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东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对东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投入产出状况、运行效率和环境负荷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以人工辅助能源为主,净能值产出率相对较高;由于资源优势明显,环境压力相对较小,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状况良好,黑、吉、辽三省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为1.31、0.94和0.70,可持续发展性强。三省中辽宁省能值投入率最高,环境负荷最大,农业集约化程度最高,可持续发展性能指数最小;黑龙江省能值投入率最低,环境负载率最低,可持续发展性能最强;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农产品,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东北地区应当加强高质量能值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投入,同时注重自身资源优势的保护和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
近50年东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检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1956年以来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东北近50 a来年平均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5℃,增温速率接近0.3℃/(10 a),比北半球和全国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气温增暖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1956年以来东北平均降水量呈略减少趋势,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明显而相对稳定,黑龙江的漠河、内蒙古的海拉尔、赤峰的个别地区呈略增加以外,其他大部地区呈减少趋势,尤其黑龙江东部、吉林西部以及辽宁东南部地区降水减少明显。在降水量减少的同时,降水日数也同时减少。分析还发现,近50 a来东北平均的日照时数、平均风速、蒸发量、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各不同的气候要素都存在着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振荡周期,对这些气候要素进行了突变检测,发现年平均气温在1988年发生了明显突变,气温突变首先是以最低气温突变开始的,说明气候变暖是以最低气温变暖开始的。降水量在1961年发生突变,降水量由多减少;降水日数在1994年发生了由多转少的突变;日照时数突变发生在1978年,之后日照时数呈变少趋势。 相似文献
3.
东北黑土资源及其农业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黑土是一种自然肥力很高的耕作土壤,主要成片分布在我国东北的松嫩平原。以黑土为主体的松嫩平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对国家的粮食供给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黑土资源作为农业利用是发挥其资源优势的最佳利用方式。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黑土的质量发生了严重的退化,数量也急剧减少。本文在分析其现状和退化原因的基础上,探讨黑土的农业可持续利用,为东北地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近46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东北三省70个基本气象站1961-2006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近46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区近46年平均气温线性增温速率为0.36℃/10 a,其中冬季增温最显著,其次为春季,秋季,夏季,地域特征表现为黑龙江省气温升高幅度最大,其次为吉林省,辽宁省。以1987年为界划为两个时期,此前为冷期,此后为暖期,1980年代末发生了显著升温过程,此后一直为持续升温。全区最低气温增温速率为0.51℃/10a,最高气温为0.24℃/10a,最低气温的增温速率是最高气温增温速率的2倍左右。降水量变化不明显,整体上有减少的趋势,日照时数整体呈现出逐渐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0.11h/10a。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结构变动及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用产量和播种面积两个指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变化及其结构变动趋势。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的综合比较优势。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呈波动型增长趋势,基本形成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的生产能力结构,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趋势明显。玉米、大豆具有较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水稻、小麦不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但具有一定的质量和效率比较优势。提出了可为东北地区农业结构优化和粮食生产布局借鉴的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50年东北地区极端温度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东北地区129个气象站1961-2009年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对东北地区极端最高(低)气温及极端高(低)温日数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大部分地区年极端最高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均呈升高趋势,且后者比前者显著,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9℃/10a和0.1℃/10a;除中部部分地区外,东北地区年极端高温日数随时间变化呈增多趋势,平均每10a增加0.8天;年极端低温日数则主要以减少趋势为主,速率为4.7天/10a。近50年中,东北年极端最高气温和年极端高温日数均无显著突变点,年极端最低气温和年极端低温日数都在1982年发生显著突变。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湿润指数及其干湿界线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07年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的温度、降水、风、水汽压、日照等气候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参考蒸散量,进一步计算了湿润指数,分析了参考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及干湿界线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湿润指数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变干趋势发生在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及湿润气候区的大部分地区,湿润指数倾向率负变化幅度大于正变化幅度。湿润指数>1.0的湿润气候区和降水量大于700 mm的区域分布基本一致,湿润指数小于0.5的区域大于降水量小于400 mm的区域,湿润指数在半干旱气候区变异系数较大,为25%~36%,半湿润和湿润气候区的变异系数较小;标准差的分布与变异系数有相反的趋势。半干旱—半湿润和湿润—半湿润分界线倾向于东北西南走向,但各年代界线摆动幅度较大,出现整体移动趋势。以1960年代界线为变化基准线,1980年代向西移,2001~2007年代的变化幅度最大,向东南移动明显,半干旱区扩大,湿润区缩小,东北地区有逐渐变干的趋势,进一步说明气候变干的进程加快,干旱范围扩大,程度加强。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农地经营规模对不同形式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为东北地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及农地流转配套政策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通过构建农民农业收入的C-D生产函数模型,剖析农地经营规模对东北地区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均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纯收入和劳均农业纯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地均农业纯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劳动力数量对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农业纯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地均农业纯收入和劳均农业纯收入影响不显著;地均农业生产支出对农业纯收入、地均农业纯收入及劳均农业纯收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域(辽宁省)和年份变量对农业纯收入、地均农业纯收入及劳均农业纯收入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研究表明,东北地区农地经营规模扩大有效增加了农村居民家庭农业纯收入和劳均农业纯收入,然而未能有效提高地均农业纯收入.未来东北地区农地制度改革及相关政策调整,应重点解决如何提高农地利用的地均收益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水平灰色聚类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灰色聚类法是评价SUAAWR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导因素的适用方法.SUAAWR评价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前期工作.基于评价区概况分析与已有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建立指标体系,并采用三角白化权函数灰色聚类评价法,对评价区SUAAWR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SUAAWR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分布格局.水资源与水土配置的时空分异、水资源涵养能力的地域差异、水资源利用效益的地域差别是评价SUAAWR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选取东北三省、河北、山西、内蒙古东部、北京、天津120个标准气象站点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克里格插值法、距平分析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这些站点稳定通过10 ℃的初日、终日、持续时间以及积温进行整理、分析,用以研究这一地区气温的变化趋势和幅度。结果表明:① 大东北地区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一致,升温幅度很大,温度变化明显;② 运用空间插值法,得出温度变化的敏感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和黑龙江东部;③ 初日等日线、终日等日线及持续时间等日线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北移,在河北北部、黑龙江、吉林地区有较大变化,积温明显增加;④ 在时间序列方面,年积温的距平值明显增加,气温上升是主要趋势;⑤ 52 a内积温距平极端差达592 ℃,气候变化幅度较大;⑥ 作物生长季逐渐延长,对农业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