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省露地辣椒病虫害的化学防治及高产稳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山东省露地辣椒种植面积不断扩展,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然而,高复种指数、幼苗带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等因素加重了辣椒病虫害的发生,尤其是辣椒炭疽病的防治难度增大,严重制约了辣椒产业的发展。本文综述了辣椒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化学防治手段研究进展。根据本课题组多年从事辣椒病虫害防治的工作经验,结合药剂的登记现状,阐述了对辣椒病虫害高效、有序控制的看法,并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高产稳产策略。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移动扩散能力,改善其对作物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采用静电自组装法制备了3%阿维菌素纳米囊悬浮剂,测定了其贮存稳定性和释放性能,并通过土壤淋溶试验与土壤薄层层析试验评价了其在土壤中的移动性,验证了其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2龄幼虫 (J2) 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显示:阿维菌素纳米囊为球形,平均粒径 (D50) 为276.81 nm,在释放液中,60 min时纳米囊悬浮剂中阿维菌素的累积释放率为57.59%,而对照乳油制剂中阿维菌素的累积释放率为94.53%。阿维菌素纳米囊悬浮剂在土壤中横向和纵向的移动距离均明显大于阿维菌素乳油,二者对根结线虫J2在24 h时的LC50值分别为0.257与0.427 mg/L。田间试验中,相同用量下分别采用漫灌法与混土法两种方式施药,药后60 d,3%阿维菌素纳米囊悬浮剂处理比3%阿维菌素乳油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高21.82%与4.81%;而药后100 d,前者比后者分别高28.98%与19.79%。表明将阿维菌素制剂纳米化可以增强其在土壤中的移动能力,提高其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适合于土壤施用的纳米化农药制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氟唑菌酰羟胺(pydiflumetofen)是一种新型SDHI类杀菌剂,目前在中国仅登记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为明确其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潜力,测定了番茄叶霉病菌Passalora fulva不同发育阶段以及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并验证了其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番茄叶霉...  相似文献   
4.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水生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前杀菌剂市场的主要种类之一,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 (SDHIs) 杀菌剂的广泛应用导致其易进入水体环境,威胁水生生物的安全。大量研究表明,该类药剂中大部分品种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较高,部分甚至达到剧毒级,并且在较低浓度下即可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效应,不同程度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进而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失衡。文章综述了SDHIs杀菌剂对水体环境的污染状况及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展望了该类杀菌剂的水生生态毒理学研究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减少SDHIs杀菌剂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将均匀设计和响应面法联用,优化了30%噻虫胺悬浮剂配方。分别采用偏最小二乘二次多项式回归和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润湿分散剂和黏度调节剂对制剂热贮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回归方法拟合热贮析水率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411和0.9999,可用于预测热贮析水率。经验证,对热贮析水率的预测配方均为优化配方,样品的热贮析水率均低于5%,热贮前后样品的悬浮率均高于92%。两种回归方法中,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对热贮析水率的预测性更好,相对标准偏差仅为-4.85%。所得最优配方(均为质量分数)为:3% T2700(聚羧酸盐类润湿分散剂)、0.4% NR1602(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0.22%黄原胶和2%硅酸镁铝,此时热贮析水率最小为2.27%±0.08%,热贮前后制剂的悬浮率分别为92.51%±0.25%和92.02%±0.46%,热贮后未发现絮凝、结块或结底现象,而且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流动性。结合响应面结果,适当降低T2700用量后,样品的热贮析水率仍低于5%,且其他性能均合格。可见,均匀设计和响应面法联用对悬浮剂配方进行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高含量二甲戊灵微囊悬浮剂物理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500 g/L的二甲戊灵微囊悬浮剂;考察了乳化剂和囊壁材料的质量分数、固化温度、分散剂和黏度调节剂等对微囊平均粒径、包封率、分散状态和物理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微囊的包封情况。结果表明:随着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质量分数的增加,微囊的包封率逐渐增大;当MDI的质量分数为3.0%~4.0%时,可制备出包封率大于87.0%、载药量约为82.0%的微囊;当EL-4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的质量分数为1.0%和3.0%时,平均粒径分别为15.5和4.00 μ m,热贮析水率分别为25.1%和1.73%;在固化温度为40、50和60℃下制备的样品,热贮(54 ℃±2 ℃,14 d)后分别表现为团聚严重,轻微粘连和保持良好形貌、囊间无粘连;当采用相对分子质量为1.0×104~1.2×104、磺化度0.85 mmol/g的木质素磺酸钠,且其质量分数为3.0%时,制剂的析水率(热贮)仅为4.76%,粒子间无粘连,囊形圆滑;黄原胶和硅酸镁铝配伍使用可明显提高制剂的贮存稳定性,当黄原胶的质量分数为0.07%、硅酸镁铝的质量分数为1.0%时,热贮析水率仅为2.12%,而且流动性良好;FT-IR结果表明,二甲戊灵原药大部分被包封于微囊中,且其在1 248和1 322 cm-1处硝基的吸收峰向低波段移动,变为1 231和1 307 cm-1。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山东省辣椒炭疽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延缓其抗性发展及降低防治成本,在该省主要辣椒产区采集并经单孢分离获得175株尖孢炭疽复合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病原菌群体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多菌灵、代森锰锌、戊唑醇和咯菌腈5种杀菌剂分别混用对尖孢炭疽复合种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尖孢炭疽复合种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EC50值范围分别为0.056~0.530和0.002~0.027 μg/mL,平均值为(0.273 ± 0.067)和(0.014 ± 0.019)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可作为田间抗性监测的敏感基线;不同采集地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采自菏泽市的菌株敏感性最高,而采自潍坊市的菌株敏感性最低;吡唑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按体积比1:3和3:1复配,对抑制尖孢炭疽复合种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按体积比1:3混用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增效系数分别是4.82和3.94。结果可为吡唑醚菌酯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农药的施用方式和施用效果与其在植物中的内吸和传导行为密切相关。农药在植物表面和内部的内吸和传导行为,不仅与其自身理化性质有关,还受植物种类、生长期、生长条件及施药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农药在植物体内的内吸和传导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于选择合适的施药技术及提高农药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农药在植物体内的内吸和传导行为、传导方式与施药技术的关系以及影响农药内吸和传导行为的因素,并提出改善农药内吸和传导行为的措施,以期为农药的安全合理施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适合制备安全、高效防治韭菜上灰霉病烟剂的杀菌剂品种,从原药抑菌活性、烟雾毒力作用、成烟率、安全性和田间防效5个方面,对9种常用杀菌剂制备成韭菜灰霉病防治烟剂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价.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氟啶胺、咯菌腈和啶菌噁唑抑制韭菜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0.13、0.05和0.12 mg/L;吡唑萘菌胺...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辣椒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及高效防治药剂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明确山东省露地辣椒主产区炭疽病致病菌的种类,评价不同药剂对致病菌的毒力和活体接种防效,筛选高效防治药剂。【方法】从山东省菏泽、济宁等5个辣椒主产区采集感炭疽病的辣椒果实,经分离、纯化培养后,观察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大小和病原菌的致病性,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和ITS5对4个典型代表菌株的r DNA-ITS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回收和测序,并利用MEGA 5.1软件进行基于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和Gen Bank中相关炭疽菌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构建,确定病原菌的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11种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通过活体接种试验验证药剂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效。【结果】分离得到的27个菌株形态特征相同,气生菌丝较发达,初呈白色,而后逐渐变为浅灰色,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一端稍尖,大小为(7.48—14.69)μm×(2.52—5.64)μm。将所分离得到的菌株接种于刺伤果实或无伤口果实,两者均可发病,但刺伤果实上病斑发展快。病菌既侵染未成熟的辣椒果实,也侵染成熟的果实,病斑呈椭圆形凹陷,表面有橘黄色的分生孢子团。所选取的4个代表性菌株的rDNA-ITS序列的长度为562、541、557和553 bp,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4个代表菌株与炭疽菌属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聚在同一分支上,亲缘关系置信度为100%。室内毒力测定试验表明,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和啶菌唑对尖孢炭疽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活体接种试验表明,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和啶菌唑对辣椒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在浓度为400μg·mL~(-1)时,对辣椒炭疽病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均大于60%,高于对照药剂嘧菌酯的防效。【结论】引起山东省露地辣椒主产区辣椒炭疽病的致病菌为尖孢炭疽菌。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和啶菌唑对该菌具有较高的毒力和活体防效,在辣椒炭疽病的田间防治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