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22篇
  免费   438篇
  国内免费   456篇
林业   21篇
农学   517篇
基础科学   35篇
  211篇
综合类   3201篇
农作物   1332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756篇
园艺   291篇
植物保护   148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200篇
  2020年   276篇
  2019年   318篇
  2018年   275篇
  2017年   236篇
  2016年   297篇
  2015年   274篇
  2014年   324篇
  2013年   322篇
  2012年   364篇
  2011年   397篇
  2010年   453篇
  2009年   432篇
  2008年   420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266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3年   12篇
  1965年   12篇
  1964年   10篇
  1963年   7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藜麦易倒伏问题,提高藜麦产量,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和正交试验设计,研究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多效唑和缩节胺)对藜麦株高、茎粗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 表明:使用15%多效唑在出苗后15d,按指导剂量1.5倍喷施对株高的抑制效果最佳;使用10%缩节胺在出苗后25 d,按指导剂量1.0倍喷施对茎粗的增粗效果最佳;使用15%多效唑在出苗后15 d,按指导剂量1.5倍喷施对增加一级分枝效果最佳;使用10%缩节胺在出苗后25 d,按指导剂量1.0倍喷施,是提高单株粒重和增加单株粒数的最佳组合.这说明,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能降低藜麦株高、增加其茎粗,显著增加一级分枝数和单株粒重,对藜麦单株粒数的增加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玉米种植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在玉米育种方面,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正在不断提升。玉米种植面积占据了粮食播种总面积的七成以上,多年以来,在全国范围之内,吉林省地区的玉米商品率、商品量、人均出口量、人均占有量均位列第一,吉林省地区的玉米种植产业,在吉林省乃至我国全国地区的粮食生产当中,都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有效确保了我国的粮食安全、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3.
为人参根腐病菌的侵染及防治提供可视化的检测和分析手段,通过摸索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时间、酶解液组成、酶解温度、摇床转数及渗透压稳定剂种类,研究人参根腐病菌-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原生质体制备技术.结果 表明:将人参尖镰孢菌野生型菌株0083分生孢子在YEPD培养基中培养11h,酶解温度37℃、摇床转数180 r/min,渗透压稳定剂为0.7 mol/L NaC1的条件下,酶解液(崩溃酶、溶菌酶、纤维素酶和蜗牛酶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03,0.02,0.005 g/mL)酶解0.25 g菌丝时,收获的菌丝体最有利于原生质体的形成和释放,共获得2.8× 107/mL原生质体.用聚乙二醇PEG介导外源DNA随机插入的方法,成功获得具有绿色荧光信号和潮霉素B筛选标记的转化子,转化效率(以单位质量的DNA的转化子数计)为1400/mg.选取转化子FOG1菌株经过6代继代培养后,菌落形态、产孢量和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与菌株0083无明显差异.因此,利用聚乙二醇(PEG)为媒介的遗传转化体系是稳定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吉林省近二十年鲜食葡萄产业发展情况,结合地区分布、品种构成和栽培模式,概述了我省鲜食葡萄栽培现状,结合多年实地调研,指出了葡萄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依据葡萄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GF10)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和医疗价值,但其目前有限产量难以满足市场需要,而植物生物反应器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本研究构建了由组成型强启动子CaMV 35S驱动且人工修饰的FGF10基因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其导入本氏烟草基因组中,利用筛选标记基因Bar进行草铵膦抗性筛选,获得413个抗性株。经PCR检测鉴定,其中398株为转基因阳性,阳性率为96.4%。通过RT-PCR和ELISA检测分析,最终筛选得到5株高表达转基因后代,其目的蛋白表达量占可溶性总蛋白的0.1%以上,表达量最高的达到0.24%,意味着利用植物生物反应器表达平台生产FGF10蛋白的可行性。这些结果表明,通过该高通量遗传转化平台可以获得具有市场应用潜力的烟草转基因种质资源,并为后续FGF10蛋白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给缺铁地区磷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大豆为材料,采用砂培方式研究不同磷/铁处理对不同磷效率大豆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分析农艺性状与大豆植株磷、铁性状的关系,以及磷、铁性状对单株粒重的影响,并利用因子得分综合评价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对不同磷/铁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磷高效基因型大豆在R5期的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叶片干重、茎干重、荚干重、地上部干重和根系干重的最高值均出现在磷/铁为300:30处理下.典型相关分析表明,磷高效基因型大豆R5期的地上部干重与R8期籽粒铁/磷浓度比呈正相关关系;磷低效基因型大豆R5期的地上部干重与R3期叶片磷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的单株粒重均与R8期籽粒铁浓度有关,但R8期籽粒铁浓度对两种基因型的作用相反,表明R8期籽粒铁浓度是影响低铁条件下不同品种单株粒重差异的重要指标.利用因子得分综合评价发现,磷/铁为1~10时,随着磷/铁比值的增大,磷高效基因型大豆的ACE值随之升高,而磷低效基因型大豆的ACE值随之下降.综上,缺铁胁迫下,磷高效基因型大豆在磷/铁为300∶30处理下的综合表现最好,磷低效基因型大豆在磷/铁为30:30处理下的综合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玉米CM8101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为转基因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建立了转基因玉米CM8101定性检测方法。根据CM8101转基因玉米插入序列信息,于3′端侧翼序列处设计PCR引物。通过扩增体系优化、特异性测试、灵敏度测试、稳定性测试等技术参数的测试建立了转基因玉米CM8101定性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本特异性检测方法各项参数符合相关转基因分子检测标准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品系特异性,方法检测灵敏度可达0.1%。CM8101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的转基因玉米新品系,本方法为品系和其衍生产品的鉴定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与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大省,农业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文章分析了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如信息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农业信息终端处于劣势地位、信息化平台应用程度较低等,提出了强化各级政府部门信息化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储备力度等改进措施,以期促进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经28S rDNA和ITS序列分析,从吉林省松原市土样中分离到的昆虫病原线虫JLSY 003为Oscheius myriophila品系。本研究以大蜡螟末龄幼虫为寄主,测定该线虫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JLSY 003浓度为80 IJs/larva时具有较高的侵染力,致死中时间LT50为15.409 h,侵染24、48 h时,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46.067、25.297 IJs/larva。JLSY 003高温耐受性强且繁殖力高,36 ℃、8 h时线虫死亡率为19.27%,产量为1.873×105 IJs/larva,4.695×105 IJs/g。结果表明该线虫具有较高的致病力、耐热性和繁殖力。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行为及取食选择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控制试验,采用培养皿叶盘法,研究了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的选择、非选择性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 h非选择性试验中,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在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叶片组织(处理组)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未接种球孢白僵菌玉米叶片(对照组),第48 h时在共生体和对照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35.7%和62.5%,差异极显著;3龄幼虫在共生体茎秆组织上的取食率与对照组玉米差异不显著。在48 h选择性试验中,初孵幼虫在共生体玉米叶片组织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共生体玉米叶片组织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第48 h时在共生体和对照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6.3%和20.6%,差异极显著;3龄幼虫在共生体和对照组玉米茎秆组织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对照组幼虫取食率显著高于处理组,第48 h时在处理组和对照组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33.1%和45.6%,差异极显著。本研究初步表明,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取食行为有显著的抑制和忌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