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415篇 |
完全免费 | 8312篇 |
专业分类
植物保护 | 2572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02篇 |
2021年 | 460篇 |
2020年 | 452篇 |
2019年 | 495篇 |
2018年 | 1188篇 |
2017年 | 1236篇 |
2016年 | 1164篇 |
2015年 | 1215篇 |
2014年 | 1188篇 |
2013年 | 1846篇 |
2012年 | 1906篇 |
2011年 | 1899篇 |
2010年 | 1393篇 |
2009年 | 1519篇 |
2008年 | 1093篇 |
2007年 | 1256篇 |
2006年 | 1075篇 |
2005年 | 757篇 |
2004年 | 612篇 |
2003年 | 626篇 |
2002年 | 501篇 |
2001年 | 370篇 |
2000年 | 293篇 |
1999年 | 222篇 |
1998年 | 173篇 |
1997年 | 196篇 |
1996年 | 195篇 |
1995年 | 193篇 |
1994年 | 141篇 |
1993年 | 129篇 |
1992年 | 123篇 |
1991年 | 134篇 |
1990年 | 116篇 |
1989年 | 115篇 |
1988年 | 109篇 |
1987年 | 105篇 |
1986年 | 90篇 |
1985年 | 78篇 |
1984年 | 75篇 |
1983年 | 75篇 |
1982年 | 62篇 |
1981年 | 55篇 |
1980年 | 41篇 |
1979年 | 63篇 |
1978年 | 30篇 |
1977年 | 32篇 |
1976年 | 43篇 |
1975年 | 43篇 |
1974年 | 49篇 |
1973年 | 43篇 |
1972年 | 33篇 |
1971年 | 32篇 |
1970年 | 20篇 |
1969年 | 26篇 |
1968年 | 18篇 |
1967年 | 17篇 |
1966年 | 12篇 |
1965年 | 26篇 |
1964年 | 16篇 |
1963年 | 11篇 |
1962年 | 9篇 |
1961年 | 8篇 |
1960年 | 4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1952年 | 4篇 |
194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害虫种群动态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历史资料的比较分析,研究了导致2005年褐飞虱暴发成灾的关键因子。结果认为一定的迁入虫量为褐飞虱暴发成灾奠定了基础,异常高的种群增长倍数是暴发的关键,而引起高种群增长倍数的主要因子是单季稻面积的扩大,异常的气候条件和滥用化学农药。长期过量施用吡虫啉而引起的抗药性和失时防治带来的低防治效果,导致了严重的灾害。2005年褐飞虱暴发成灾的重要启示是:褐飞虱治理的关键在于通过减少前期不合理的农药施用,改良品种的遗传性状和促进田间自然控制作用,建立起一个能有效控制褐飞虱高增长能力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毒素对寄主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及诱导抗性效应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0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毒素对不同玉米抗性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及在一定条件下对寄主抗性的诱导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抗病品种的PAL和PO酶活性比感病品种易被毒素激活,但抗病品种被毒素处理后的SOD活性明显低于感病品种,而且峰值出现得晚,这可能与抗病品种SOD活性的下降有利于积累活性氧、进一步激发寄主的抗性有关。此外,研究发现毒素在一定浓度下可作为抗性的诱导因子,为深入研究抗性机制和防病手段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木霉几丁质酶及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2
木霉(Trichoderma spp.)作为重要的植病生防因子(biocontrol agents)一直受到普遍关注。木霉菌株产生的包括几丁质酶在内的细胞壁降解酶,在木霉重寄生中起重要作用。本文论述木霉几丁质酶的种类、诱导产生、理化特性及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并对木霉几丁质酶及其基因的生防应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稻曲病菌分生孢子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0,自引:5,他引:45
本文对稻曲病菌分生孢子的一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质养分对分生孢子萌发影响较大,纯水不利于孢子萌发,PSA最适于孢子萌发,葡萄糖则强烈抑制孢子萌发,马铃薯煮汁既可抵消葡萄糖的抑制作用,又可刺激孢子萌发。分生孢子在琼脂面上比在液滴中萌发率高。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2~31℃,以28℃最好。分生孢子萌发对pH值敏感,以pH 6~7最适宜。用振荡培养法获取分生孢子,培养10 d后,孢子的萌发力开始下降。分生孢子的存活对水的依赖性强,在水中保存8 d萌发力不变,在100% RH中8 d萌发力略有降低,而在25% RH中5 h萌发力即迅速下降。根据这些特性,作者对分生孢子在田间的动态作了一些推测。 相似文献
5.
番茄青枯病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从广西一些市县采集番茄茎标本分离得到55个细菌菌株,分属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p.)、黄单胞菌(Xanthomonas spp.)、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和欧文氏菌(Erwinia spp.),其中芽孢杆菌为优势种群。经回接测试,有36个菌株为番茄植株内生菌。这些内生菌只有7个菌株对番茄青枯病菌有拮抗作用,芽孢杆菌B47菌株对番茄青枯病菌拮抗作用较强,经室内和田间初步防治测定,它对番茄青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近50年中国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4
采用1961-1990年逐年年平均气温资料,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将中国大陆划分为8个气温变化区。之后依据1951-2000年逐月气温和年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各个区域的气温变化趋势和特征。最后分析了六个遥相关指数与每个区域年平均气温、冬季气温、夏季气温标准化序列的相关关系,指出中国气温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951—2000中,我国大陆35oN以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变暖显著于35oN以南。23-35oN、90-112.5oE即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四川和云南的西部变冷。所有区域90年代为最暖期,且都存在显著变暖趋势。35oN以北地区冬季的变暖速率显著大于夏季和年平均气温的升温速率。我国的气温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而且不同季节,响应全球大气变化的区域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8.
内生菌BS-2菌株的抗菌蛋白及其防病作用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BS-2菌株为一株能在多种植物体内定殖,对多种植物炭疽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并对植物生长具有良好促进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其BPY培养液经30%~70%硫酸铵盐析、高温(100℃)处理后,以SDS-PAGE、MALDI-TOF检测,该菌株分泌的抗菌蛋白为分子量 ≤ 2884.39 D的多肽;该抗菌多肽对热稳定并抗紫外线照射,对植物炭疽病菌和番茄青枯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并对辣椒果炭疽病具有69.79%(9 d后)的防病效果;抑制病菌生长,引起菌丝(或芽管)细胞消融,导致菌丝畸形以及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等可能是该抗菌多肽主要的防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一种快速简便的植物病原真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尿素提取法是最新报道的一种植物拟南芥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但是还没有应用于植物病原真菌DNA的提取。本研究采用改进的4种不同的方法(尿素提取法、CTAB提取法、氯化苄提取法以及SDS-CTAB提取法),分别对5种分类地位不同的植物病原真菌(草莓疫霉病菌、西瓜蔓枯病菌、草莓炭疽病菌、西瓜枯萎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基因组DNA进行提取和比较。结果表明,尿素提取法和SDS-CTAB法均能提取到所有5种真菌的基因组DNA,而尿素提取法提取DNA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操作步骤更为快速简单。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大豆疫病病原鉴定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从福建省龙海大豆根腐病株上分离的疫霉菌株中,选取6个代表菌株,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致病性、寄主范围鉴定及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为疫霉属真菌,在黑麦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菌丝致密、无隔,形成菌丝膨大体,近直角分支,分支处稍缢缩。水培后产生大量椭圆形孢子囊,不形成乳突,通过内层出方式产生新孢子囊,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内形成,同宗配合,藏卵器球形,雄器侧生;接种后可出现典型的大豆疫病症状;人工接种只侵染大豆、豇豆和菜豆等少数豆科植物。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表明,分离菌株与GenBank中大豆疫霉的ITS序列的同源性均为99.8%,仅有2个碱基的差异,结合形态特征和致病性测定,将这些病原菌鉴定为Phytophthora sojae. 这是首次报道大豆疫霉菌在福建省存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