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夏玉米叶片光合等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通过对防雨棚下测坑中种植的夏玉米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控制下限指标试验,研究了土壤水分状况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理指标有着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不同处理气孔导度(G s)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光合速率(P n)和蒸腾速率(T r),在高水分条件下(T-80,土壤水分控制下限占田间持水量的80%,下同)T r峰值出现的时间滞后于P n,而T-60处理、T-50处理的T r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P n,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G s、T r、P n的峰值有提前出现的趋势;不同处理细胞液浓度(CSC)的峰值及叶水势(LW P)的低谷均在14∶00左右出现。P n、T r、G s和LW P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CSC则下降。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P n/T r)随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加而增大,其峰值在10∶00左右出现,T-70处理的LWUE最高,T-50处理的最低。此外,通过对各处理的产量和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分析得出,夏玉米节水高产的适宜土壤水分控制下限指标为田间持水量的70%。 相似文献
2.
不同麦秸覆盖量对夏玉米田棵间土壤蒸发和地温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采用微型蒸渗仪(Micro-lysimeter)和曲管地温表观测了不同麦秸覆盖量下夏玉米田的棵间土壤蒸发和土壤温度,试验设置5个处理(秸秆覆盖量分别为0(对照)、1 500、4 500、7 500、10 500 kg/hm2),分析了不同秸秆覆盖量下夏玉米田棵间土壤蒸发和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麦秸覆盖夏玉米田有效抑制了棵间土壤蒸发,平抑了地温的变化幅度;夏玉米生育期内,4种覆盖处理(由高覆盖量至低覆盖量)棵间土壤蒸发比对照依次减少了63.51%、60.98%、52.94%、34.07%,0~20 cm的地温平均日变幅比对照分别降低了3.14℃、2.93℃、2.32℃、2.02℃.麦秸覆盖处理的抑蒸稳温效应,促进了夏玉米生长,提高了夏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2甲4氯(MCPA)为选择性激素型除草剂,对植物有强烈的生理活性,低浓度时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使植物分生组织的分化被抑制,伸长生长停止,致使根茎膨胀,堵塞疏导组织,从而导致植物死亡。其主要用于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田防治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目前,有关2甲4氯作用于杂草的研究报道很多,但2甲4氯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影响尚未见报道,作者研究了2甲4氯对黄淮麦区主要小麦品种幼苗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旨为小麦田合理使用除草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用4种化学诱抗剂壳聚糖、草酸、硫酸亚铁和硅酸钠处理金银花,通过计算酶活性发展曲线下面积AUEAPC,分析了叶片防御酶系3种主要酶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种诱抗剂处理中,壳聚糖处理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最高,其次是草酸处理,两者差异极显著,并且极显著高于硅酸钠、硫酸亚铁处理和对照,而后3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硫酸亚铁处理后,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最高,极显著高于壳聚糖、草酸和硅酸钠处理,并且这4种诱抗剂处理POD的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但只有壳聚糖处理,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其他3种诱抗剂处理的PPO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壳聚糖、草酸、硫酸亚铁和硅酸钠处理后,3种酶的综合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71.1%、31.1%、11.7%和2.5%,与前期对金银花白粉病诱抗效果研究结论相一致。本研究初步从防御酶学角度分析了4种化学诱抗剂在金银花上的诱导抗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对河南省新乡和驻马店地区的花生田地下害虫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花生田的地下害虫主要包括蛴螬、金针虫、蝼蛄等,以蛴螬为主要地下害虫,7月下旬的平均虫口密度为0.80~18.90头/m2,9月下旬的平均虫口密度为1.00~12.33头/m2。经过分类鉴定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和华北大黑鳃金龟[H. oblita (Faldermann)]为花生田蛴螬优势种。调查还发现,土壤类型、耕作方式、田间周围的植物布局及防治措施均对蛴螬的种群数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控制性交替灌溉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沈阳地区潮棕壤土上,采用蒸渗仪对不同控制性交替灌溉处理下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性交替灌溉抑制了玉米地上部分生长,处理2(控制隔沟交替灌水,灌水定额为2/3M)的产量最高,比处理1(均匀灌水,灌水定额为M)增产4.8%,节水13.3%,处理3(控制隔沟交替灌水,灌水定额为1/2M)最节水但产量最低,确定处理2(2/3M)为最优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7.
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对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新疆膜下滴灌棉田方便快捷的高效灌水模式,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在乌鲁木齐采用大田小区试验,通过自制蒸发皿水面蒸发量控制灌水,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棉花生长和籽棉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对不同水分处理的响应;两个生长季的试验结果表明,与全生育期充分灌水处理相比,蕾期和花铃期持续亏水处理均对棉花生长、产量和耗水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但适时适度的水分亏缺对棉花籽棉产量的影响不明显,而且可节约22.78%~24.88%的灌水量,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27.94%~34.85%。蕾期轻度亏水(灌水定额为70%水面蒸发量)、花铃后期重度亏水(灌水定额为50%水面蒸发量)、花铃前期充分供水(灌水定额为100%水面蒸发量)的调亏灌溉模式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优质高效灌溉模式,可作为膜下滴灌条件下新疆棉花生产的一种适宜灌水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弄清小麦吸浆虫滞育与蛋白质的关系,应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SDS-PAGE及PAGE电泳技术分析小麦吸浆虫滞育前后及滞育期蛋白质含量和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阶段蛋白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老熟幼虫入土前和滞育解除后均高于入土滞育期。入土滞育期间,同期裸露幼虫与结茧幼虫,以及不同滞育年限幼虫的蛋白质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滞育年周期中,无论结茧幼虫还是裸露幼虫,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均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为当年6月至12月,蛋白质含量较低,平均为19.2269μg/头和19.5734μg/头;第2阶段为翌年2月底至5月中旬,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平均为20.9578μg/头和20.7153μg/头。电泳图谱分析发现,SDS-PAGE 18.3kD和32.0kD蛋白带与4条PAGE蛋白带的表达量,以及SDS-PAGE 18.3kD和19.8kD蛋白带的相对表达量在滞育前后及滞育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在滞育期不同阶段基本无变化。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埋深对冬小麦和春玉米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排水式蒸渗仪,通过设置6种地下水位控制处理(地下水位埋深分别为0.5、1.0、1.5、2.0、2.5 m和3.0 m)试验,探讨了太原盆地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冬小麦和春玉米生长指标、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生产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对冬小麦和春玉米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冬小麦干物质重影响显著(P=0.05);地下水埋深超过1 m后,冬小麦基本苗、分蘖数、穗数、穗粒数明显增加,春玉米株高、穗位高度、单株穗重明显增加。通过连续多年试验分析(2002~2006年),冬小麦产量和WUE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增加;地下水埋深H=0.5 m时,春玉米产量最高(8 262.0 kg/hm2),而WUE最低(0.97 kg/mm);H=1.5 m时,春玉米WUE最高(1.44kg/mm),产量(7 221.0 kg/hm2)低于最高产量。在山西汾河灌区,从提高作物产量和WUE的双重目标出发,冬小麦和春玉米生育期内的地下水适宜埋深应分别控制在1.5 m和1.0 m以下。 相似文献
10.
玉米大豆条带间作根系分布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土壤剖面上冲洗根系,观测玉米/大豆条带间作模式下根系的生长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使用二次曲线和修正的Logistic函数拟合根系下扎深度和侧向伸展距离与播后天数(DAS)的关系;引入根系的相对侧向伸展距离(RLD)与相对深度(RD)两个概念,将根系下扎深度和侧向伸展距离归一化,利用高斯函数拟合RLD与RD的关系,建立根系分布函数.结果表明,该根系分布函数对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的根系生长分布状况有很好的模拟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