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2.
3.
蝗灾是世界性生物灾害,给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020年初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再次暴发,严重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蝗虫防治的新技术和新策略不断发展。本文概述了我国蝗虫主要成灾种类、分布及其危害,总结了近年来蝗虫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相关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农药应急防控和生态调控为辅的蝗虫绿色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并从不同方面对未来草原蝗虫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进行展望,以期为蝗灾科学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明3种昆虫生长调节剂(苯氧威、氟虫脲、灭幼脲)和一种生物农药(绿僵菌189菌株)对意大利蝗3龄蝗蝻几丁质酶活力的影响.[方法]用药剂处理3龄意大利蝗蝗蝻,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几丁质酶分解几丁质产物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含量.[结果]3种昆虫生长调节剂浓度达到50mg/L时对几丁质酶的抑制作用超过200%;绿僵菌189菌株对意大利蝗几丁质酶活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且抑制作用随着孢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孢子浓度达到5×107时,意大利蝗几丁质酶的活力仅为3.8U.[结论]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绿僵菌均抑制意大利蝗几丁质酶活力.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典型草原优势蝗虫种内、种间竞争模式,以及栖境对蝗虫种间竞争的影响,设计田间罩笼及正交试验分析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3种优势蝗虫-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和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的种群竞争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和毛足棒角蝗的种内竞争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加大,并随着栖境食物量的减少而加大;鼓翅皱膝蝗由于栖境不适,种内竞争与密度没有相关性;混合种群正交试验结果显示,亚洲小车蝗有较强的种间竞争能力,而栖境对毛足棒角蝗竞争能力的影响较大。表明栖境和种群密度影响蝗虫群落动态。栖境适合时,亚洲小车蝗种间竞争力大于其他两种蝗虫。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了解沙漠蝗在全球范围的研究动态和趋势,该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和CAB Abstracts为数据源,对1910-2021年国内外发表的3 006篇沙漠蝗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沙漠蝗的文献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其暴发式增长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和《植物保护学报》是发文量最多的外文期刊和中文期刊,分别为99篇和6篇。在外文发文量方面,英国、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和作者名列前茅;发文量分别为331、270和234篇。在中文发文量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发表沙漠蝗相关中文文献最多的研究机构,为6篇。沙漠蝗的研究热点与其可持续防控高度相关,尤其侧重生物防治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入侵我国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区的路线,利用基于气象研究与预报模型的昆虫三维轨迹分析程序,结合沙漠蝗的飞行行为参数和气象资料,对其入侵时的迁飞路径及低空气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6月,西南季风和热带气旋所产生的西南低空急流持续贯穿我国藏南边境,为沙漠蝗迁飞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中6月27日以后的气流适合邻国沙漠蝗虫源入侵我国,且与沙漠蝗入侵我国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区的实际时间一致。进一步对虫源地进行分析,发现入侵我国的沙漠蝗种群有效虫源地主要分布在尼泊尔中西部。 相似文献
9.
蝗虫灾害是国际性的自然生物灾害,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发生时对全球经济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该文列举出中国及毗邻国家对我国产生影响的主要迁飞蝗虫种类,分析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L.)、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Bey-Bienko)、意大利星翅蝗Calliptamus italicus(L.)和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共6种重要蝗虫种群的迁飞动态,重点介绍境外蝗虫入境的迁飞路线,揭示蝗虫主要借助低空气流进行迁飞,发现群居型蝗虫迁飞现象普遍存在,迁飞是导致其猖獗为害、暴发成灾的重要因子,并就如何开展迁飞蝗虫监测和防治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是世界性重大害虫,分布于非洲、亚洲和欧洲的65个国家和地区。食物和温度是造成沙漠蝗暴发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沙漠蝗重点为害区域的植被特征,证实沙漠蝗可取食8科11属300余种植物;对温度与沙漠蝗种群动态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沙漠蝗可在18.5℃以上、46℃以下生活,温度适应性强;并对沙漠蝗在非洲、亚洲及欧洲的国家或地区的适生性进行对比,结合温度和食物因子分析,探讨了沙漠蝗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域,并从防治理念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对沙漠蝗的防治进行了展望。为防止沙漠蝗入侵为害我国,建议应加强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等边境地区沙漠蝗的监测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