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4篇
林业   10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356篇
综合类   35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5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施肥对黄土旱塬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的影响,以国家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对象,选取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施氮磷肥(NP)、单施有机肥(M)、氮肥配施有机肥(NM)、磷肥配施有机肥(PM)、氮磷肥配施有机肥(NPM)8个处理,应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了30 a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变化及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肥较CK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磷含量;与CK相比,施用化肥处理的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有所降低,而微生物量氮、磷含量显著提高;除NM处理外,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较CK处理均显著提高。长期单施化肥、有机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的微生物量C∶N显著低于CK处理,等量施磷处理(P、NP、PM、NPM)的微生物量C∶P、N∶P均低于CK和其余施肥处理,而NM处理的微生物量C∶P、N∶P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冗余分析显示,土壤全氮(F=13.9,P=0.002)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影响最大,解释了微生物量变化的5.3%,各理化性质的影响顺序为全氮全磷pH有机质;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磷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氮与有机质、全氮呈显著正相关。长期单施化肥使土壤酸碱度发生改变,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抑制作用。而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进而增强微生物对碳、氮、磷等元素的吸收利用,对于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中-天水经济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植被覆盖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改善关中地区及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利用植被覆盖和地表温度数据,结合Sen趋势与Mann-Kendall检验分析关中-天水经济区2001—2016年的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并根据估算的土壤湿度因子,应用残差法评价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方向。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维度来看,2001—2016年关中-天水经济区植被覆盖变化总体呈良好趋势,且整体表现为在不断波动中递增,表明关天经济区进行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正在慢慢凸显它的生态效应。2)从空间变化维度来看,关中-天水经济区植被覆盖显著增长的区域面积占35.87%,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南北两侧。而显著下降的面积区域占3.21%,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即经济发展活跃的地区,如西安市区,宝鸡市区,天水市区,铜川市区等。3)关中-天水经济区植被覆盖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受其他因素影响大。其正相关区域占13.43%,不显著相关区域占85.26%。4)关中-天水经济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正作用大于负作用。其中,正作用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和东南地区,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不频繁,建设生态屏障、加强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促进植被NDVI增长。负作用区域主要分布在渭河沿线、经济活动较高地区,其主要原因有:人类活动频繁、过度城市化、工业化等抑制植被生长。5)植被覆盖的增长和下降区域与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的正作用和负作用区域大致相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关天经济区植被覆盖情况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总之,在负作用区域,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植被建设、以及对植被乃至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浐灞生态区的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调查了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水平是否因此有所变化,通过调查发现:生态区周边的居民环境意识整体水平不高,当地环境教育发展滞后,与当地生态区建设的大环境极不相称,很多问题亟待改进。提出了应利用西安大学城的优势,广泛调动西安高校环保NGO参与进来。  相似文献   
4.
颗粒起跳速度概率分布函数是泥沙输运和粉尘释放模型中的重要输入参数。然而,为了可靠描述这种分布函数,需要准确测量近地层风沙流内起跳颗粒的运动轨迹。本文使用高速摄影系统和颗粒轨迹检测算法相结合测量了风洞沙床面附近部分溅射颗粒、没有引起溅射的反弹颗粒以及引起1个溅射的反弹颗粒的轨迹,通过分析三种起跳模式对应的起跳速度概率分布构建稳态风沙流跃移颗粒起跳速度的概率分布模型。结果表明:(1)三种起跳模式的起跳角度和起跳速度均服从Lognormal概率分布。(2)所有起跳颗粒的起跳角度概率分布方程几乎不受起跳模式影响。(3)所有起跳颗粒的起跳速度概率分布方程主要受溅射颗粒数与反弹颗粒数比值的控制,预示着风沙流发育过程或湍流波动将会对起跳速度概率分布函数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关于近床面风沙跃移过程的新认识,并对模拟风沙输运中的粒-床相互作用和地貌动力学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馥利  马耀峰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6):157-160,163
该文在对国内外旅游流空间演化研究理论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从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资料中,选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陕新区、川渝区、云桂区6个东西部典型区域、13个典型省区,运用数理统计定量法对我国入境旅游流由东部向西部扩散转移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入境旅游流东——西递进演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侯雨乐 《福建农业》2015,(2):111-112
通过对汾河地区明代洪灾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及数据处理,对该时期的洪灾等级、成因作了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明代汾河中游共发生洪灾78次,平均每3.5年就有一次,说明本流域在明代洪灾比较严重,大洪灾和特大洪灾占到了21%,而中度以上洪灾也占到74%,超过了洪灾总数的一半。明代早期的洪灾数量很少,中、晚期数量较多,频率加大,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社会动荡。洪灾频次与气候波动有密切的关系,而人为因素又是洪灾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7.
煤矿区的环境问题通常比较突出,当地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深感忧虑。文中选择陕西省彬县矿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模型,探讨了煤矿区居民的健康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居民的健康风险感知处在一个较高水平。2)对健康风险感知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依次是:大气污染感知,为了经济或就业而愿意受污染,对煤矿开采的态度,噪音,性别,相信煤矿对环境的改善作了很大努力,居住时间。政府部门除了传统的环境监管外,还要引导煤矿企业与当地社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地表土地覆盖情况在人类影响气候变化的途径中具有重要影响。结合MODIS生物指标和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对2000~2014年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下生物指标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近15年生物参数呈上升趋势,且林地和草地类型对这一结果贡献率更高,而稀疏灌木林的贡献率最低。"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促进了黄土高原地区生物指标的提升,彰显了该政策实施所产生的良好成效。然而也应该加强稀疏灌木林地区地表的水土保持力度是以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
1982-2013年陕西不同植被类型NDVI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1982-2013年陕西NDVI数据和陕西植被类型图,在GIS等技术的支持下,运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这32年间陕西总的植被覆盖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陕西13种类型的植被覆盖状况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1982-2013年植被覆盖状况总体呈现改善的趋势,且在陕北黄土高原区改善趋势强于陕南秦巴山地区;13种类型的植被覆盖状况也均呈改善趋势,一年一熟粮作和耐寒经济作物和温带丛生禾草草原的植被覆盖改善程度最高,且也集中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区;13种植被类型NDVI的年变化特征可聚类为5组,同一群组的植被类型NDVI具有相似的年变化规律,同时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这为认识陕西不同类型植被覆盖状况的时空变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视角的陕西省资源环境压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区域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了基于足迹家族的资源环境压力评价体系,并用于陕西省的资源环境压力评估.结果表明,1990-2013年陕西省生态压力由中下(Ⅱa)降为较低等级(Ⅰb),GHG排放由较低(Ⅰb)升为中上等级(Ⅱb),水资源压力由中上(Ⅱb)降为中下等级(Ⅱa),资源环境压力由1990的中下(Ⅱa)波动降至2003年的很低(Ⅰa),再波动升至2013年的中下等级(Ⅱa).空间上,西安和渭南的生态压力很高(Ⅲb),咸阳和延安较高(Ⅲa),铜川中上(Ⅱb),榆林、宝鸡和安康中下(Ⅱa),汉中和商洛较低(Ⅰb);陕北(榆林和延安)和铜川的GHG排放很高(Ⅲb),西安较高(Ⅲa),成阳中上(Ⅱb),渭南中下(Ⅱa),宝鸡和汉中较低(Ⅰb),商洛很低(Ⅰa),安康属碳汇(Ⅰs);陕北和除宝鸡以外的关中地区(西安、咸阳、宝鸡、铜川和渭南)的水资源压力很高(Ⅲb,),宝鸡中下(Ⅱa),商洛较低(Ⅰb),汉中和安康很低(Ⅰa);陕北和西安的资源环境压力很高(Ⅲb),铜川、渭南和成阳较高(Ⅲa),宝鸡较低(Ⅰb),陕南(商洛、安康和汉中)很低(Ⅰa).降低陕西省资源环境压力的制约因素是GHG排放的快速增高.严守耕地资源红线和依靠农业高新技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森林保育及坚持绿色发展,是提高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