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9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作者对鞍山坡地和沈阳坡地、平地栽培的‘南果梨’,测定常温贮藏下果实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同时比较常温和4℃下1-MCP处理的果实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原产地鞍山坡地‘南果梨’果实在常温贮藏下的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沈阳坡地的,沈阳坡地的高于平地的;常温1-MCP处理能更好地延缓果实可滴定酸分解和可溶性固形物的积累,使‘南果梨’在采后室温贮藏过程中保持良好的风味品质。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环丙唑醇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通过建立乙腈提取、氮磷检测器检测方法对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样品中环丙唑醇的残留量进行检测,研究了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环丙唑醇的残留及其消解动态,并对小麦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环丙唑醇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空白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9.2%~95.6%,相对标准偏差为1.9%~10.0%,最小检出量为8.2×10?12 g,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5 mg·kg?1,乙腈提取、氮磷检测器检测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环丙唑醇在小麦上的残留分析要求。2010年和2011年,河南省、黑龙江省和江苏省3地环丙唑醇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0~5.5 d、18.1~34.5 d;不同施药次数、施药量及采样间隔,环丙唑醇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415 mg·kg?1。采收间隔期为14 d和21 d时,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和采收间隔期,环丙唑醇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差异均不显著;采收间隔期为7 d,有效成分108 g?hm-2施药2次与有效成分162 g?hm-2施药3次时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残留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普通人群环丙唑醇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000 109 9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0.5%左右,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具有多种形式的变异结构,在品种多样性、生物进化和疾病相关性等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具有片段长度大、覆盖范围广等特点。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DNA测序技术的日渐成熟,人们对遗传变异的研究不断向DNA分子水平深入,多态性标记在畜禽育种中已逐渐成为动物育种研究的趋势和主流。由于CNV对基因的调控和表达所造成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CNV在重要畜禽中的研究越来越多。目前,已检测出大量有关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序列变异,并有许多研究均表明CNV与动物的重要经济特征及疾病的发生有关。笔者主要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报道,简述了CNV的相关研究背景、概念、突变机制,归纳总结了CNV对牛、羊、猪、鸡的经济性状、繁殖性状和疾病调控的影响,以期通过对这些重要畜禽的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其适应性遗传机理和表型性状差异的遗传基础,开发相应的分子遗传标记,为畜禽的标记辅助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Web of Science的土壤微生物研究文献国际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和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国际土壤微生物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国家和机构状况,分析了近年来相关研究的学科分布以及热点主题内容,分析了国际土壤微生物研究的发展态势和挑战。结果表明:国际土壤微生物研究的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土壤科学、环境科学,而且土壤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农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的文献数量达到文献总量75.04%,表明这几个学科领域是土壤微生物研究的前沿热点;热点主题主要集中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生物量、有机质、土壤碳等方面,总结了这些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方向,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国土壤微生物学领域采取的措施、今后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进出境动物检疫简史李通瑞(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北京100026)国际上动物检疫始于意大利。1879年,欧洲一些国家发现由美国进口的肉类中有旋毛虫,为此意大利政府首先下令禁止进口美国肉类,至1881年,奥地利、德国、法国也相继宣布不准美国肉类进口,这...  相似文献   
6.
小麦和土壤中噻虫嗪残留及消解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对噻虫嗪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对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进行前处理及在样品中添加噻虫嗪,建立其残留量定量检测分析方法;通过两年三地的残留试验,分析了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噻虫嗪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小麦籽粒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噻虫嗪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9.62%~94.70%,相对标准偏差为0.91%~6.56%,其最小检出量为5.0×10-8g,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mg·kg-1。该检测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噻虫嗪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要求。2011和2012年,河南、黑龙江和江苏三地噻虫嗪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0.85~2.24d和2.77~4.79d;通过不同施药次数、施药量及间隔采样检测,噻虫嗪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38mg·kg-1,占日允许摄入量的15.04%左右(普通人群噻虫嗪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0.25mg),因此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马驹的泰泽氏(Tyzzer)病李通瑞(中国动植物检疫总局,北京100029)Tyzzer病是动物的一种坏死性肝炎综合征。其病原学为一种革兰氏阴性、有运动性和芽胞形成,专性胞内寄生的芽胞菌。Tyzzer于1917年首次描述日本的华尔兹鼠发生本病。随后报...  相似文献   
8.
口蹄疫意大利 该病自1989年7月发生以来,除意大利最近还有流行外,欧共体已不再有该病的发生.1993年2月22日报道发生了该病,6月在意大利南部的卡塞塔(Caserta)至少发生了57次.所有被感染的8151头动物均被捕杀和销毁,其中牛3076头、犊牛65头、猪909头、绵羊3328只、山羊773只,该病的传入估计是由于从东欧进口的牛使用了假证明,但此无证据.保加利亚 1993年5月21日仅在该国中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菌棒不同刺孔时期对香菇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4个不同刺孔处理时期,T1:在菌丝长满期刺孔,T2:在瘤状物期刺孔,T3:在转色初期刺孔,T4:在转色后期刺孔。通过对不同处理时期香菇生育期、产量、商品菇率的比较,结果显示,T1处理后瘤状物出现最早且量最多、转色期、出菇期最早,分别为83 d、92 d、176 d,总产量和商品菇率最高,分别为0.560 kg/袋、65.89%,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T2、T3次之,T4最小。以上结果说明,最佳刺孔时期为菌丝刚满袋时,且香菇刺孔时期越早,产量越高,商品菇率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及其消解动态进行分析,评价嘧菌酯在花生生产上的残留安全性.[方法]对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及采收间隔期与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及土壤中嘧菌酯最终残留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嘧菌酯进行了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嘧菌酯在花生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24~12.07 d和5.57~13.48 d.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低于1.135、0.154、0.922和0.957 mg/kg,嘧菌酯残留量排序为花生<花生壳<土壤<花生植株.根据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嘧菌酯在花生中的残留中值为0.05 mg/kg,普通人群嘧菌酯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418785 mg/k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3.32%左右.采收间隔期为21和28 d时,在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和采收间隔期条件下,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按常规方式施用嘧菌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但采收间隔期为14 d时,施药剂量和施药次数对最终残留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