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8篇 |
完全免费 | 560篇 |
专业分类
植物保护 | 1338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82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118篇 |
2012年 | 180篇 |
2011年 | 166篇 |
2010年 | 103篇 |
2009年 | 192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物抗旱生理研究与发展半旱地农业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山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1):1-5
论述了植物抗旱性与节水生理研究趋向,介绍了发展半旱地农业的背景、意义与目标.根据近期植物水分关系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结果,讨论了半旱地农业的生理生态基础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16S rDNA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小麦蓝矮病是陕西乃至西北冬麦麦区的一个重要病害,由介体条沙叶蝉专化性传播。对小麦蓝矮病株叶片和带毒条沙叶蝉进行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在叶片韧皮部和叶蝉后肠中均观察到大量典型植原体。利用植原体16S rDNA基因保守序列通用引物对Rm16F2/Rm16R1,应用PCR技术从小麦蓝矮病株叶片中扩增到1.4 kb的特异片段。通过对16S rDNA基因片段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小麦蓝矮病病原与三叶草绿变、翠菊黄化、绣球花绿变、草莓矮化和番茄巨芽植原体亲缘关系较近,其同源率为99.2%~99.9%。据此可以判定小麦蓝矮病植原体是属于植原体16SrⅠ组,确定了其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3.
免耕对粮食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评述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根据国内外有关免耕的试验研究成果,总结了免耕措施对粮食生产及农田经济效益的影响。对于干旱缺水的我国北方地区,如果采取合理的作物轮作,科学的去除杂草方法,免耕后粮食产量一般还高于传统耕种,同时,由于节能、省工、减少操作工序和生产成本等,免耕的投入产出效益也往往高于传统耕作。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评价雷公藤中主要杀虫活性成分生物碱的杀虫活性及其应用前景,采用室内生测法研究了雷公藤总生物碱对粘虫Mythimnaseparate(Walker)取食、存活及生长发育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雷公藤总生物碱对粘虫幼虫具较强的拒食活性,3、4、5龄幼虫24、48h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37.92、50.23、119.53mg·L-1和42.39、60.47、122.91mg·L-1;具有一定的胃毒活性,对粘虫3龄幼虫4、5天的LC50值分别为157.18mg·L-1和129.92mg·L-1;对粘虫幼虫的生长发育有明显抑制作用,表现在体重、体重增加量和相对生长率均显著降低,60mg·L-1处理组幼虫第2天体重、体重增加量、相对生长率比对照分别下降26.13%、42.74%和22.26%,幼虫龄期延长,存活率、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均明显下降,成虫产卵量减少;此外,还具有一定的杀卵作用,卵孵化率和初孵幼虫存活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半干旱区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分保蓄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2007~2008年在宁夏南部半干旱地区旱作春玉米播前设置了4种不同秸秆覆盖量(0、0.45、0.9、1.35万kg/hm2)处理,分析了该区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分保蓄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两年定点试验表明,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含水量影响存在季节性、层次性差异;0.9 kg/hm2覆盖量处理,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以前,对保持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有显著效果(P< 0.05),较对照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14.2%;秸秆覆盖量达到1.35万kg/hm 2时,土壤含水量不再显著增加.0.9~1.35万kg/hm2覆盖量处理较对照增产显著(P<0.01),幅度达16.9%;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增加了4.3~5.6 kg/(mm*hm2),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6.
条锈菌诱导的小麦抑制差减杂交文库构建及其表达序列标签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了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诱导的小麦叶片cDNA文库。文库质量检测表明:差减杂交效率较高,质量较好。用DNAStar 5.0对172条高质量的ESTs进行聚类,共获得120个contigs。对功能已知的contigs分类,能量和初级代谢类占32.5%,其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出现频率最高;参与膜及转运、抗病与防御的基因分别位于第二、三位;次生代谢、蛋白质合成加工和细胞结构建成的基因较少。通过分析抗病相关基因,初步推测HR和SAR可能为小麦抗条锈病过程中的2种抗性形式。最后利用RT-PCR对4条感兴趣基因进行分析,明确其在抗病过程中的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7.
保水剂与不同化学材料配合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盆栽实验对玉米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监测,探讨了水分胁迫和正常供水条件下保水剂分别与泥炭、沸石和稀土复合应用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保水剂 泥炭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均能复合应用,可有效促进玉米生长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保水剂 沸石在正常供水条件下可进行复合应用,在水分胁迫时不适合复合应用;保水剂 稀土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均不适合复合应用。 相似文献
8.
从秦岭山区土样中筛选得到一株放线菌,编号为NO.24,对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生测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发酵液浓度2 000 mg/L时对烟草赤星病菌、马铃薯干腐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晚疫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小麦根腐病菌菌丝生长或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玉米大斑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中浓度为240.1 mg/L和350.5 nag/L;对玉米大斑病菌和马铃薯干腐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中浓度分别为155.0 mg/L和124.1 mg/L。盆栽试验在浓度为6 000 mg/L时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分别为76.13%和70.78%,对黄瓜霜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分别为63.93%和59.66%。对NO.24菌株代谢产物进行了粗分离,其抑菌活性成分主要为水溶性物质。 相似文献
9.
10.
苹果黑星病菌中国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苹果黑星病菌(Venturia inaequalis(Cooke) Wint.)适合生长的培养基有苹果叶汁、苹果果汁、麦芽浸渍物、PSA、PDA、V8和马铃薯麦芽糖;适合产孢的培养基有苹果叶汁、V8和PSA。菌落生长和产孢适宜的pH值为5.0~6.5,温度为15~20℃。在碳源和氮源中,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酵母提取物、硝酸钠和牛肉膏有利于病菌生长和产孢,硫酸铵抑制产孢,草酸铵抑制菌落的生长和产孢。20℃时,光周期为12 h,光照强度为600 lx条件下有利于病菌在PSA培养基上生长和产孢,其产孢量约为黑暗条件下的13倍。病菌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25℃,最适pH值为5.0~6.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