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47篇 |
免费 | 734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7篇 |
农学 | 2809篇 |
基础科学 | 141篇 |
1799篇 | |
综合类 | 6597篇 |
农作物 | 2026篇 |
水产渔业 | 5篇 |
畜牧兽医 | 506篇 |
园艺 | 536篇 |
植物保护 | 109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95篇 |
2022年 | 469篇 |
2021年 | 479篇 |
2020年 | 529篇 |
2019年 | 468篇 |
2018年 | 478篇 |
2017年 | 457篇 |
2016年 | 456篇 |
2015年 | 695篇 |
2014年 | 743篇 |
2013年 | 1072篇 |
2012年 | 1552篇 |
2011年 | 1653篇 |
2010年 | 1155篇 |
2009年 | 1332篇 |
2008年 | 556篇 |
2007年 | 1173篇 |
2006年 | 987篇 |
2005年 | 508篇 |
2004年 | 169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70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0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63年 | 6篇 |
1962年 | 13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RAPD标记研究部分葡萄品种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47个葡萄品种进行RAPD分析。从1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0个多态性引物用于DNA扩增,共扩出216条DNA带,121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例为56.01%。通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分成5大类,巨峰、红瑞宝、龙宝等巨峰系品种聚为一类。其中龙宝和红瑞宝优先聚在一起。表明葡萄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即使父母本相同的品种,利用RAPD技术也可以分开。聚类图显示,品种间遗传一致度与品种的遗传背景有关,如高妻与红井川,红瑞宝与龙宝优先聚在一起;有的品种虽属同一杂交组合却未能表现最大遗传一致度,如京玉与奥古斯特,在聚类图中处于相邻的位置,说明无性繁殖的葡萄在双亲基因型杂合条件下,有性杂交通过基因重组,杂种后代也可呈现出有较大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2.
3.
通过室内和田间观察试验,对高粱炭疽病的重要流行环节——分生孢子盘产孢、孢子飞散传播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保湿时间、温度和光照条件与高粱炭疽病分生孢子盘产孢量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即保湿时间越长,产孢量越多,其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165×EXP{-3.326 764×EXP〔-0.302 4(x-3)〕}(r=0.99);温度与产孢量间的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226×Sin2(-0.619 048x+0.157 738 0x2-0.000 744 0x3)(r=0.91);在散射光条件下的产孢能力与在黑暗条件下没有显著性差异。昼夜孢子的释放量没有明显差异;植株上孢子的垂直分布情况有显著规律性,从顶叶至底叶孢子的分布呈递增趋势,病斑的田间分布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4.
基因型是影响发根农杆菌转化大豆的主要因素之一,为筛选转化效率高的大豆基因型,利用不同基因型大豆的下胚轴接种发根农杆菌K599(含GUS基因),待长出毛状根后,根据不同基因型大豆发根诱导率和发根数的差异,选择适宜大豆基因型进行GUS基因的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分析。结果表明,34个大豆基因型发根诱导率和发根数有很大差异,选择发根诱导率大于60%以及发根数大于1.6条的20个大豆基因型毛状根进行GUS基因组织化学染色,其中Y091、Z184、P108、L010等4个大豆基因型的GUS基因转化效率较高,分别为96.2%、91.7%、87.5%、86.4%;进一步对以上4个大豆基因型毛状根进行RT-PCR分析,结果表明,GUS基因均得到了正确转录。表明大豆基因型Y091、Z184、P108、L010是发根农杆菌转化大豆较为理想的受体材料。 相似文献
5.
以大红番茄、大黄番茄及红牛奶番茄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子消毒方法和基因型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消毒的最好方法是采用3%的次氯酸钠灭菌3min。大红番茄的发芽率最高(86.25%),红牛奶番茄的发芽率较低(38.75%),表明各基因型之间发芽率差异较大。大红番茄和红牛奶番茄最佳的子叶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0.50mg/L IAA+1.0mg/L BA,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81.25%、50.00%;大黄番茄子叶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0.20mg/L IAA+1.00mg/L BA,愈伤组织诱导率为68.75%;大红番茄、大黄番茄及红牛奶番茄茎段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均为MS+0.50mg/L IAA+1.00mg/L BA,其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75.50%、68.75%、37.50%。 相似文献
6.
以临沧市临翔区1961~2010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气温生产力(Yt)、降水生产力(Yp)和气候生产潜力(Tspv),并分析了气温、降水量和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影响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以及气候生产潜力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年临翔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则呈缓慢下降的趋势,二者变化率分别为0.260℃/10a(P<0.01)和-15.98mm/10a(P>0.05),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变化加剧。干季增温较雨季快,而降水量减少较雨季慢。Tspv呈不明显上升趋势,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均能提高Tspv,而降水量是限制作物Tspv的主要气候因子。水稻实际产量占同期Tspv的比例较低,而从2004年开始比例有所增加。建议解决好农业生产用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采用新的高产品种,提高耕作技术水平等,以提高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7.
以10个地理种源滇重楼为研究对象,对其光合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龙里、巧家、永平、云龙、永胜、维西、迪庆、石屏、墨江和西昌10个种源滇重楼叶片的叶绿素总量(Ct)、叶绿素a/b值(Chla/b)、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瞬间水分利用效率(WUE)的种间差异显著(P<005),表明不同种源间的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能力有较大差别,维西、迪庆、西昌三种源的滇重楼是具有较高光合生产潜力的滇重楼品种。相关分析表明:10个种源滇重楼叶片的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a/b与Pn,Tr,Ci,WUE相关性均不显著,说明滇重楼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之间无直接关系;Pn与 Tr,Gs呈显著正相关(P<005),体现了三者有较好地协同响应的特征;Tr与Gs,WUE与WUEi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Tr与WUE,WUEi,Gs与WUEi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Gs与WUE呈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分别作为影响WUE和WUEi的因子的Tr,Gs与两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成熟胚培养是转基因的关键技术之一,研究品种基因型和2,4 D浓度对成熟胚培养的影响,有利于提高青稞转基因的效率。本文采用加入20g/L麦芽糖的MS培养基[m(麦芽糖):m(蔗糖)=1∶2]和完全随机设计,分析了5种2,4-D浓度对5个青稞品种成熟胚出愈率的影响,比较了14个青稞品种的成熟胚出愈率。结果表明,2,4-D浓度和品种基因型均极显著地影响青稞成熟胚出愈率,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青稞成熟胚出愈率随2,4-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在4mg/L处理中出愈率达到最高,随后出愈率随2,4-D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对照(0mg/L)的出愈率极显著地低于其他处理的出愈率,但其他4个2,4-D浓度处理的出愈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14个青稞品种的成熟胚出愈率之间具有极显著差异,其中ZJ45等7个品种的出愈率达到了(90.00 ±7.07)%,显著高于D-5等6个品种的成熟胚出愈率。ZJ-45等7个品种可用于成熟胚培养;用PEG和双蒸水先后浸种3h和19h,将成熟胚置于加入20g/L麦芽糖和4mg/L 2,4-D的MS培养基[m(麦芽糖):m(蔗糖)=1∶2]上培养是ZJ-45等7个青稞品种成熟胚培养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9.
乳熟阶段短期高温对不同品种早籼稻直链淀粉含量和RVA谱特征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个杂交稻(淦鑫203和金优402)和4个常规稻(中531、B670、E134和ST66)为材料,于水稻乳熟期进行高温处理3d,处理温度分别为35℃和38℃,以同期田间自然温度为对照,研究乳熟期高温对不同品种早籼稻直链淀粉含量和RVA谱特征参数的影响,并对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与直链淀粉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对照还是高温处理,中531和B670的直链淀粉含量、消减值及回复值较低,但崩解值较高,而E134和ST66表现为直链淀粉含量、消减值及回复值较高,崩解值较低;杂交稻淦鑫203和金优402则介于两者中间.与对照相比,38℃高温显著降低淦鑫203、金优402、中531和E134的崩解值,显著提高淦鑫203、中531的消减值、显著降低金优402、中531、B670和E134的回复值.各处理淀粉RVA谱变化趋势较一致,但因品种及温度而略有差异.38℃高温处理下稻米淀粉黏滞性曲线始终低于对照,但常规稻中531和B670的RVA谱形态与对照差异不大.此外,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与RVA谱各特征值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旨在探讨不同地力水平下冬小麦子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对种植密度的响应并分析子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协同提高的途径,为制定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措施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试验在高、低两个地力条件下进行,以大穗型冬小麦品种泰农18为试验材料,设置135万、270万和405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研究地力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子粒产量及构成、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率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高地力水平下子粒产量高于低地力水平,但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率均较低。各地力水平下,提高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穗数和子粒产量,提高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效率,但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随种植密度上升呈下降趋势,增密对子粒含氮量无显著影响。各地力水平下增密后氮素吸收效率增加的幅度远高于氮素利用效率降低的幅度,所以氮素利用率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低地力水平下增密后子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提高的幅度均高于高地力地块。[结论]在高、低地力水平下,增加种植密度均可提高子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有利于实现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且低地力水平下增密后子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增幅高于高地力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