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夏玉米叶片光合等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通过对防雨棚下测坑中种植的夏玉米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控制下限指标试验,研究了土壤水分状况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理指标有着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不同处理气孔导度(G s)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光合速率(P n)和蒸腾速率(T r),在高水分条件下(T-80,土壤水分控制下限占田间持水量的80%,下同)T r峰值出现的时间滞后于P n,而T-60处理、T-50处理的T r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P n,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G s、T r、P n的峰值有提前出现的趋势;不同处理细胞液浓度(CSC)的峰值及叶水势(LW P)的低谷均在14∶00左右出现。P n、T r、G s和LW P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CSC则下降。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P n/T r)随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加而增大,其峰值在10∶00左右出现,T-70处理的LWUE最高,T-50处理的最低。此外,通过对各处理的产量和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分析得出,夏玉米节水高产的适宜土壤水分控制下限指标为田间持水量的70%。 相似文献
2.
植物抗旱生理研究与发展半旱地农业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山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1):1-5
论述了植物抗旱性与节水生理研究趋向,介绍了发展半旱地农业的背景、意义与目标.根据近期植物水分关系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结果,讨论了半旱地农业的生理生态基础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水分条件对梭梭气体交换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对梭梭(Halaxylon ammodendron)在不同沙地水分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Art)、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梭梭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升高,光补偿点(LCP)随含水率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表观量子效率(Φ)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在沙地含水率为2.25%和2.63%时,梭梭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含水率为4.29%,6.27%,9.97%时,水分利用效率次之,且三者差异不大;当含水率为1.65%时,水分利用效率最低。 相似文献
4.
控制性交替灌溉:一种新的农田节水调控思路 总被引:17,自引:17,他引:128
根据作物光合作用,蒸腾失水与叶片气孔开度的关系以及由土壤水分亏缺产生的作物水分胁迫信号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机理,提出了控制性交替灌溉这样一种新的农田节水调控思路,阐述了这种节水调控方法的概念,原理和推广实施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半干旱区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分保蓄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2007~2008年在宁夏南部半干旱地区旱作春玉米播前设置了4种不同秸秆覆盖量(0、0.45、0.9、1.35万kg/hm2)处理,分析了该区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分保蓄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两年定点试验表明,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含水量影响存在季节性、层次性差异;0.9 kg/hm2覆盖量处理,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以前,对保持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有显著效果(P< 0.05),较对照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14.2%;秸秆覆盖量达到1.35万kg/hm 2时,土壤含水量不再显著增加.0.9~1.35万kg/hm2覆盖量处理较对照增产显著(P<0.01),幅度达16.9%;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增加了4.3~5.6 kg/(mm*hm2),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6.
水分调控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控制自然降雨条件下,分析灌水时期与次数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水可促进小麦群体形成,但后期缺水,产量不高;拔节水能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数;灌浆水处理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都低,产量偏低.拔节水处理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比越冬水处理和灌浆水处理提高了13.78%、72.26%和10.29%、47.06%.随着灌水次数增加,产量水平有所提高,但水分利用效率则降低.小麦生育后期灌水和灌水次数的增加对强筋麦的品质不利,特别是灌浆水大大降低了强筋麦的品质.综合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品质三方面因素,优质强筋麦生产上要浇好越冬水和拔节水. 相似文献
7.
保水剂与不同化学材料配合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盆栽实验对玉米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监测,探讨了水分胁迫和正常供水条件下保水剂分别与泥炭、沸石和稀土复合应用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保水剂 泥炭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均能复合应用,可有效促进玉米生长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保水剂 沸石在正常供水条件下可进行复合应用,在水分胁迫时不适合复合应用;保水剂 稀土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均不适合复合应用。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地区玉米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土壤水温条件及其产量效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田间比较玉米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新型覆膜方式(SL)与其他覆膜方式———条膜起垄覆盖(TL),条膜平铺覆盖(TP),全膜平铺覆盖(QP)以及不覆膜(CK)在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及玉米产量三个方面差别。分析结果显示:新型覆膜方式SL在作物苗期和成株期的表层土壤含水量最高,地表蒸发量较小,集水效果最好;在苗期的表层地温高于其他处理,超出对照6.1℃。各处理玉米产量从高到低次序为SL>QP>TL>TP>CK。其中SL比QP增加21.9%,比TL增加64.8%,比TP增加32.1%,较CK提高了1045%。SL的经济收益是QP的1.2倍,TL的1.7倍,TP的1.3倍,CK的10.2倍。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一项有效的增产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半干旱区夏闲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宁南旱平地进行了夏闲期深松、免耕及传统翻耕(对照)对土壤水分及后作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夏闲期深松和传统翻耕能有效地蓄雨保墒,提高旱平地冬小麦播前的土壤贮水量,深松和翻耕土壤蓄墒率极显著高于免耕处理,深松处理较翻耕高0.79%;夏闲期末深松处理0~200 cm土壤贮水量(310.78 mm)分别较免耕、传统翻耕高8.23 mm、1.61 mm.深松和免耕较传统翻耕显著改善了冬小麦苗期的土壤水分状况,对越冬期0~60 cm耕层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善有利于冬小麦的越冬.苗期0~200 cm土壤贮水量深松、免耕分别较传统翻耕(351.05 mm)高35.9 mm、28.8mm,不同的耕作处理对后作冬小麦苗期的土壤水分影响差异主要在80 cm以上土层.冬小麦返青期降雨主要使0~8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有所增加,处理间的差异减小.夏闲期深松处理能有效地增加对降雨的蓄保能力,提高旱地冬小麦播前及整个生长阶段0~200 cm的土壤贮水量.不同耕作方式的冬小麦产量以夏闲期翻耕处理最高(3 475.9 kg/hm2),与深松处理(3 322.0 kg/hm2)无显著差异,免耕显著低于其它2种耕作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以翻耕最高[14.12 kg/(hm2·mm)],深松次之[13.62 kg/(hm2·mm)],免耕处理显著低于前二者[10.64 kg/(hm2·mm)]. 相似文献
10.
玉米苗期调亏灌溉的复水补偿效应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利用盆栽人工控水的方法,在玉米苗期造成不同强度的干旱胁迫,并在拔节期复水至充分供水和轻度胁迫,研究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对苗期玉米生长发育、水分利用效率和根系活力的影响以及复水后的补偿效应。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的植株生长、干物质累积和分配、气孔导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根系活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拔节期复水后,各种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补偿生长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