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同逆境对玉米幼苗根系活力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用等渗的15%PEG-6000、72mmol/L NaCI和72mmol/L NaHCO3溶液分别模拟干旱、盐和盐碱逆境来处理玉米幼苗。实验结果表明,经干旱、盐碱逆境胁迫处理后,玉米幼苗根系还原活力比对照分别提高8.4%、7.45和5.6%,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3.2%、69.7%和290.4%,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比对照下降67.7%、63.3%和59.3%。 相似文献
2.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根箱试验研究了间歇灌溉与淹灌两种灌溉方式对汕优10号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灌溉处理具有更高的根系活力,较高的根系生物量和较深的根层分布,抽穗以后土表10 cm以下根系生物量比例高于淹灌处理.这可能是间歇灌溉条件下,稻株氮素吸收及利用率增强,后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提高的重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以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为研究药剂,以番茄为研究试材,通过室内盆栽法研究了不同剂量的吡虫啉对番茄植株生长量的影响,以及对番茄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番茄根系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分别以有效成分用量1.0、1.5、2.5、3.0 mg/株和5.0 mg/株5个剂量处理番茄幼苗,在处理后30 d测定番茄展开叶片数、株高、主根长、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各测定指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以2.5 nag/株剂量影响最大,与清水对照比差异显著.测定不同浓度的吡虫啉处理番茄后30 d叶片及根系中CAT、SOD的活性和根系活力,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吡虫啉均对番茄叶片和根系的CAT、SOD活性和根系活力有一定的影响,其效应并不是随药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与清水对照比以2.5 mg/株剂量各生理指标活性增加最大,超过2.5 mg/株的剂量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试验法,分析不同程度水分胁迫条件下棉花花铃期根尖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变化,并对叶片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根系活力与土壤含水率进行相关性分析。试验以60 cm土层田间持水量的105%、100%、95%、90%、85%、80%为灌溉上限,共设6个灌水梯度,即5 400、4 950、4 500、3 750、2 850 m3/hm2和2 550 m3/hm2。结果表明:单株叶片干重及叶面积、地上部干生物量、株高、叶绿素含量随灌水量的减少而降低,根冠比随灌水量的减少而增加。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随灌水量的降低而升高,且与土壤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704和-0.667;根系活力随灌水量的降低而降低,与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67。当灌水上限为95%,即灌水量为4 500 m3/hm2时,作物表现出轻微的水分胁迫,随灌溉量的继续降低,胁迫加重。植物体内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及根系活力与土壤含水率的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表征棉花受干旱程度,可为棉花的灌溉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土壤中施用噻虫啉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分别用36%噻虫啉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1.0、1.5、2.0、2.5、3.0和5.0 mg/株处理盆栽番茄植株,测定处理后30 d番茄幼苗的生长量、叶片保护酶活性及根系活力。结果表明:1.0~2.5 mg/株噻虫啉处理均可提高番茄幼苗展开叶片数、株高、主根长和鲜重等生理指标,3.0 mg/株处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而5.0 mg/株处理则对番茄幼苗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不同剂量的噻虫啉处理均可提高番茄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及根系活力。PPO和SOD活性在2.0 mg/株噻虫啉处理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7.9和14.2 U/(min ·g FW),比对照高29.6%和49.5%;POD、CAT和PAL活性在2.5 mg/株剂量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6.0、62.4和26.0 U/(min ·g FW),比对照高47.0%、36.7%和35.3%。1.0~5.0 mg/株噻虫啉处理后番茄幼苗根系活力比对照提高2.7%~33.1%。研究表明,土壤施用适量的噻虫啉可显著促进番茄幼苗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烯效唑在小麦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烯效唑拌种处理小麦种子后,对小麦生长发育、生理特性、产量影响的研究表明:烯效唑拌种使小麦苗期分蘖早生快发,根系活力增强,但株高、地上部分干物质和C/N比降低,总的表现为控上促下,延缓纵向生长,促进横向生长,麦苗呈壮苗长相。四分体和开花期处于寒潮时,烯效唑能增强SOD酶、POD酶活性,使MDA含量减少,因而可减轻低温对膜的伤害。烯效唑拌种使小麦生长物候期延迟,拔节期推迟,幼穗分化总天数缩短,但小花至药隔期延长。烯效唑拌种处理能显著增加穗粒数和产量。拌种处理小麦种子是使用烯效唑最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对唐菖蒲枯萎病菌进行了产毒培养基的筛选,研究毒素培养滤液对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对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及对幼苗的致萎作用。结果表明:唐菖蒲枯萎病菌在Czapek培养基中培养15 d所产生的培养滤液对唐菖蒲胚根的抑制作用最强,胚根生长抑制率高达99.79%;而菌丝干重在PD培养基中培养13 d达到最高值1 242.27 mg;毒素培养滤液经121℃灭菌20 min后对唐菖蒲胚根仍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表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与对照相比,毒素培养滤液能够显著降低唐菖蒲幼苗根系活力,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浓度的增加,萎蔫级数逐渐增加。说明枯萎病菌毒素培养滤液是唐菖蒲枯萎病的致病因子,可以利用其筛选唐菖蒲抗枯萎病品种。 相似文献
8.
灌溉方式对红富士苹果根系活力和新梢生长及果实产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适合太行山片麻岩山地果园的节水灌溉方式,以长富2苹果为试材,研究了滴灌、微喷、小管出流、大水漫灌和不灌5个灌溉方式下红富士苹果根系活力、新梢生长、果实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在滴灌、微喷和小管出流的灌溉总量比大水漫灌减少了54.2%、53.1%、54.8%的情况下,小管出流根系活力在6月22日达到最高,为276.20 μg/(g·h),滴灌、大水漫灌和微喷根系活力在7月21日达到最高,不灌根系活力在5月20日最高,以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小管出流根系活力均值为260.19 μg/(g·h),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大水漫灌、微喷、滴灌、小管出流、不灌5个处理在9月底新梢长度分别为60.86、48.25、40.84、41.65、31.81 cm;大水漫灌的单株产量最高,为50.33 kg,与小管出流和滴灌无显著差异,小管出流的糖酸比最高,为44.28,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说明在太行山片麻岩山地果园,小管出流灌溉是能够使树体维持较高根系活力、平衡生长和保持较高产量和品质的较优节水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根区土壤水肥空间耦合对根系生长及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冬小麦小偃22号为管栽试验材料,通过采用3种湿润方式(整体湿润、上层湿润、下层湿润)及3种施肥方式(整体施肥、上层施肥、下层施肥),研究了冬小麦根区土壤不同水肥空间耦合方式对不同生育阶段根系鲜重、干重及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 不同湿润方式下:与上层湿润和下层湿润方式相比,整体湿润方式扬花灌浆期的根鲜重分别增加了5.63%和18.09%.整体湿润方式与上层湿润方式下根系活力差异性不明显,但二者均高于下层湿润处理;(2) 不同施肥方式下:在分蘖期和拔节期,上层施肥和整体施肥的根鲜重、干重及根系活力高于下层施肥处理.在扬花灌浆期,下层施肥方式下根系活力降幅低于其它两种施肥方式.在成熟期,下层施肥方式下根系出现"早衰"现象;(3) 不同湿润和施肥耦合方式下,以整体湿润、上层施肥的耦合方式最优,在提高根系活力和根鲜/干重的同时,减少了氮、磷在土壤中的残留. 相似文献
10.
刘永辉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171-175
利用大型活动遮雨棚池栽对夏玉米进行了出苗后的全程水分控制试验研究,探讨了不同生育期夏玉米叶面积、根系活力、叶片膜脂过氧化以及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对不同水分胁迫的生理反应与适应。结果表明:轻度受旱在大喇叭口至抽雄初期对植株叶面积影响不大,但抽雄后直至灌浆中期,轻度受旱持续时间长了也会对叶面积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重旱胁迫在各生育时期对叶面积的影响更为不利。干旱胁迫下,夏玉米生育进程中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基本呈现一致下降的态势,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强,从而引发细胞内膜系统直接受损,可能是干旱逆境下作物主要的生理反应。各生育阶段因受旱时间和强度的不同,三个保护酶活性下降及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积累均表现不同,随干旱胁迫的推进,短时期内对某些保护酶有一定的激发效应,即在大喇叭口期SOD和POD的活性有所增加,但此效应维持不长,其后骤降。受旱时间越长,受旱程度越重,则保护酶活性越低,MDA积累越多。根系对土壤干旱胁迫甚为敏感,玉米拔节期根系活力下降就见端倪,随受旱的延长及加剧将更加促使根系老化,根系活力快速衰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