3.23%。并就如何改进稻瘟病抗性鉴定技术提出了见解,讨论了稻瘟病抗性评价在水稻安全生产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广西桂北、桂南、桂中、沿海及右江河谷等稻瘟病偏重发生的部分县(市)稻瘟病菌生理分化、无毒基因类型和出现频率,为水稻品种合理布局和稻瘟病持续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个中国稻瘟病鉴别品种和4个单基因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从广西5个县(市)稻瘟病样本中分离获得的104个稻瘟病菌株进行生理分化和致病性测定.[结果]供试的104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分属于6个群(ZA、ZB、ZC、ZD、ZE、ZG),共24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为ZB群,优势小种为ZB群1、9和15号小种.104个稻瘟病菌株在4个单基因水稻品种的毒性频率分别为89.42%、55.77%、82.69%和72.12%,相应的无毒基因频率分别为10.58%、44.23%、17.31%和27.88%.来自全州县、鹿寨县、合浦县、平果县和桂平市的104个稻瘟病菌株所含的无毒基因类型基本一致,都包含有对Pi-a、Pi-ta、Pi-b、Pi-k等4个抗性基因的无毒基因类型,各地出现的无毒基因频率有一定差异.[结论]广西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复杂、生理小种数量大是水稻品种抗病性容易丧失的主要原因;来自广西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株间无毒基因出现频率有差异,含有抗病基因Pi-b的水稻品种比含有抗病基因Pi-ta、Pi-a和Pi-k的水稻品种对于稻瘟病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利用稻瘟病菌分泌途径相关的调控因子分泌复合物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相关基因定位初探.经同源比对获得稻瘟病菌中分泌复合物8个亚基的同源蛋白,通过在线工具分析蛋白结构域、构建系统进化树、预测亚细胞定位;利用公共数据库获得其在稻瘟病菌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此外,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稻瘟病菌分泌复合物亚基MoSec15可能定位于菌丝体的内膜结构中. 相似文献
8.
大蒜素对三种农作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浸提法和乙醇萃取法制备大蒜素,对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进行体外抑制试验,结果表明,水浸提法制备的20mg/mL大蒜素对3种真菌的抑菌效果分别达到70.6%、83.6%、94.3%,乙醇萃取法制备的20 mg/mL大蒜素的抑菌效果分别达到79.7%、89.7%、93.0%,供试最低抑菌浓度5 mg/mL大蒜素的抑菌效果分别达到29.0%、61.0%、93.7%,显示大蒜提取液对稻瘟病菌、小麦纹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结果提示,大蒜提取液对植物病原真菌抑制作用的强弱因供试菌、提取方法、作用浓度而异,这为开发农用抗生素对农作物病害进行生物防治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稻瘟病菌菌株FJ81278进行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发现一个新的特异基因MoHsbA编码的蛋白具有疏水表面结合蛋白A(HsbA)结构域和一个信号肽.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组中另外7个基因编码的蛋白也具疏水表面结合蛋白结构域.稻瘟病菌中的HsbA蛋白聚集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个大的分支上,说明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转录组和EST数据库中HsbA的表达情况不同,但在菌株GUY11侵染阶段基因芯片中均表现为上调.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MoHs-bA在菌株FJ81278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但在附着胞阶段表达量相对较高,推测该基因与附着胞的形成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稻瘟病菌HsbA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利用根癌农杆菌C58C1介导转化1株致病力极弱的野生型稻瘟病菌菌株CY2,成功地获得3000多个转化子,混合接种于携带25个不同抗病单基因的水稻近等基因系上,获得4株单胞致病突变体;继代培养和PCR检测表明,这些突变体均为T-DNA插入CY2的后代,而非自发突变或外源菌株污染。将4株突变体与实验室已保存的20株致病突变体分别回接水稻近等基因系,推断其携带的致病基因类型,结果表明突变体分别针对13个抗性单基因的18个单基因系发生了突变,其中针对Pi-a,Pik-s,Pi-sh单基因系表现出较高的侵染频率。由于这些突变体均来自同一个菌株,仅致病性存在差异,属于近等菌系,利用其分析出102个水稻品种中的34个品种的抗病基因组成,其中,抗病基因Pik-s,Pi-a,Pi-sh,Pi-19(t)分布频率较高,分别达70.59%,61.76%,52.94%和44.12%,且带有这类基因的糯稻品种多于杂交水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