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由大斑突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和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本研究旨在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田间分布和有性生殖研究提供技术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玉米大斑病菌(登录号MAT1-1:GU997138和MAT1-2:GU997137)和小斑病菌(登录号MAT1-1:X68399和MAT1-2:X68398)交配型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2种病原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特异性引物,采用单因素法对引物的退火温度以及扩增程序中延伸时间和循环数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对2种病原菌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检验。同时,对田间采集的129株玉米大斑病菌和194株玉米小斑病菌单孢菌株的交配型进行多重PCR检测,以明确建立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结果】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和设计的交配型特异引物StMAT01-2F/R、StMAT02-3F/R、ChMAT01-3F/R和ChMAT02-2F/R可分别扩增出MAT1-1、MAT1-2型菌株大小为816、132 bp(大病斑菌)与490、136 bp(小病斑菌)的特异性目的条带。25 μL多重PCR扩增体系:2×Multiplex PCR Mix 12.5 μL,引物各10 pmol,DNA模板100 ng,退火温度为57.2℃(大病斑菌)和55.0℃(小斑病菌),35个循环。该多重PCR对玉米大斑病菌MAT1-1、MAT1-2型单孢菌株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0.1、0.01 ng基因组DNA,而对玉米小斑病菌MAT1-1、MAT1-2交配型的检测灵敏度均为0.1 ng基因组DNA。该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对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特异性很强,能够很好地区分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相应的近缘种和14株其他真菌菌株。不同地理来源的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检测结果表明,该多重PCR能够准确地检出129株玉米大斑病菌和194株玉米小斑病菌的交配型,且检测结果与随机抽取的菌株杂交验证结果完全吻合。【结论】构建的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田间分布和监测及有性生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研发新型农用杀菌剂的活性物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镰刀菌酸对水稻稻瘟病菌和稻曲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镰刀菌酸对水稻稻瘟病菌和稻曲病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对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326.36、8.27mg·L~(-1),对孢子萌发的EC50值分别为40.17、222.93 mg·L~(-1)。此外,盆栽试验发现,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喷施400mg·L~(-1)镰刀菌酸,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为66.72%;而在水稻破口前7d喷施400mg·L~(-1)镰刀菌酸,其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可达63.08%。  相似文献   
3.
水稻抗性基因Pi对福建省稻瘟病菌优势菌群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和布局是实现水稻抗瘟持久化的关键因子之一。为明确水稻24个抗性基因在福建省的抗病性及其应用前景,【方法】首先分别采用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和CO39近等基因系来鉴定2012-2015年间从福建省各稻区种植的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上采集的347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生理小种类型和致病型,再测定24个抗性基因对福建省稻瘟病菌的抗性。【结果】根据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对菌株的抗感反应,可将供试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划分为6个群36个生理小种,其中ZA、ZB和ZC为主要种群,ZC15、ZD7和ZB15为优势生理小种。根据CO39近等基因系的接种结果,将供试稻瘟病菌划分为17个致病类型,其中I34.1为优势致病型。供试的24个抗性基因对347株福建省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不同,抗谱为9.80%~89.91%。其中,Pi-k~m、Pi-7(t)、Pi-9(t)、Pi-k~p、Pi-k、Pi-k~h、Pi-z~5和Pi-ta(1)等8个抗性基因的抗病性较强,抗谱均高于70.00%。【结论】说明这8个抗性基因在福建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育种时可以考虑联合利用这些抗性基因。同时,实验结果表明,这8个抗性基因对主要生理小种的抗谱和主要致病型的抗谱均值高于69.00%,与其对所有测试菌株的抗谱吻合。说明利用稻瘟病菌的优势种群或优势致病型来鉴定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乡村林业发展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背景下,绿色产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林业是我国最大的绿色产业,也是构成乡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文中从林业专业人才、林地管理和林权交易、资金扶持以及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4个方面介绍美国在乡村林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促进我国乡村林业发展、推动林业产业扶贫的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林业产业提升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温度、pH对稻曲病菌生长及其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PSA适合病菌生长.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均为15 -30℃,最适温度均为28℃;pH 4-11适合其生长和萌发,最适pH均为6.病菌在PSB培养液中培养13 d的菌丝干重最大(16.48 mg·mL-1),培养9d的分生孢子数量...  相似文献   
6.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着重从家庭微观角度分析农村留守儿童与在外父母感情状况的感性研究却十分缺乏。利用四川省成都市T县农村中学3个年级全体260位农村留守儿童对自身和父母认知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与在外父母亲近程度的8个家庭因素进行排序,将所得信息用于研究微观家庭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情感及成长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使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得更好。  相似文献   
7.
几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防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杀菌剂以及腐霉利与福美双混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并测定7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百菌清、异菌脲、腐霉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百菌清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52mg.L-1;腐霉利和福美双原药以5∶1、1∶3、1∶5混配后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21.44、124.22、128.46,均表现为增效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腐霉利WP 562.5g.hm-2、25%啶氧菌酯SC 112.5g.hm-2、50%啶酰菌胺WG 300g.hm-2 3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均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鲜食玉米小型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食玉米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丝状真菌引起的玉米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明确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可以为鲜食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福州、莆田、漳州、南平和宁德5个地区采集的玉米病叶上典型的小型病斑(病斑长度5mm)进行病菌分离和纯化,结果共获得103株单孢分离菌株。初步形态学观察后选取其中的8株代表性菌株进行鉴定,发现有5个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玉米小斑病菌的形态特征相似;而另3个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形态特征极其相似。8个菌株接种感病玉米品种后出现了与田间相似的叶斑病症状。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8个供试菌株中有5个菌株鉴定为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2个菌株为玉米新月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1个菌株为画眉草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eragrostidis。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福建省鲜食玉米叶斑病的病原菌为B.maydis、C.lunata和C.eragrostidis。其中C.eragrostidis引起玉米叶斑病在福建省属首次报道。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菌株对8个不同玉米品种的毒力表现出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9种常用除草剂对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其安全性。在福建省甜玉米制种田,采用茎叶喷雾法开展了9种除草剂在推荐剂量下的田间药效试验,并测定了除草剂对甜玉米及其后茬花椰菜和萝卜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施药后25 d,9种除草剂的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92%以上;施药后50 d,27%烟 ? 硝 ? 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有效成分(下同) 810 g/hm2 ] 和25%硝磺 ? 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 (750 g/hm2 ) 处理的杂草防除效果最好,以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 (180 g/hm2 ) 处理的杂草防除效果最差,杂草覆盖表现为重度。供试的9种除草剂对甜玉米生长安全,无明显药害症状,且部分药剂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其中以25%硝磺 ? 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20%烟嘧 ? 辛酰溴苯腈可分散油悬浮剂 (300 g/hm2 )、80%莠去津可湿性粉剂 (1 440 g/hm2 ) 和27%烟 ? 硝 ? 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处理的玉米产量较高,与对照相比,增产率分别为21.03%、19.26%、18.74%和16.84%。10%硝磺草酮悬浮剂 (150 g/hm2 )、27%烟 ? 硝 ? 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33.5%硝磺 ? 异丙草胺 ? 莠去津悬浮剂 (1 005 g/hm2 ) 和30%苯唑草酮悬浮剂 (27 g/hm2 ) 处理对后茬花椰菜和萝卜均有较好的增产效果,增产率分别为18.05%和13.68%、3.37%和12.67%、15.45%和11.06%、8.21%和11.67%,但40 g/L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 (60 g/hm2 ) 对后茬花椰菜和萝卜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与清水对照相比,分别减产9.74%和3.57%。研究结果可为甜玉米田杂草防除有效药剂的合理选择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型及其群体结构,采用病斑长度测量法研究了2014—2015年采自福建省7个地区的247个菌株侵染不同细胞质玉米品种‘C103T’、‘C103C’、‘C103S’和‘C103’后叶片的病斑型。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可引起4个玉米品种发病,其病斑长度平均值介于1.15~5.40 mm、1.06~4.70 mm、1.09~4.84 mm和1.15~5.21 mm之间。根据病斑长度将病斑分为Ⅰ和Ⅱ型,其菌株出现频率分别为80.26%和19.74%。依据各菌株依次在4个不同品种玉米上的病斑型,供试菌株群体被划分出15个致病型,其中致病型CHP15(病斑反应型Ⅰ-Ⅰ-Ⅰ-Ⅰ)为优势型,致病型CHP11(病斑反应型Ⅲ-Ⅰ-Ⅰ)为亚优势型,优势型和亚优势型分别占供试总菌株数的57.49%和9.72%。不同地区菌株之间的致病型组成及其出现频率存在多样性。此外,其中的235个O小种菌株也出现了14个致病型,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