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56篇
  免费   2461篇
  国内免费   1581篇
林业   1694篇
农学   1906篇
基础科学   1512篇
  2612篇
综合类   8058篇
农作物   1182篇
水产渔业   994篇
畜牧兽医   2612篇
园艺   1233篇
植物保护   1195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363篇
  2022年   965篇
  2021年   1007篇
  2020年   963篇
  2019年   580篇
  2018年   628篇
  2017年   1037篇
  2016年   777篇
  2015年   1098篇
  2014年   1053篇
  2013年   1333篇
  2012年   1792篇
  2011年   1832篇
  2010年   1614篇
  2009年   1502篇
  2008年   1297篇
  2007年   1198篇
  2006年   848篇
  2005年   718篇
  2004年   365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216篇
  2001年   257篇
  2000年   230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6篇
  196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榕树粉蚧是一种重要的入侵害虫,对果蔬和园林植物存在巨大的潜在威胁。为满足开展检疫处理、防控、生物学和生理学等研究的需要,本研究以南瓜为饲养材料,在室温条件下(26±1℃,RH 65%±5%)观察榕树粉蚧的生物学特性与发育历期。结果表明,榕树粉蚧具有典型的雌雄二型现象。雄虫主要经历卵、12龄若虫、预蛹、蛹、雄成虫阶段;雌虫经历卵、13龄若虫、雌成虫(产卵前期、产卵期)阶段,其发育历期(mean±SE)分别为8.51±0.03 d、9.79±0.09 d、7.46±0.10 d、6.52±0.11 d、12.13±0.11 d、8.16±0.11 d,世代发育历期54.4±0.25 d。雌成虫产卵量483651粒,平均550.87±51.07粒,卵期711 d,孵化率95.19%±0.75%。该研究结果表明榕树粉蚧繁殖能力强,应高度重视其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
研究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S)建立全株玉米青贮6种营养成分的近红外预测模型,为生产实践中合理利用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资源提供理论依据。选取玉米青贮样品64份作为定标集,16份作为验证集。利用NIRS结合改良偏最小二乘法(modified partial least squares,MPLS)构建并且验证其建立预测模型的优劣。结果表明:构建的玉米青贮干物质(DM)、粗蛋白(CP)、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粗灰分(Ash)预测模型的交叉验证相关系数(1-VR)分别为0.83、0.80、0.93和0.78,都在0.80左右,可以用于实际预测。粗脂肪(EE)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预测模型1-VR为0.64和0.40,低于0.80,构建的模型相关性较差,模型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3.
旨在满足马铃薯生产中茬口衔接、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不利气候下稳产等对马铃薯出苗早、齐、壮的需求,以‘费乌瑞它’为供试品种,用基于有益活菌或工程菌提取物的5种生物制剂进行种薯处理,对多重性状进行了对比分析。5种生物制剂较常规化学制剂,均能够不同程度地促进种薯萌芽和芽根同生,出苗期提前2~7天,播种后49天的出苗率提高3.33%~17.78%。其中,表现最好的为酵母核苷酸衍生物和VDAL,种薯萌发和生根均显著高于对照。霜冻后,生物剂拌种处理在恢复前期促进植株生长,由此促进恢复后期的块茎发育,较常规化学处理增产8.39%~24.03%,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保产效果。多马道黑、酵母核苷酸衍生物、根肽和VDAL体现出较好的保产效果,可作为种薯处理剂投入马铃薯生产。  相似文献   
4.
[目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简称AM真菌)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泛的一类菌根真菌,能够与大部分维管植物的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其在依靠共生网络维系自身生长的同时,也能为植物提供大量所需养分、水分,从而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因此,探究在施加外源有机磷的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为油茶的合理施肥和菌根技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油茶实生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施加有机磷和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测定油茶幼苗的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①在8月和12月2个收获期,油茶根系中AM真菌侵染率为33.33%~67.00%;②施加有机磷对未接种AM真菌油茶幼苗的地上部、地下部干质量无显著影响,而对菌根化油茶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③接种AM真菌和施有机磷(AP)油茶的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干质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78.56%、69.99%、45.23%、29.77%;与对照相比,接种AM真菌和施加有机磷可以提高2个收获期(8月、12月)油茶的叶绿素a含量(32.69%、44.73%)、叶绿素b含量(3.26%、66.67%)、类胡萝卜素含量(156.01%、6.67%)、净光合速率(41.87%、39.62%)、PSII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54.5%、46.15%)、PSⅡ实际光合效率ΦPSⅡ(9.38%、65%)、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27.27%、44.73%),从而提升了油茶幼苗光合作用能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结论]在土壤灭菌的条件下,施加有机磷对未菌根化油茶的各项生长指标无显著影响,表明油茶植株本身难以直接吸收外源有机磷;在有机磷和AM真菌配施下,促进了油茶生长,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了植物光合作用.研究结果为集约化经营油茶土壤中有机磷高效利用的微生物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谷子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谷子起源于中国,是旱作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主栽作物。国家启动产业技术体系十年来,创制出一批抗除草剂、商品品质显著提升、蒸煮时间显著缩短的育种材料;基因组测序、单倍型图谱和高通量转化技术体系构建等推动了谷子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高;育成了一批中矮秆抗除草剂新品种,创新集成了一批适合不同产区的栽培技术,单户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0倍以上,单产提高90.8%,总产提高85.7%,全程机械化轻简栽培实现了谷子生产方式历史性变革。谷子是完全市场化作物,近十年来总体价格呈上升趋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发展迅速,正在形成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产业优势区。随着产业发展的带动,品种权保护与转让逐步增多,一批谷子种业开始起步。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新的时代背景下,谷子的营养、生态、文化属性给中国谷子产业和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中国谷子种业和产业也面临着种子繁殖系数高、品种权落实力度不够、科研和平台建设有待加强、缺乏突破性大品种等诸多挑战。未来中国谷子特色产业发展将助推乡村振兴并带动种业发展;季节性休耕区、压采地下水区的生态需求将促进谷子生产面积呈现恢复性增长;种业、科研、产业融合呈加快发展趋势。攻克谷子种业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构建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实现科研、种业、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是中国谷子种业的发展方向。中国谷子种业发展必须坚持原始创新、坚持产业需求、坚持服务主产区、坚持差异化发展、坚持市场主体地位。未来中国谷子产业和种业需攻克的重点任务:突破性新种质创新、高效育种技术平台构建、突破性新品种杂交种培育、构建种子生产技术规范和良种繁育技术体系、提升种业管理服务能力、布局优化制种基地、打造种子优势企业。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金属硫酸盐浸种对水稻种子萌发和秧苗吸收Cd等元素的影响,以水稻品种五丰优286为试验材料,选择多种浓度的硫酸亚铁(FeSO4)、硫酸锌(ZnSO4)和硫酸锰(MnSO4)作为浸种剂进行室内催芽和水培试验,测定水稻胚根长、胚芽长、发芽率,以及秧苗中的Cd、Mg、B、P、K含量。结果显示,FeSO4和MnSO4浸种均可提高水稻的发芽率,促进胚根和胚芽生长,且能有效降低秧苗中的Cd含量;而ZnSO4浸种对水稻胚根和胚芽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会增加秧苗中的Cd含量。FeSO4和MnSO4浸种对水稻秧苗Mg、B、P、K的吸收无明显抑制作用,且FeSO4浸种对秧苗B的吸收有促进作用。总的来看,FeSO4和MnSO4浸种具有较好的降低水稻Cd吸收的应用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机插条件下减穴稳苗配置对杂交籼稻群体冠层质量的影响,为西南弱光稻区杂交籼稻机插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2016—2017年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因素1,2年均为不同田间配置,设常规配置(30 cm×12 cm)和减穴稳苗(30 cm×23 cm);因素2,2016年为不同株型水稻品种(F优498,中后期株叶型松散;宜香优2115,中后期株叶型上紧下披),2017年为不同基本苗(42×104/hm2和63×104/hm2);研究了不同田间配置对机插杂交籼稻群体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和微环境(冠层温度、湿度和透光率)的影响。【结果】(1)减穴稳苗齐穗期能维持与常规配置相当的单茎绿叶面积、粒叶比和上三叶比叶重,其中2017年倒二叶与倒三叶比叶重显著增大;齐穗期剑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分别较常规配置显著提高23.84%、23.53%和13.79%。(2)较常规配置,减穴稳苗显著增大各时期冠层幅度,提高冠层透光率,降低收敛指数,群体通透性更好;减穴稳苗处理提高了2016年F优498孕穗期和齐穗期的一次分蘖角度,而宜香优2115的一次分蘖角度2年均表现为减穴稳苗小于常规配置。(3)相关分析表明,孕穗期冠层日均温、昼夜温差和昼夜湿差与齐穗期剑叶和倒二叶比叶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齐穗期收敛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孕穗期冠层日均温和昼夜湿差还与齐穗期冠层幅度呈显著正相关;齐穗期冠层日均温和昼夜温差与分蘖盛期、拔节期及齐穗后20 d的一次分蘖角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日均相对湿度则相反。减穴稳苗有效地改善了植株冠层结构,从而显著提高孕穗期和齐穗期的冠层温度和昼夜温差,提高孕穗期、齐穗期和齐穗后20 d的昼夜湿差,并显著降低日均相对湿度。【结论】减穴稳苗田间配置优化了机插杂交稻的群体冠层结构和光分布,增大了群体内部昼夜温差和湿差,降低了相对湿度,提高了群体质量和光合速率,为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是西南弱光稻区进一步推进机插秧发展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4个种源(BLG、XS、LJD、JB)的蒙古莸种子培育出的实生苗为试材,对其进行不同温度的处理(3、7、11、15℃),探究不同低温胁迫条件下各种源蒙古莸在不同光强度下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规律,旨在阐明其对光照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导致其PSⅡ反应中心功能下降,更易失活,对光合器官造成伤害;蒙古莸主要通过降低电子传递速率(ETR)并降低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的方式降低光能捕捉效率,减少过剩光能的积累,并以此减弱光抑制带来的伤害;低温胁迫后对光破坏防御能力最差的是LJD种源。  相似文献   
9.
小麦赤霉病菌拮抗菌XG-6的分离鉴定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是发生在禾谷类作物上十分严重的一类病害,对我国麦类作物的生产影响巨大.病原菌产生的有毒物质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危害人畜健康,导致小麦产品产量及质量都大幅度下降,进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合理开发利用小麦内生菌是一种高效、实惠的赤霉病生物防治方法.研究旨在从小麦内生菌中鉴定得到小麦赤霉病拮抗菌,并对其生长条件进行优化.以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农高区小麦赤霉病发病地区扬花期健壮的小麦植株为试验材料,通过平板对峙法从小麦根、茎、叶中筛选出7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拮抗性的内生菌株,其中拮抗能力较高的是XG-6菌株,抑菌圈直径达到31.19 mm.XG-6菌株对火龙果炭疽病菌、棉花立枯病菌、白绢病菌、梨黑斑病菌4种常见病原菌均有抑制效果,表现为广谱拮抗活性,对火龙果炭疸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在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液后的24h内为对数期,24~72h内为稳定期,72h后进入衰退期;菌株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适宜生长pH为6~9;对氯霉素、氨苄西林钠2种抗生素表现出极强的耐药性;XG-6菌株的16 S rDNA序列含有1509个碱基,根据BLAST比对结果,所分离得到的XG-6菌株认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相似文献   
10.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是一种药食兼用型的植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本研究利用特异性位点扩增片段测序技术(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SLAF-seq)对30份紫苏种质资源进行了分子标记开发,以‘日本晴’(水稻)为对照,测序获得紫苏全基因组范围内的SNP分子标记。通过测序共获得106.92 Mb Reads数据,各样本Reads数据在1742153~9815872之间,样本平均测序质量值Q30为95.91%;平均GC含量为39.16%。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本研究获得406599个SLAF标签,样本的平均测序深度为19.13倍,其中多态性的SLAF标签共有140387个,共得到419223个群体SNP标记。利用开发的SNP分子标记将30份紫苏种质资源分为2组,紫苏SNP分子标记的研究可为紫苏的遗传图谱构建、种质资源鉴定以及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