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 毫秒
1.
小麦品种耐盐性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对经过连续3a的田间耐盐性鉴定筛选出的2份小麦耐盐性种质在4个不同含盐量梯度的田间鉴定,结果表明:2份小麦耐盐种质在农艺性状和产量水平上对盐胁迫有较高的耐盐性,在4个不同含盐量梯度上种植的产量均高于对照品种宁春4号,在含盐量0.3%~0.5%的盐渍土壤上种植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不同基因型春小麦氮磷钾养分效率与其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田间、盆栽试验和室内测试。通过相关与通径分析得出,供试土壤条件下,籽粒产量总是与生物产量、穗粒数呈正相关,这种相关性与栽培条件与施肥水平无关;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在中低肥力土壤条件下,相对产量与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穗粒数呈高度正相关,关量三大构成因素中只有穗粒数对相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在足肥土壤条件下,施肥增产率与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穗粒数呈高度正相关,产量三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选用室内筛选的4个不同抗性级别的苜蓿品种(HA 3、Ta、M8和Ja)的无性系,以大田苜蓿地牛角花齿蓟马为虫源,任其自然受害,以喷药小区为对照,于现蕾期测定分析各品种无性系的受害指数、虫量、农艺性状和产量损失率,结果表明,7月和8月,4个苜蓿品种无性系的受害指数的排列顺序均为HA 3<Ta<M8<Ja,HA 3与Ja之间受害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受害指数与虫口密度之间无相关性;各无性系受害株的株高、茎粗、节间长、叶面积及干重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但分枝数和节间数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其中HA 3的各农艺性状表现均优于其他苜蓿品种,产量损失率也最低。苜蓿对蓟马的抗性主要表现为耐害性,其中HA 3的耐害性最强。 相似文献
4.
旱作条件下转BADH基因水稻品系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旱作条件下,对转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水稻的4个品系(51-15、51-22、52-7、52-3)和受体亲本中花8号、当地推广陆稻品种白珍珠(ck1)和旱作水稻品种开系7(ck2)进行品比试验,从21个农艺性状方面对转BADH基因水稻品系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旱作条件下转BADH基因品系明显优于其受体亲本中花8号;7个供试品种(系)与参考品种的关联序为51-22>51-15>白珍珠>52-7>52-3>开系7>中8;聚类分析将7个供试品种(系)划分为3类:52-7、51-22、51-15、白珍珠为一类,52-3与开系7为一类,中花8号为一类。在4个转BADH基因水稻品系中,51-7、51-15、51-22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适宜在旱作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5.
6.
苦荞资源农艺性状因子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因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搜集的53个苦荞资源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因子分析,筛选前6个因子(其贡献率达到80.17%)为综合指标,进一步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为7.46时,可以把苦荞资源聚成宽粒类、抗倒类、粮用类、大粒非抗倒类和以及厚壳类等5个类别。研究结果对筛选优异苦荞资源,提高苦荞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不同播种密度对地膜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天水地区大田设置6个播量水平,观测不同密度条件下地膜小麦群体重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并与露地小麦相对照。结果表明:单株分蘖数、最高总茎数、基部节间长度是有规律的增加;地膜小麦的单株分蘖数、最高总茎数的变幅较小,而露地小麦的变幅较大;基部节间长度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地膜小麦的增长较快;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上的产量均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地膜小麦的变幅较小,而露地小麦的交幅较大;叶面积指数、叶片功能期,地膜小麦和露地在密度交化过程中表现出相同的趋势;籽粒饱满指数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二者有相同的趋势。而粒叶比则露地小麦的变幅较大;倒伏程度以露地小麦的变幅较大。 相似文献
8.
分别于温室和田间条件下,对转单价apidaecin、shiva-I及双价apidaecin+shiva-I基因的14个烟草株系材料的T1和T2后代群体进行青枯病抗性筛选鉴定及农艺性状评价。温室盆栽试验中,于5~6叶龄期采用伤根法进行接种。接种后15天,转apidaecin、shiva-I和apidaecin+shiva-I基因烟草的病情指数较对照分别下降了16.3%、15.2%和59.7%。田间自然病圃筛选鉴定结果表明:B43-5-4、B43-5-1、B43-5-2、B43-5-3和B43-4-1等5个株系材料病情指数较起始品种K326降低21%~70%,且农艺性状与起始品种K326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不同水稻品种在田间的抗性差异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互关系,在相同的土壤环境和栽培条件下,利用稻曲病菌诱发接种鉴定,对56个籼型杂交水稻进行田间抗性差异比较,初步探讨了抽穗期和农艺性状与品种田间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田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病穗率为0.43%~33.04%,病情指数为0.05~16.14;不同抽穗期的品种稻曲病发病率不同,同一抽穗期的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亦表现出明显差异;水稻株高与品种抗性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6(P<0.05);水稻分蘖率、有效穗数、剑叶性状等与品种的田间抗性有一定相关性,但差异不显著(P>0.05);水稻株叶形态和叶色与品种田间抗性没有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对97份来自CIMMYT的人工合成小麦新种质进行了主要农艺性状考察、Yr18分子检测和成株期田间抗锈性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参鉴种质间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程度较大,尤其千粒重普遍偏高,有30份材料千粒重达50 g以上、占30.9%;利用csLV34标记检测到合成20和合成43携带Yr18,占2.1%;鉴选出成株期呈抗性反应的材料30份、占30.9%,高度慢条锈材料19份、占19.6%,其中合成2、5、14、60、75、76、78、82、83、84计10个合成种同时表现高抗和高度慢锈。这些大粒、抗条锈或慢条锈合成小麦种质的鉴定筛选,为选育小麦新品种提供了优异资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