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3篇 |
免费 | 55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篇 |
农学 | 202篇 |
基础科学 | 34篇 |
178篇 | |
综合类 | 903篇 |
农作物 | 242篇 |
畜牧兽医 | 39篇 |
园艺 | 31篇 |
植物保护 | 4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91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92篇 |
2019年 | 55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110篇 |
2016年 | 105篇 |
2015年 | 75篇 |
2014年 | 96篇 |
2013年 | 114篇 |
2012年 | 137篇 |
2011年 | 120篇 |
2010年 | 111篇 |
2009年 | 93篇 |
2008年 | 71篇 |
2007年 | 79篇 |
2006年 | 60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连续三年定点小麦田间试验,通过栽培模式、氮肥水平、种植密度三因素的不同处理,研究多因素小麦栽培优化组合.结果表明:采用垄沟、覆膜、秸杆覆盖栽培模式对小麦穗数不产生影响;施用氮肥能极显著地影响小麦穗数,在施纯氮0~240 kg/hm2范围内,每增减纯氮1 kg,增减穗数4 288;增加播量,极明显地提高小麦穗数;不同的栽培模式、氮肥用量和小麦种植密度对小麦的穗粒数不产生影响;覆膜栽培与垄沟栽培之间千粒重差异显著,种植密度对小麦千粒重在不同的条件下影响明显,覆膜栽培条件下,高氮肥水平,低密度(播种量180 kg/hm2)的千粒重大于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垄沟模式下,高氮水平(施纯氮240 kg/hm2)与中氮水平(施纯氮120 kg/hm2)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不施氮肥相比,千粒重明显提高,秸秆覆盖模式下,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与不施氮、高氮水平组合的平均千粒重最低,两者差异不显著,但与其它各组合差异显著.正常降水年份,旱地小麦采用一定的农业栽培模式,能够显著影响小麦的产量,尤其是覆膜下,产量显著高于对照;降水量多的年份,采用垄沟模式及秸秆覆盖模式对小麦产量甚至产生负效应.施用氮肥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在施纯氮0~240 kg/hm2范围内,每增减纯氮1 kg,增减籽粒产量5.7 kg;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与生物产量的影响显著,秸秆覆盖栽培和常规栽培(对照)模式下籽粒产量差异显著,产量排列次序都为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大于低密度(播种量180 kg/hm2),低氮和不施氮时,增加密度,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不同施氮量在烟叶成熟时期对上、中部烟叶生理特性的影响,2012年在河南省许昌市以烤烟品种“中烟100”为研究对象,打顶后每隔5 d取样,测定了不同成熟时期、不同部位的鲜烟叶在氮肥梯度下的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对上、中部叶成熟过程的氮代谢活动影响较大.在上部烟叶逐渐成熟过程中,不同的施氮量对烟叶中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对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显著,对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极显著;在中部烟叶逐渐成熟过程中,不同施氮量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对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显著,对叶绿素、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均极显著.可见,只有适量施用氮肥,才能生产出优质烟叶,本研究中以施氮量45 kg/hm2最佳. 相似文献
5.
尿素不同分施比例对稻田表层水中氮素动态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具有独立灌排系统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尿素不同分施比例对稻田表层水中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层水中总氮质量(TN)与施氮量成正相关,水稻不同生育期施肥田面水中总氮质量变化趋势为拔节肥〉分蘖肥〉基肥。TN浓度在施肥1d后达到最大,4d后降低了50%以上,之后则缓慢减小;铵态氮(NH4-N)最大值出现在施肥后2d;硝态氮(NO3-N)浓度变化缓慢,在整个水稻生育期中没有突出的峰值出现,施肥3-4d后浓度最高,之后逐渐减小。由于硝态氮浓度远远小于铵态氮或总氮浓度,因此控制稻田氮素流失应主要监测TN和NH4-N,而且重点应防止施氮后1周内产生径流。 相似文献
6.
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2005年)和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设计(2006年),以滇杂31、滇杂32、滇杂35为试验材料,以品种、秧龄、施氮量、施氮方法和栽插密度为试验因素(研究内容),对滇型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施氮量、秧龄、密度4个因素不同水平之间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施氮方法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各因素对滇型杂交粳稻产量影响大小排序是施氮量>秧龄>品种>施氮方法,秧龄与密度交互效应>秧龄>密度.各因素对滇型杂交粳稻产量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来实现,对结实率影响较小,除品种因素外,施氮量、秧龄对千粒重会产生一定影响.提出滇型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适期播种,培育适龄壮秧,适宜秧龄35~40 d;每公顷施纯氮270 kg,氮肥宜重底早追;每公顷栽30万穴,每穴插1~2个基本苗.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和花后控水对小麦水分生产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防雨池栽条件下,采用施纯氮10kg/667m2、15kg/667m2、20kg/667m2(分别用N1、N2、N3表示)和40%~50%、60%~70%、80%~90%(分别用W1、W2、W3表示)3种土壤含水量进行处理,研究了氮肥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水分生产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表现为花后土壤含水量过高(80%~90%)或过低(40%~50%)导致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最终使产量降低。水分生产效率,则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同一土壤含水量下,表现为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穗粒数,但过多(20kg/667m2)或过少(10kg/667m2)施氮均不利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而导致减产。而对于水分生产效率,表现为增加施氮量提高水分生产效率,而施氮量过高(20kg/667m2)造成小麦贪青晚熟,导致水分生产效率下降。因此,小麦生产中可以通过施用氮肥和控制花后土壤水分含量技术,调控小麦水分生产效率和产量,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8.
2012年,以常规施肥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云烟87生育期、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生育期以施纯氮135 kg/hm^2处理最长,施纯氮75 kg/hm^2处理最短,大田生育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延长;施纯氮135 kg/hm^2处理烤烟的有效叶数、茎围、茎高、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均优于其他处理;以施纯氮105kg/hm^2处理烟叶协调性较好。此外,色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还原糖、NR活力、SOD活力等生理生化指标,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10.
针对百色市玉米氮肥施用不够合理,氮肥利用率偏低的问题,进行玉米不同生育期施用不同用量氮肥试验研究,考察施肥比例与产量的关系。试验设苗肥与穗肥施氮量比例分别为A(7:3)、B(6:4)、C(5:5)、D(4:6)、E(3:7)、CK(10:0)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处理B产量最高,即苗肥与穗肥施氮量比例为6:4产量最高,适宜百色市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