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12篇 |
完全免费 | 9746篇 |
专业分类
植物保护 | 17258篇 |
出版年
2022年 | 77篇 |
2021年 | 676篇 |
2020年 | 636篇 |
2019年 | 606篇 |
2018年 | 915篇 |
2017年 | 959篇 |
2016年 | 954篇 |
2015年 | 789篇 |
2014年 | 966篇 |
2013年 | 1191篇 |
2012年 | 1538篇 |
2011年 | 1489篇 |
2010年 | 1076篇 |
2009年 | 1341篇 |
2008年 | 651篇 |
2007年 | 1209篇 |
2006年 | 946篇 |
2005年 | 480篇 |
2004年 | 325篇 |
2003年 | 115篇 |
2002年 | 52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1965年 | 8篇 |
1964年 | 16篇 |
1963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玉米病害发生现状与推广品种抗性对未来病害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88,自引:0,他引:88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方式改变和新品种推广,我国玉米病害的发生也有所改变。在春玉米区,丝黑穗病仍然持续严重为害,大斑病呈加重趋势;在夏玉米区,局部地区小斑病发生较重,而矮花叶病普遍发生较轻;以往的次要病害已成为重要病害:如,南方锈病在夏玉米区南部严重发生,瘤黑粉病成为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土传病害日益加重,细菌性病害发生渐多。对玉米主要推广品种、近年国家和主产省份审定品种的抗病性分析表明,在北方春玉米区,由于品种抗性水平降低、个别感病品种的推广及病原菌致病力变异,大斑病在近年仍将呈现较重发生趋势;丝黑穗病的发生则由于推广抗病品种和种子包衣技术而有所减轻,但局部地区仍会严重发生;由于缺乏抗病品种,灰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将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在北方夏玉米区,小斑病暴发的可能性较小,但已有强致病力菌株出现;由于推广品种普遍对茎腐病抗性水平较低并受耕作制度的影响,茎腐病和苗枯病将成为主要病害;多数品种对南方锈病缺乏抗性,南方锈病发生面积将继续扩大,发病程度也将增加。 相似文献
2.
从害虫种群动态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历史资料的比较分析,研究了导致2005年褐飞虱暴发成灾的关键因子。结果认为一定的迁入虫量为褐飞虱暴发成灾奠定了基础,异常高的种群增长倍数是暴发的关键,而引起高种群增长倍数的主要因子是单季稻面积的扩大,异常的气候条件和滥用化学农药。长期过量施用吡虫啉而引起的抗药性和失时防治带来的低防治效果,导致了严重的灾害。2005年褐飞虱暴发成灾的重要启示是:褐飞虱治理的关键在于通过减少前期不合理的农药施用,改良品种的遗传性状和促进田间自然控制作用,建立起一个能有效控制褐飞虱高增长能力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
气象、农业干旱指标综述 总被引:46,自引:9,他引:37
介绍了以降水量统计特征作为指标和以降水量、气温统计特征作为指标的气象干旱指标,以土壤含水量、作物旱情、作物需水量、供需水比例、作物水分综合统计特征为指标的农业干旱指标.列出气象、农业干旱指标计算公式,介绍计算方法和干旱指标的详细等级标准,并对各指标计算所需统计资料观测、收集的难易程度,各指标的优缺点、适用性及其适用区域范围评述,为干旱的监测、评估、预警和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50年中国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4
采用1961-1990年逐年年平均气温资料,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将中国大陆划分为8个气温变化区。之后依据1951-2000年逐月气温和年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各个区域的气温变化趋势和特征。最后分析了六个遥相关指数与每个区域年平均气温、冬季气温、夏季气温标准化序列的相关关系,指出中国气温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951—2000中,我国大陆35oN以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变暖显著于35oN以南。23-35oN、90-112.5oE即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四川和云南的西部变冷。所有区域90年代为最暖期,且都存在显著变暖趋势。35oN以北地区冬季的变暖速率显著大于夏季和年平均气温的升温速率。我国的气温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而且不同季节,响应全球大气变化的区域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别发现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后来都分别发生了2次大流行,同时都以病害防治为目标分别开展了研究,探明了当地病害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防病效果.8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报道仅限于华东地区局部地市,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涉及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和华中地区13个省市.根据各地对两病病原形态、寄主及症状、介体昆虫及传病特性等方面相似性的报道,提出了我国玉米粗缩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异同性问题.经近10年来对两病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比较鉴定,证明我国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同属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同时基本探明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江杂交稻区和华北玉米区的再次流行成灾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流行危害. 相似文献
6.
一种快速简便的植物病原真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尿素提取法是最新报道的一种植物拟南芥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但是还没有应用于植物病原真菌DNA的提取。本研究采用改进的4种不同的方法(尿素提取法、CTAB提取法、氯化苄提取法以及SDS-CTAB提取法),分别对5种分类地位不同的植物病原真菌(草莓疫霉病菌、西瓜蔓枯病菌、草莓炭疽病菌、西瓜枯萎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基因组DNA进行提取和比较。结果表明,尿素提取法和SDS-CTAB法均能提取到所有5种真菌的基因组DNA,而尿素提取法提取DNA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操作步骤更为快速简单。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大豆疫病病原鉴定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从福建省龙海大豆根腐病株上分离的疫霉菌株中,选取6个代表菌株,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致病性、寄主范围鉴定及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为疫霉属真菌,在黑麦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菌丝致密、无隔,形成菌丝膨大体,近直角分支,分支处稍缢缩。水培后产生大量椭圆形孢子囊,不形成乳突,通过内层出方式产生新孢子囊,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内形成,同宗配合,藏卵器球形,雄器侧生;接种后可出现典型的大豆疫病症状;人工接种只侵染大豆、豇豆和菜豆等少数豆科植物。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表明,分离菌株与GenBank中大豆疫霉的ITS序列的同源性均为99.8%,仅有2个碱基的差异,结合形态特征和致病性测定,将这些病原菌鉴定为Phytophthora sojae. 这是首次报道大豆疫霉菌在福建省存在。 相似文献
8.
9.
生防菌株2P24与CPF-10的鉴定及其生防相关性状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从山东省小麦根围土壤中分离到具有生防活性的细菌菌株2P24、CPF-10。通过对其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生理生化测定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其中菌株2P24为生物型I,CPF-10为生物型V。对这2株细菌的生防相关性状分析表明,二者均可产生多种抗菌物质,如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2,4-DAPG)、氢氰酸(HCN)、嗜铁素、蛋白酶等。平板对峙测定表明2株细菌对番茄青枯菌(Rastonia solanacearum)、棉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棉花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温室生测表明2P24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达63.0%。CPF-10达62.4%,且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10.
旱作玉米提高降水利用率的覆膜模式研究 总被引:33,自引:8,他引:25
通过对旱作玉米几种不同覆膜栽培模式降水利用率、玉米整个生育期的土壤水分监测、生育时期观测、经济性状及产量分析证明,旱作玉米双垄面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是一项充分接纳和利用天然降水、最大限度保蓄土壤水分、显著提高降水利用率、提早成熟、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的旱作玉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