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0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以参加2015年国家苦荞区域试验(北方组)的KQ 11-01、KQ 11-02、KQ 11-03等13个品种产量数据为基础,利用变异系数法(CV)和高稳系数法(HSC)科学客观地对各品种(系)的丰产性与稳产性加以分析,为国家苦荞品种鉴定、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KQ 11-01、KQ 11-02、KQ 11-7、KQ 11-10等4个品种为高产稳产型品种。  相似文献   
2.
不同氮肥处理对荞麦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陕甘宁黄土高原地区栽培荞麦高产最适施氮量,以甜荞品种——西农9976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氮肥水平,2016年施肥水平为:0 (N0)、45 (N45)、135 (N135)和225kg/hm2(N225);2017年施肥水平为:0(N0)、90(N90)、180(N180)和270kg/hm2(N270),比较不同施氮量下荞麦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叶绿素含量和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均能提高荞麦的株高、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单株花簇数、千粒重和单株粒数,使其产量显著上升;荞麦主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随施氮量增加先上升后降低;荞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但在苗期和初花期,荞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呈抛物线。因此,生产上建议陕甘宁黄土高原地区荞麦生长过程中投入180kg/hm2的氮肥,且注重施氮比例及时期,以此达到最佳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3.
11种除草剂对秋播豌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防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学除草剂已成为农田控制杂草的重要技术措施,但目前还没有针对豌豆田杂草的高效、安全除草剂。为此,本文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主栽品种‘西豌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6种苗前除草剂(48%氟乐灵乳油、50%乙草胺乳油、33%二甲戊灵乳油、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50%敌草胺水分散粒剂、4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和5种苗后除草剂(15%精吡氟禾草灵乳油、10%精喹禾灵乳油、12.5%烯禾啶乳油、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12%烯草酮乳油)处理,设清水喷施(CK1)和人工除草(CK2)为对照,调查秋豌豆田杂草种类,研究不同除草剂的防除效果,探讨各除草剂对秋豌豆生育进程、形态特征、经济效益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秋豌豆田杂草共7科13种,以阔叶类杂草为主,其中阔叶杂草9种。除草剂对杂草株数和鲜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效作用,苗前除草剂以33%二甲戊灵综合防效最佳,苗后除草剂以12%烯草酮综合防效最佳。2)自越冬期至开花期,各除草剂均对秋豌豆株高、叶绿素相对含量产生显著影响,但从始荚期开始,影响不再显著。不同种类的除草剂对秋豌豆根、茎、叶器官各时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各处理的秋豌豆茎、叶器官干物质的移动率及转运率均高于人工除草,叶器官干物质的移动率及转运率均高于茎器官。3)除草剂对百粒重、荚长等产量构成因素影响不显著,除10.8%高效氟吡甲禾灵导致产量略微下降之外,其他除草剂均表现出一定的增产作用,其中33%二甲戊灵、12%烯草酮可使秋豌豆增产25%以上。所有除草剂处理的净收入均有所增加,以33%二甲戊灵、12%烯草酮处理的净收入为同时期除草剂中最高。由此可见,除草剂的使用有助于种植者经济效益的提高,结合各除草剂的防除效果、安全性、经济效益,苗前除草剂33%二甲戊灵和苗后除草剂12%烯草酮在秋豌豆田的综合效应分别为同时期除草剂中最佳。本试验条件下,针对秋豌豆田,苗前除草剂推荐使用33%二甲戊灵,苗后除草剂推荐使用12%烯草酮。  相似文献   
4.
目前豌豆的种植面积和农民种植热情逐年增加,但豌豆田杂草种类较多,严重限制着豌豆的产量和品质。从豌豆田杂草发生组成、防治,豌豆除草剂利用现状、问题,以及豌豆除草剂利用策略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豌豆除草剂的利用以及前景展望,为豌豆除草剂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苦荞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核心种质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西藏、陕西、四川、贵州等4省区的210份苦荞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用的50对SSR引物中,有16对引物多态性良好,共扩增出178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达118个,占总数的66.3%;210份苦荞种质的遗传变幅为0.62~0.98,平均值为0.8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88处可划分为5大类。聚类结果显示,来自同一地区的苦荞品种显示出聚为一类的趋势,表明苦荞的遗传信息受地理分布的影响较大;第V类所聚的41份分别来自西藏(27份)、陕西(8份)和贵州(6份)的品种表现出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与其他种质相比,这41份材料不仅遗传差异较大,而且遗传来源广泛,可作为苦荞核心种质筛选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苦荞产区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苦荞产区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苦荞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苦荞8个植株性状进行分析;温室内培养苦荞资源,于3叶期,每个资源选取10株新鲜叶片,采用CTAB方法提取苦荞基因组DNA,结合SSR分子标记方法进行PCR扩增,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检测并照相保存,根据SSR检测位点构建[0,1]矩阵,最后利用Power Marker3.25和Structure2.3.4软件对83份苦荞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8个植株性状分布较分散,大部分植株性状间呈现显著相关,植株性状的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5.22%,基本可以显示苦荞种质资源植株性状的相关性关系;不同植株性状间株高和主茎粗变异系数最大,遗传变异最丰富。不同省份的资源表现出不同的遗传多样性,西藏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指数H′均值最高,为1.82,其次为四川,遗传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1.78;不同省份资源植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四川生育期、株高、主茎分枝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最高,陕西叶宽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最高,云南千粒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最高;植株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表明相似产区的植株性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13条核心引物共检测出208条清晰的条带,其中200条(96.15%)具有多态性,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的条带数和多态性条带数分别为16个和15.4个;不同引物等位基因变化范围为4—58个,重要的基因频率变化范围为0.02—0.86,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38—0.98,多态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35—0.98;不同地理来源苦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表明,北方产区亲缘关系较近,西南产区亲缘关系较近,说明不同地理来源的群体类别与产区存在一定的关系;来自陕西群体的等位基因数量最多、基因多样性指数和多态性信息量最高,分别为12.0769、0.8365和0.8265;基于模型的遗传结构分析将苦荞资源划分为3个类群,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显示苦荞种质资源穿插分布,资源的地理来源地分化不明显,但是同一产区的资源遗传距离较近,资源之间具有一定的产区分化。【结论】苦荞产区种质资源PIC较高,遗传多样性丰富,2大产区具有一定的资源交流和遗传物质交换。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出凉山地区抗氧化性能最佳的苦荞品种,为苦荞品种选育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凉山地区的19种苦荞为试验材料,将其种子粉碎后过40目筛,得到苦荞粉。提取苦荞粉中的自由酚和结合酚,并测定其中多酚、黄酮和芦丁的含量。[结果]苦荞总酚含量为5810.94~10255.01μmolGAeq/100gDW,自由酚含量为5683.50~10107.82μmolGAeq/100gDW,结合酚含量为56.14~268.27μmolGAeq/100gDW,其中自由酚含量占总酚的98%~99%;总黄酮含量为707.32~1187.58mgRUeq/100gDW;苦荞芦丁含量为638.91~1263.52mg/100gDW,芦丁含量对DPPH.(R2=0.816)和ABTS.+的清除能力(R2=0.763)均呈线性相关。[结论]晋苦2号芦丁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8.
糜子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榆糜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糜子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植株衰老,不同叶位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等保护性酶活性呈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旗叶活性氧保护酶含量高且下降缓慢,丙二醛含量低且增长缓慢,在籽粒灌浆中后期表现更为明显。研究认为,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延缓叶片衰老,对促进糜子籽粒充实,提高糜子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小麦核型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述了小麦核型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发展历史、遗传机理、杂优利用途径等;就其繁育制种体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阐述了核不育研究的新进展和杂优利用新途径;展望了核雄性不育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轮作连作荞麦田主要微生物类群及土壤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荞麦不同连作和轮作模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在连续4年定位试验基础上,通过平板涂布计数法和比色法,研究隔年作、轮作和连作荞麦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总数随着荞麦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增加,尤其是荞麦连作田土壤微生物——细菌,开花期至灌浆期增长显著,并于灌浆期达到轮作细菌数的4.3倍。土壤酶活性连作总体偏高,脲酶、碱性磷酸酶表现尤为明显,均高于隔年作和轮作,且达到1%极显著水平。连作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与细菌呈显著正相关;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由此,荞麦短期连作下表现出的B/F[(细菌+放线菌)/真菌]比值更大,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更强,说明短期连作较利于荞麦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