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89篇 |
免费 | 183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71篇 |
农学 | 576篇 |
基础科学 | 53篇 |
500篇 | |
综合类 | 2889篇 |
农作物 | 808篇 |
水产渔业 | 63篇 |
畜牧兽医 | 263篇 |
园艺 | 170篇 |
植物保护 | 23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232篇 |
2021年 | 273篇 |
2020年 | 278篇 |
2019年 | 166篇 |
2018年 | 152篇 |
2017年 | 119篇 |
2016年 | 140篇 |
2015年 | 203篇 |
2014年 | 403篇 |
2013年 | 435篇 |
2012年 | 614篇 |
2011年 | 607篇 |
2010年 | 440篇 |
2009年 | 561篇 |
2008年 | 239篇 |
2007年 | 489篇 |
2006年 | 328篇 |
2005年 | 119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46篇 |
1962年 | 4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2.
3.
对柚单染色体LA-PCR-AFLP技术体系中外源DNA污染问题中不同试验用水、加接头连接前后步骤对水污染的敏感度以及LA-PCR形成的非特异性亮带现象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8种试验用水中BT水(Bioteke,RNase-free and DNase-free Water)的防控效果最佳;水的质量对LA-PCR过程中接头连接之前的步骤影响最大,对加接头之后的步骤也有一定的影响:非特异性亮带为引物自连形成的多聚体,与外源污染无关.本试验通过对外源污染的来源和关键步骤实施严格防控,经过dot blot验证,使外源污染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这为建立高质量的柚单染色体文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两种葡萄柚果实发育过程中金属营养元素变化及活性氧代谢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两种葡萄柚(Citrus paradisi marcf)果实发育过程中K、Ca、Mg、Zn、Cu、Mn、Fe 7种金属营养元素的含量与分布、吸收规律及其与活性氧代谢相关性差异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红宝石果实生长期(4~10月)较甜葡萄(4~12月)短,红宝石果实果重较大.果皮较厚.(2)两葡萄柚中7种营养元素大多以幼果期含量最高,并随着果实的发育总体呈递减规律.K、Zn、Fe以果肉中含量较多,Ca、Mg、Mn、Cu则主要分布于果皮,其中Ca在果皮果肉间含量的差异较大.K含量位居7元素之首.(3)葡萄柚对K、Ca、Mg、Zn、Mn的吸收集中于果肉迅速生长期,Cu和Fe在果实转色期出现另一吸收峰.(4)7种金属营养元素间和元素与活性氧代谢指标间的相关性显著率均为:甜葡萄高于红宝石,果肉高于果皮.其中与活性氧代谢指标间显著率最高的元素是Mg、Zn,最低的是Cu,相关性较好的活性氧代谢指标是O-2,SOD最差. 相似文献
5.
野生香蕉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生香蕉叶片为试材,采用RT-PCR结合RACE法,通过T/A克隆测序,获得野生香蕉几丁质酶基因全长序列,并在GenBank登录(登录号为:FJ858155).野生香蕉几丁质酶基因(Chi Ⅰ 1)全长1 115 bp,包含924 bp的ORF、14 bp的5'非编码区、177 bp的3'非编码区及17 bp 3'poly(A)尾.该基因开放阅读框编码30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2 424.1 u,预测的理论等电点为6.28,其结构包括信号肽、几丁质结合区、糖苷水解酶区.蛋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蛋白为跨膜蛋白,存在于胞外.野生香蕉几丁质酶基因(Chi Ⅰ 1)属于酸性几丁质酶class Ⅰ b,与大蕉几丁质酶class Ⅰ b相似性仅为59.4%.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可能具有几丁质酶/溶菌酶特点,且在过敏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BRC-ZLL4是一株从鱼尾葵(Cargota mitis Lour)上分离到的,对柑橘凤蝶幼虫具有毒性的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菌株.本试验采用PCR-RFLP技术鉴定该菌株中含有cry1Ib基因.设计一对特异引物,分别引入Sal Ⅰ和BamH Ⅰ酶切位点.以BRC-ZLIA的总DNA为模板,扩增cry1Ib全长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全长2 160 bp,编码一个由719个氨基酸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1.39 ku、等电点为6.425的蛋白.该基因已在GenBank上登录(登录号为EU233027),并被Bt δ-内毒素国际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cry1Ib2.信号肽预测显示,Cry1Ib2蛋白没有信号肽,为胞内蛋白.二级结构预测显示,在Cry1Ib2蛋白二级结构中,25%为α-螺旋,28%为β-片层,18%为β-转角,29%为无规则线圈.此外还对Cry1Ib蛋白的功能区和三级结构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实验方法,优化蜂蜜与鲜奶比例、发酵温度、接菌量等影响蜂蜜酸奶发酵效果的工艺参数。经Design ExpertV8.0.6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蜂蜜酸奶生产的最优工艺参数为:m(蜂蜜/g)∶V(鲜奶/mL)=8.13∶71.87,接种量2.30%,发酵温度42.30℃。在此条件下,还原糖转化率为9.47%,与理论值9.58%的相对误差约为1.15%。该蜂蜜酸奶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9.
龙眼胚胎F3H基因的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IEF-SDS-PAGE双向电泳技术,对‘立冬本'龙眼合子胚发育不同时期的蛋白质进行分离,通过MALDI-TOF-TOF鉴定到其中一个上调差异表达的蛋白为黄烷酮-3-羟化酶 (flavanone 3-hydroxylase,F3H)。以‘立冬本’龙眼胚胎cDNA为模板,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F3H基因cDNA 1 404 bp全长序列。序列分析表明,F3H基因共编码365个氨基酸,其cDNA序列与柑橘、苹果、棉花等F3H基因的同源性均高达80%以上,该基因在GenBank中登录号为EF468104。 相似文献
10.
利用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资料,比较和分析长期垦复施肥、垦复、劈草、撂荒和化学除草5种管理措施下群落林下层和竹冠层的共有物种分布特征,以及害虫与天敌功能群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撂荒林比较,其余管理措施因破坏了林下栖境而不同程度地减少了2个林层间的天敌共有物种,这些减少的共有物种多属于蜘蛛目和膜翅目天敌,从而削弱了林层间的天敌互补作用,不利于充分发挥其自然控害作用,是毛竹叶部害虫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各项管理措施实施时,适度保留部分林下植被,有助于竹林的丰产培育和强化群落的自然控害潜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