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5篇
农学   34篇
  12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8种新疆地区野生锦鸡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幼苗定植于试验田中,对其生育和适应性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粗毛锦鸡儿(Caragana dasyphylla)、特克斯锦鸡儿(C.tekesiensis)、镰叶锦鸡儿(C.aurantiaca)和白皮锦鸡儿(C.leucophloea)的存活率较高,为94%~98%;第2年春季多刺锦鸡儿(C.spinosa)和昆仑锦鸡儿(C.polourensis)只剩2~3株;准噶尔锦鸡儿(C.soongorica)幼苗全部死亡。粗毛锦鸡儿和特克斯锦鸡儿株高最大,分枝数和叶片数较多;白皮锦鸡儿和镰叶锦鸡儿的株高次之,分枝数较少;荒漠锦鸡儿(C.roborovskyi)栽植第3年高生长迅速增加。粗毛锦鸡儿、特克斯锦鸡儿、镰叶锦鸡儿、白皮锦鸡儿和荒漠锦鸡儿在引种试验中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2.
采用经典分类学、显微照相技术及相关文献检索,报道了发现于阿勒泰地区的鼓藻类植物新疆新记录7种和1变型,分别为凹顶鼓藻属(Euastrum)的小齿凹顶鼓藻[Euastrum denticulatum(Kirchner)Gay]和日耳曼凹顶鼓藻[Euastrum germanicum(Schmidle)Krieger];辐射鼓藻属(Actinotaenium)的克利辐射鼓藻[Actinotaenium clevei(Lundell)Teiling];鼓藻属(Cosmarium)的伸长鼓藻[Cosmarium protractum(Ngeli)De Bary];角星鼓藻属(Staurastrum)的叉形角星鼓藻[Staurastrum furcigerum(Ralfs)Archer];多棘鼓藻属(Xanthidium)的对称多棘鼓藻(Xanthidium antilopaeum Kützing);角丝鼓藻属(Desmidium)的角丝鼓藻(Desmidium swartzii Ralfs);圆丝鼓藻属(Hyalotheca)的裂开圆丝鼓藻裂开变种三乳突变型[Hyalotheca dissiliens var.dissiliens f.tridentula(Nordstedt)Boldt]。凭证标本现存放于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藻类研究室。  相似文献   
3.
天山托木尔大峡谷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木尔大峡谷自然分布有野生植物131种,其中有不少种类具有潜在的园林观赏价值,可以作为温带荒漠区荒山绿化或城市园林绿地乡土植物加以开发应用。现选取综合景观功能、抗逆性和资源可利用潜力3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2个二级评价指标,建立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对131种野生植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可以作为乡土观赏植物进行开发利用的荒漠野生植物(综合评价指数2.80)有68种,占总被评价种数的51.9%。将这68种野生观赏植物按综合评价指数的高低进一步划分为3个等级,其中:Ⅰ级(3.50),共有5科5属6种;Ⅱ级(3.50~3.20),共有17科28属31种;Ⅲ级(3.20~2.80),共有17科29属31种。  相似文献   
4.
以2016年10月上旬在新疆精河县艾比湖周边采集的西伯利亚白刺新鲜果实为试材,采用浸提萃取法提取西伯利亚白刺果实天然红色素,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西伯利亚白刺新鲜果实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西伯利亚白刺果实红色素的最佳提取溶剂为0.37%的盐酸水溶液;新疆西伯利亚白刺果实红色素的抗还原性、耐日光、耐热性较强,水溶性很强,红色素的颜色鲜艳,但是抗氧化性质较差;酸碱度对西伯利亚白刺红色素的影响较大,在较强的酸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好,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食品添加剂对西伯利亚白刺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不大;但是金属离子Fe~(3+)对红色素稳定性影响很大,其它金属离子对西伯利白刺果实红色素的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新疆沙冬青种子特性分析及萌发条件的优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淼  杨坤  赵红艳 《种子》2007,26(3):7-9
以生长在新疆乌恰县境内的新疆沙冬青种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种子特性以及萌发条件优化选择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其果荚天然虫蛀率为63.67%,籽粒天然虫蛀率为25.16%,籽粒天然结实率为76.21%,籽粒的种径大小为长(6.232±0.14)mm,宽(4.917±0.25)mm,厚(1.609±0.1)mm,瘦籽率为3.15%,饱满种子千粒重为35.63g,瘦籽千粒重为18.36g。根据所测定的各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和种子发芽指数高低来优化选择最适宜的种子萌发条件,优化选择的结果:种子播种深度为2cm、土壤含水量为20%、温度与光照条件为30℃/10℃.14h/10h。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新疆巴音布鲁克地区不同土壤层次环境因子对新疆假龙胆适生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新疆假龙胆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野外样地调查的方法,在新疆假龙胆适生海拔范围内共设置了16个样地进行植物多样性统计分析,共调查到植物72种,隶属22科48属,以豆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根据样地内各物种重要值的大小将所有采样点的植物群落划分为5类。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RDA分析,对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土壤全磷、全氮、总盐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主导因素。对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土壤不同层次理化指标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影响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极显著的环境因子是0~20cm土层的全磷,其次分别是0~10cm土层的全钾和30~50cm土层的总盐和pH值。  相似文献   
7.
光照和温度对红果小檗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温度和光照条件对红果小檗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对红果小檗种子的萌发无显著影响.恒温条件下,红果小檗种子萌发适宜温度为10℃,最适温度为20~25℃,低于或高于此温度,种子萌发率降低或萌发期延长;变温条件下,10℃/20℃、10 ℃/25℃和15 ℃/25℃为种子萌发适宜温度,萌发率均达到94%以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 筛选具有诱导番茄系统抗性的促生菌并验证其对加工番茄早疫病、灰霉病的防效,为新疆加工番茄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菌种资源。【方法】 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番茄等作物的根部土壤细菌,以无菌生理盐水和稀释至104倍数未接菌的NB培养基为空白对照,利用发芽实验初筛加工番茄促生菌;用菌株发酵液灌根处理加工番茄幼苗,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测量叶片中茉莉酸含量,复筛系统抗性诱导菌株,分别挑战接种番茄早疫病、灰霉病病原菌,统计疫情指数和诱抗效果。测定菌株16S rDNA序列,初步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共分离到147株细菌,筛选得到19株显著(P<0.05)促进加工番茄种子萌发、增加根长的促生菌,有4株促生菌显著(P<0.05)提高加工番茄叶片中茉莉酸含量,防病验证最终得到3株能同时有效防治加工番茄早疫病、灰霉病的菌株,诱抗防效在27.59%~39.44%。菌株FY10、FY12、FY93鉴定为Bacillus atrophaeus,Pseudomonas wadenswilerensisBacillus pumilus。【结论】 获得3株具有系统抗性诱导功能且有效防治加工番茄早疫病、灰霉病的促生菌。  相似文献   
9.
以博斯腾湖芦苇湿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博斯腾湖三大苇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水质特征及影响湿地芦苇生物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⑴苇区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土壤有效氮含量平均为142.59mg/kg,速效磷含量平均为40.11mg/kg,有机质含量平均为7.81%,能够满足芦苇生长要求。⑵黄水苇区湿地土壤总盐含量及水中全盐含量分别为0.93%和3.04mg/L,其与芦苇生物量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西南小湖区及大湖西岸区土壤总盐含量及水中全盐含量对芦苇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三苇区水中COD量和pH值对芦苇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⑶芦苇的株高、茎粗、节数等三种形态特征指标与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芦苇的密度与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给昆虫等变温动物的发育和繁殖带来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其种群动态分布甚至物种生存。蝗虫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害虫种类之一,对于温度等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其种群动态及成灾程度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近年来,除了低温耐受性,蝗虫对高温的耐受能力也很强。成虫的致死温度高达40℃左右。在短时高温下,蝗虫可以通过体内抗逆物质及酶含量的变化机制、不连续气体交换循环呼吸代谢模式以及体温调节行为来避免机体受到损伤,甚至短时高温往往有利于蝗虫交配。蝗虫自身的体温调节行为,在其适应环境和抵御病菌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大增加了蝗虫的生存能力。该文综述近年来蝗虫对高温耐受性的研究进展,加深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对蝗虫种群发生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