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2篇 |
完全免费 | 1451篇 |
专业分类
植物保护 | 305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99篇 |
2020年 | 100篇 |
2019年 | 90篇 |
2018年 | 192篇 |
2017年 | 177篇 |
2016年 | 178篇 |
2015年 | 210篇 |
2014年 | 216篇 |
2013年 | 288篇 |
2012年 | 268篇 |
2011年 | 227篇 |
2010年 | 204篇 |
2009年 | 194篇 |
2008年 | 76篇 |
2007年 | 111篇 |
2006年 | 72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71年 | 2篇 |
1970年 | 2篇 |
1969年 | 1篇 |
1968年 | 1篇 |
1967年 | 1篇 |
1966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1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别发现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后来都分别发生了2次大流行,同时都以病害防治为目标分别开展了研究,探明了当地病害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防病效果.8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报道仅限于华东地区局部地市,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涉及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和华中地区13个省市.根据各地对两病病原形态、寄主及症状、介体昆虫及传病特性等方面相似性的报道,提出了我国玉米粗缩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异同性问题.经近10年来对两病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比较鉴定,证明我国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同属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同时基本探明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江杂交稻区和华北玉米区的再次流行成灾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流行危害.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大豆疫病病原鉴定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从福建省龙海大豆根腐病株上分离的疫霉菌株中,选取6个代表菌株,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致病性、寄主范围鉴定及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为疫霉属真菌,在黑麦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菌丝致密、无隔,形成菌丝膨大体,近直角分支,分支处稍缢缩。水培后产生大量椭圆形孢子囊,不形成乳突,通过内层出方式产生新孢子囊,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内形成,同宗配合,藏卵器球形,雄器侧生;接种后可出现典型的大豆疫病症状;人工接种只侵染大豆、豇豆和菜豆等少数豆科植物。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表明,分离菌株与GenBank中大豆疫霉的ITS序列的同源性均为99.8%,仅有2个碱基的差异,结合形态特征和致病性测定,将这些病原菌鉴定为Phytophthora sojae. 这是首次报道大豆疫霉菌在福建省存在。 相似文献
3.
植物抗病激活剂本身及其代谢物无直接的杀菌活性,但可刺激植物的免疫系统而诱导植物产生具有广谱性、持久性和滞后性的系统获得性抗病性能(SAR).植物抗病激活剂的诱导除了可以引起植物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的变化,导致木质素在细胞壁沉积,使植物形成物理防御机制外,经植物抗病激活剂诱导后的植株能导致内源水杨酸(SA)的累积、形成氧化激增,植物局部细胞程序化死亡而产生过敏反应(HR),植物抗病激活剂诱导后产生的抗病信号经内源信号传导物质SA、茉莉酸(JA)、乙烯(Et)和一氧化氮(NO)可传导到达整个植株,经过一系列抗病相关基因的调控和表达可引起寄主防御酶系如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几丁质酶(chitinase)、过氧化物酶(POX)等以及抗病物质如木质素与植保素等的变化及病程相关蛋白(PRP)的调控与表达.文中讨论了植物抗病激活剂概念和种类及其诱导抗病作用的主导机制,指出了植物抗病激活剂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及使用和研究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是植保工作者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农药有效利用率的广义和狭义涵义,并分析了农药使用中存在的药剂浪费、有效利用率低的问题。根据喷雾技术中的“剂量传递”过程,分析了农药有效利用率的狭义涵义,在春季果园和作物苗期,常规喷雾法的农药有效利用率只有20%~30%;在夏秋季果园和作物中后期,随着作物叶面积系数(LAI)的增加,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可达到50%~60%。论文分析了造成农药有效利用率低的原因,提出喷雾技术的优化措施:(1)大田喷雾时采用机动喷杆喷雾替代背负式手动常规喷雾,可以改善雾滴沉积分布的均匀性;(2)添加喷雾助剂可以提高药液在靶标表面的润湿性;(3)优化雾滴粒径,采用细雾滴替代粗雾滴可以提高雾滴的中靶率;(4)降低施药液量可以减少药液流失;(5)加装挡板可以减少雾滴飘失等。通过以上技术的优化,可以大幅度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达到减量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对新型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作了详细论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有效利用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8.
研究了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 L. 根提取物对柑桔全爪螨的杀螨活性,发现其具有优良的杀螨、杀卵和产卵抑制活性.白花丹根先经甲醇冷浸提取,然后用石油醚萃取甲醇提取物,所得石油醚萃取物的12、24h杀螨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2.52、2.12mg/ml, 产卵抑制中浓度(ODC50)分别为1.39、1.52mg/ml,杀卵LC50为1.04mg/ml.石油醚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后,以PE5-9馏份的活性最高,1mg/ml浓度下,杀螨率和杀卵率与白花丹素(plumbagin)标样在P=0.05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E5-9馏份 12、24h的杀成螨LC50分别为0.71、0.67mg/ml,杀卵LC50为0.66mg/ml.不同溶剂展开系统薄层层析和GC-MS结果表明,该植物中的杀螨活性主要成分为白花丹素.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