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有机物料输入对干润砂质新成土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采集于干润砂质新成土不同土层土壤分别添加高C/N(黑麦草)和低C/N(苜蓿)有机物料后进行了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各土层土壤添加有机物料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矿质氮微生物净固定现象,且氮固定时间及程度与有机物料的C/N和土壤层次密切相关,添加高C/N黑麦草的深层低肥力土壤氮固定现象最明显。添加有机物料后,培养期间可溶性有机碳(DOC)累积量前期较高,中期先减后增,后期趋于稳定,不同土层土壤DOC的变化有所不同。0~20、20~40cm可溶性有机氮(DON)累积同时受矿质氮固定影响,低C/N苜蓿残体加入土壤后,在短暂氮素固定后,后期DON累积量明显提高;而加入高C/N黑麦草残体后,在较长时间内DON累积量无明显增加。添加有机物料导致培养前期土壤DOC/DON上升,随后降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从增加干润砂质新成土土壤有机质角度考虑,应该种植高C/N比的植物。因此,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土壤溶液速效C、N养分的来源及其转化,对该地区土壤质量的调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郑单958和鲁单981为研究对象,进行水培分根试验,在正常供水和水分胁迫条件下,分别以均匀低浓度硝酸盐处理主根和种子根(LPR-LSR)、局部高浓度硝酸盐处理主根(HPR-LSR)和局部高浓度硝酸盐处理种子根(LPR-HSR),测定分析根系形态、生物量以及氮含量。结果表明:与氮低效鲁单981相比,氮高效郑单958具有较高的主根根长、根表面积、根系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累积量。水分胁迫条件下,郑单958和鲁单981的主根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累积量总体上均低于正常水分条件。玉米主根和种子根对局部高浓度硝酸盐的反应存在差异。与均匀低浓度硝酸盐处理相比,局部高浓度硝酸盐处理促进正常水分条件下主根和种子根根系的生长,尤其是根长和根系表面积;在正常水分条件下,主根根长和根系表面积增加幅度范围为6.8%~27.3%和1.9%~21.9%,除HPR-LSR处理条件下的郑单958外,种子根根长和根系表面积增加幅度范围为30.4%~92.7%和10.5%~135.1%;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主根根长和表面积增加幅度范围为24.6%~152.9%和62.1%~229.9%,然而种子根根长降低了10.0%~29.9%,表明水分胁迫会影响种子根对高浓度硝酸盐的响应。除水分胁迫条件下LPR-HSR处理外,局部高浓度处理可同时增加两侧根系的生物量和氮累积量。无论是正常供水还是水分胁迫,与LPR-LSR处理相比,局部高浓度硝酸盐供应均能够增加地上部生物量以及氮累积量,在LPR-HSR处理条件下,增加幅度范围分别在35.0% ~107.9%和162.9%~291.1%,在HPR-LSR处理条件下分别为56.7%~109.4%和204.1%~377.0%,HPR-LSR处理条件下增加幅度较大,表明在氮素非均匀分布环境中,当主根处于高浓度硝酸盐区域时将会更显著促进生物量的增加和氮累积。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与降水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根据辛店沟1955年到1959年坡面径流小区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植被(高梁豇豆、苜蓿、草木樨)被覆度与降水(包括雨量(P)、雨强(I)以及PI乘积(PI30))与侵蚀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侵蚀速率随雨量,雨强及PI乘积的增加呈幂函数增加,但随被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PI30相同时,不同植被对土壤侵蚀速率的影响也不同。应用USLE(TheUniversalSoilLoessEquation)分别模拟了三种不同植被被覆度与降水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关系方程和辛店沟全流域的水土流失方程;深入探讨了植被被覆度和降水对土壤侵蚀的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4.
水分胁迫下磷营养对玉米苗期根系导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室内水培试验法 ,选择高水肥型玉米品种 ,以 PEG6 0 0 0模拟干旱胁迫 ,Hoagland全营养液和无磷营养液控制磷素水平 ,用压力室法测定了三叶期的玉米根系导水率 (L pr)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缺磷植株根系的导水率显著降低 ,但在复磷后 4~ 2 4 h内导水率能恢复到与供磷对照植株接近的数值 ;干旱胁迫可导致玉米根系导水率急剧降低 ,但供磷处理的导水率仍然大于无磷处理 ;复水后 ,供磷植株 Lpr 恢复能力较无磷植株强 ,表明磷处理植株对干旱有较强的忍受能力和恢复能力。 Hg Cl2 处理表明磷营养可通过影响水通道蛋白的活性或表达量来调节根系导水率。  相似文献   
5.
CO2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冬小麦光合面积及粒叶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开顶式气室和盆栽方法, 以冬小麦品种"小偃6号"和"小偃22"为供试材料, 在2种CO2浓度(375 μL·L-1和750 μL·L-1)和3个施氮水平[0、0.15 g(N)·kg-1(土)和0.30 g(N)·kg -1(土)]下分析了小麦抽穗期绿色叶片、非叶光合器官(茎鞘、穗、芒)的形态和光合面积以及粒叶比对CO2浓度升高和施氮的反应。结果表明, 施氮有助于小麦叶和非叶光合器官伸长和增宽(粗), 增加其光合面积、穗粒数、穗粒重、粒数叶比和粒重叶比。与背景CO2浓度(375 μL·L-1)相比, CO2浓度升高对叶片和茎节长度、茎叶和芒光合面积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P<0.05), 但对叶宽、茎节直径、穗面积影响不明显(P>0.05), 使"小偃6号"和"小偃22"单茎光合面积分别增加8.1%~15.1%和2.8%~13.2%, 且均以0.30 g(N)·kg-1(土)施氮水平下增幅最大。CO2浓度升高后, 穗粒数和粒数叶比在3个施氮水平下均不同程度增加, 其中2个品种粒数叶比分别在0.30 g(N)·kg-1(土)和0.15 g(N)·kg-1(土)施氮水平下增加最明显, 增幅分别为44.2%和41.4%; 穗粒重和粒重叶比在不施氮时下降, 在施氮时显著增加, 其中2个品种粒重叶比平均增幅分别为43.6%和20.7%。由于芒面积远小于其他源器官面积, 在单茎光合面积中所占比例较小(3%左右), 因此认为CO2浓度升高主要通过促进小麦茎叶伸长生长来增加光合面积, 同时提高单位叶面积库承载力和物质调运能力, 改善源库关系, 增加氮素供应有利于小麦源库生长对CO2浓度升高的反应。  相似文献   
6.
小麦和玉米苗期是磷素营养的关键期和敏感期,研究两种作物苗期对介质供磷反应,可为合理施用磷肥提供参考.试验设缺磷对照、低磷胁迫、中等磷胁迫和正常供磷(P2O5含量分别为0、0.05 mmol·L-1、0.3 mmol·L-1和0.5 mmol·L-1) 4种磷水平,选取小麦"小偃22号"、"兰考4号"和玉米"屯玉65号"、"户单4号"为指标作物,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小麦、玉米苗期磷累积量对介质不同供磷水平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介质供磷水平下,两种作物苗期磷累积量显著不同且因作物类型、基因型、器官及测定时期不同而异.总体而言,介质供磷后,苗期早期生长阶段(出苗后25 d以前),小麦的介质最佳供磷水平较玉米高;苗期后期(出苗后40~50 d),小麦和玉米最佳供磷水平一致.如果以低磷胁迫作为对比进行分析,玉米苗期整株磷累积量对介质供磷的敏感性比小麦强;从不同基因型来看:"兰考4号"对介质供磷的敏感性强于"小偃22号","屯玉65号"和"户单4号"基本一致.缺磷条件下小麦较玉米磷效率高,供磷条件下玉米较小麦高;但不同基因型间规律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长期不同施氮水平和覆膜对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高产体系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设置田间试验包含施氮水平和覆膜2个因子,施氮量分别为0(N0)、100 kg·hm-2(N100)、250 kg·hm-2(N250)和400 kg·hm-2(N400),每个施氮水平下分别有覆膜(F)与不覆膜(B)处理,供试玉米品种为先玉335。2014年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分析微生物量计量学特征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无论覆膜与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除不覆膜时N400处理),施氮量高于250 kg·hm-2时土壤微生物量增加不显著。覆膜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无显著影响,而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磷;覆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N0、N100和N400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施氮则显著增加微生物量碳氮比和微生物量氮磷比。0~10 cm土层脲酶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覆膜对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覆膜和施氮均显著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0~10 cm和10~20 cm土层覆膜N400处理碱性磷酸酶活性在相应土层最大,分别为1.49 mg·g-1·d-1和1.61 mg·g-1·d-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施氮量为250 kg·hm-2时土壤微生物活性最强。研究表明无论覆膜与否,250 kg·hm-2的施氮量是该地区适宜的施氮量。  相似文献   
8.
以松塔景天幼苗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0、2.5、3.5、4.5、5.5、6.5、7.5、8.5、9.5mg·g~(-1))对其定期进行处理,动态测定其叶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叶片含水量、根冠比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等指标,评估松塔景天幼苗的耐盐能力,探索松塔景天在盐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和适应能力,以便为扩大其在轻度盐碱地的绿化面积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NaCl浓度低于8.5mg·g~(-1)时,有利于松塔景天幼苗生长,其中NaCl浓度在3.5mg·g~(-1)时,最适合松塔景天幼苗生长。当NaCl浓度高于8.5mg·g~(-1)时,就会抑制其正常生长。该试验可为盐渍化地区松塔景天的推广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选取玉米6个关键生育期六叶期(V6)、十叶期(V10)、吐丝期(R1)、乳熟期(R3)、蜡熟期(R5)、生理成熟期(R6),比较了高产高效栽培模式(HH)与当地传统栽培模式(LT)之间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1)HH模式的植株含氮量在V6期(39.3 g·kg~(-1))显著高于LT模式(31.9 g·kg~(-1)),而在V10和R1期则显著低于LT模式;(2)HH模式在各时期植株氮吸收量均显著高于LT模式,在R1期前,各器官氮素累积量大小为叶片茎,R1期后各器官氮素累积量大小为籽粒叶片茎苞叶、穗轴;(3)两种栽培模式下,氮素转移量和转移氮素贡献率均表现为叶片茎穗轴苞叶,但HH模式显著高于LT模式;(4)HH模式的籽粒产量(15 326 kg·hm~(-2))和氮肥偏生产力(61.30 kg·kg~(-1))极显著高于LT模式,但两种模式间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率差异不显著。HH模式可促进干物质生产和氮肥利用,是有效的黄土旱塬春玉米增产增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表型选择法,即从自然界选择对榆蓝叶甲具有抗性的白榆优良单株,然后通过嫁接法获得优良无性系,再采用室内、外生物测定、田间栽植对比林等方法,从中筛选出显示高抗性能的“肃抗1号”白榆优良无性系。与一般白榆比较:幼虫头宽增长率降低3.67%,幼虫死亡率提高15.7倍,取食量降低96.6%,田间蛹株率降低57.4%,单株蛹量降低86.6%,其树木高、径生长量提高9%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