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1篇
  免费   332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林业   410篇
农学   60篇
基础科学   66篇
  1528篇
综合类   88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48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14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259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揭示毛乌素、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土壤酶活性特征,测定两地各林龄(26a、33a、43a)樟子松人工林地的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指标,分析其相互关系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两地沙地樟子松林各林龄的土壤物理指标几乎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有机质、全磷、硝氮含量均表现为33a>26a>43a,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43a>33a>26a。2)毛乌素沙地各林龄内HPA、IA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3 a林内的UA显著高于26a、33a林地,科尔沁沙地43a、33a林内的HPA、IA、UA活性均显著高于CK水平(P<0.05),两地林内的NPA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剖面来看,土壤酶与养分含量均随深度呈增加趋势。3)土壤养分相关分析表明,HPA与有机质、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NPA、IA均与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UA则与所测指标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4)科尔沁沙地26a、33a、43a樟子松林的土壤酶指数均显著高于裸沙地(P>0.05),且同龄水平分别高出毛乌素沙地15.79%、78.13%、16.28%。综上分析,同龄水平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区域土壤酶活性均高于毛乌素沙地,这说明亚湿润干旱区的自然条件可能更有利于土壤酶系统衍生。  相似文献   
2.
以重庆金佛山为例,对该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等不同类型的7个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地的总规划面积约为95 101.9 hm~2,7个自然保护地相互空间重叠总面积约为31 858 hm~2,约占所有保护地总规划面积的33.50%,其中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间的空间重叠面积最大,约为22 632 hm~2。以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原则,遵从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提出将金佛山分布的不同保护地分别整合为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者全部整合为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套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滩地是我国钉螺分布的主要区域,也是血吸虫病的主要流行区。近些年我国大力实施的林业血防工程通过滩地营造人工杨树林,使得钉螺原有孳生地的多种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发生了明显变化,显著减少了钉螺种群的分布空间,从而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的传播。目前,国内外在滩地造林后单一要素改变对钉螺的影响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但有关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对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还未有深入探索,对钉螺孳生产生抑制作用的关键要素尚不明确。文中综述了滩地造林后林下的草本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光照、地温等诸多要素发生变化对钉螺生存的不利影响,总结了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提出该领域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基于REE示踪的土壤团聚体破碎转化路径定量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团聚体破碎转化路径是坡面侵蚀过程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目前团聚体破碎转化路径的定量表征仍不明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壤侵蚀过程中泥沙分选搬运机制的深入研究。基于大样带调查选取6种不同质地的典型农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示踪方法,综合分析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5~2,2~1,1~0.5,0.5~0.25,<0.25 mm)和不同径流扰动周期(24 h,7天)对REE吸附和解吸能力的影响,探究REE示踪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破碎转化的可行性,定量表征了土壤团聚体破碎转化路径。结果表明:REE与土壤团聚体的实际吸附浓度低于施放浓度,2~1,1~0.5,0.5~0.25,<0.25 mm土壤团聚体的REE吸附浓度与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径流扰动影响对吸附于土壤团聚体的REE解吸作用十分微弱,解吸浓度仅占REE实际吸附浓度的0.001%~0.139%。5~2,2~1,1~0.5,05~0.25,<0.25 mm土壤团聚体经过湿筛后向各粒径转化的路径基本相同,向<0.25 mm微团聚体转化为土壤团聚体破碎的主要路径。相较于粉粒、黏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团聚体,砂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团聚体向1~0.5,0.5~0.25 mm粒径的转化贡献率整体偏低。基于REE示踪得到的>0.25 mm各粒径团聚体质量整体被低估,低估范围为-27.96%^-11.08%;而<0.25 mm团聚体质量则被高估,高估范围为3.65%~22.73%。基于各粒径土壤团聚体的REE量化值建立了校正关系,可将计算相对误差降低至0.04%~16.24%。  相似文献   
5.
昕水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开展流域尺度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研究是科学制定流域综合管理规划,并实现流域可持续管理的基础。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流域——昕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流域多年(1958—2015年)气象水文数据,采用M-K趋势检验法分析年降水、年潜在蒸发散和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运用双累积曲线法分析年径流量序列的突变年份,并根据生态水文分析法与水量平衡原理定量解析流域尺度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年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958-2015年,流域年径流量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Z=-5.84,p<0.0001),而降水(Z=-0.72,p=0.31)和潜在蒸散发(Z=-0.5,p=0.88)变化趋势不显著。双累积曲线法表明径流量突变点为1974年和2000年,其中,1975—2000年间影响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导致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为73.14%,土地利用方式仅为26.86%;而2001—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高达103.81%,可见土地利用变化已成为昕水河流域径流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在今后的流域治理中,需合理制定土地利用方案,实现昕水河流域水土资源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奠定基于运动力学参数构建土壤侵蚀模型的理论基础,通过不同降雨强度(25、50和75 mm/h)、不同坡长(1、5、10、15和20 m)下径流小区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处理下坡面薄层水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并对水动力学参数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当坡度一定时,坡面平均流速主要受坡长及单宽流量影响,降雨强度通过影响单宽流量的大小间接影响坡面平均流速;在试验设计范围内,当坡长1 m时,整体上呈"层流-急流态",当坡长为1 m时,整体上呈"层流-缓流态";当降雨强度一定时,雷诺数随着坡长的增加线性增加,佛汝德数随着坡长的增加以幂函数形式增加;降雨强度对坡面流有明显的"增阻"效应;坡面阻力系数随着坡长的增加呈幂函数减小趋势;坡面平均土壤侵蚀率与单宽流量间呈一元线性趋势增加,与水流平均流速间呈指数函数增加,与雷诺数间呈二次函数增加。  相似文献   
7.
村民关联度对特色农业种植农户支持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村民关系对特色农业种植农户支持度的影响,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为例,运用李克特量表法进行实地调研,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村民关联和农户支持测量维度体系,并度量村民关联对特色农业种植农户支持度的影响,以期提升农户对特色农业的种植,增加农户收入。结果表明:(1)将村民关联维度划分为情感关联、认知关联、经济关联和行动关联,将农户支持度分为农户决策支持、行动支持和效益支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村民关联对特色农业种植农户支持度的影响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村民关联的高低决定了特色农业种植农户支持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陕北黄土高原不同微地形下植被-土壤系统耦合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究不同微地形下植被和土壤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方法】基于陕北黄土高原5种不同微地形及原状坡植被土壤的全面调查与取样分析,建立7个植被因子和6个土壤因子指标评价体系,采用AHP和熵权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构建了6种地形下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模型。最后分析了植被和土壤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经过十几年的封育,不同地形下的植被土壤系统处在完全不同的发展状态上,其中切沟和塌陷属于良好协调-同步型,缓台属于初级协调-植被滞后型,浅沟属于濒临失调-土壤损益型,陡坎属于中度失调-植被损益型,原状坡属于极度失调-植被损益型。随着耦合协调状态的提升,地上优势物种也由星毛委陵菜逐渐过渡到铁杆蒿、茭蒿。(2)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植被平均高度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呈显著正相关;植被盖度与土壤全氮呈显著正相关;植被Pielou、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陕北黄土高原进行生态恢复重建过程时应根据不同的地形实施不同标准的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现有退耕还林工程监测评价研究成果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用频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建立了巧家县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并参照相关价格参数,科学评估了退耕还林工程对促进当地生态效益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应,截止2012年巧家县退耕还林水源涵养、土壤保育和固碳制氧等生态效益价值为39.90亿元,单位面积生态效益价值为4.90万元·hm2,接近云南昭通市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5.25万元的水平。经相对支付意愿系数调整后,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为12.37亿元。研究结果可为干热河谷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土壤在全球碳平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也是极其敏感的。针对贵 州岩溶峡谷地区石漠化导致的土地退化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定位监测样地选取在石漠化典型地 区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峡谷区,于2012 年7 月至2013 年4 月采用动态气室法(Li鄄8100,USA) 监测了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和季节动态变化,通过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治理前后石漠化程度监测数据分析,定量评价了石漠化对区域土壤碳排放量的影响,可为定量评价石漠化对土壤 碳汇功能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岩溶区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地的石漠化程度具有很高的关联性, 石漠化程度越高,土壤碳排放量越低,极重度石漠化土地样地土壤碳排放量约为非石漠化的1/2;2)非石漠化土地 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石漠化土地土壤呼吸则不再遵循植物生长的季节顺序发生变化,土壤呼吸随季 节的这种变化规律被打破;3)区域碳排放变化量与石漠化治理效果有关,20052010 年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实 施石漠化治理后,区域土壤呼吸产生的碳排放量增加了41 800 t,相当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岩溶区增加了 31郾92 t/ km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