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株高、穗位高、穗位比、叶面积、叶形系数、散粉-吐丝时间间隔(ASI)和雄穗分枝数等是影响玉米生态适应性、抗倒性、耐密植能力及生产潜力的重要农艺性状。因此,以TS141为共同亲本,分别与廊黄、昌7-2杂交,构建2套F2群体(LTpop、CTpop)为试材,分析了7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探讨了其与单穗重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相关性状QTLs的检测及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2个F1杂交种的穗位比和ASI表现为明显的中亲优势,其余5个性状均呈明显的正向超亲优势;F1杂种优势指数和相对杂种优势均表现为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枝数叶面积叶形系数ASI穗位比,而F2优势降低率表现为叶面积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枝数ASI叶形系数穗位比。2)单穗重与ASI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余性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除雄穗分枝数外,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成功构建了单穗重与其余6个农艺性状间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3)利用CIM法在2套F2群体间总共检测到56个QTLs位点,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介于4.22%~15.74%。其中株高、穗位比、ASI和雄穗分枝数均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调控,而其余性状均受非加性效应的调控;进一步分析,在2套F2群体中总共检测到12个稳定表达的sQTLs位点,分别位于Bin1.07(umc1278~bnlg1025)调控株高、Bin1.08~1.10(mmc0041~phi308707)调控叶面积、Bin2.02(umc1823~umc2363)调控ASI、Bin4.06(bnlg1621a~umc2027)同时调控穗位高和穗位比、Bin4.09(umc2287~umc2360)同时调控ASI和雄穗分枝数、Bin6.05(umc2040~bnlg1174a)调控ASI、Bin7.00(umc2177~umc1378)调控雄穗分枝数、Bin8.08(umc1005~umc2218)调控穗位比、Bin10.01~10.02(bnlg451~umc1337)同时调控株高和穗位比。为玉米相关性状的育种应用、精细定位及基因克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仔猪水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兽医临床实践中,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症治疗仔猪水肿病,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生长快、体质肥胖的仔猪也较易发生;  相似文献   
3.
基于两个相关群体的玉米6个穗部性状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剖析玉米(Zea mays)穗部性状的遗传机理,可为利用穗部性状选育高产玉米品种提供参考。因此,本研究利用大穗型玉米自交系TS141为共同亲本组配了2个F_1杂交组合,分别自交产生了202个(POP1)和218个(POP2)个体的F_2群体,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对2套F_2群体的雌穗个数、单穗重、穗轴重、百粒重、穗长和出籽率等6个穗部性状进行QTLs分析。结果表明,2个F_1杂交种的雌穗个数、单穗重、百粒重和穗长呈明显的正向超亲优势,穗轴重虽呈正向超亲优势但不明显,出籽率表现为明显的中亲优势。2个F_1杂交种的F_1杂种优势指数和相对杂种优势表现一致,均为单穗重雌穗个数穗长百粒重穗轴重出籽率,而2套F_2群体的F_2优势降低率表现为单穗重雌穗个数穗长百粒重穗轴重出籽率。2套F_2群体间总共检测到了49个QTLs,这些QTLs分布于玉米10条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介于4.10%~15.73%。单穗重和出籽率QTLs以加性遗传为主,雌穗个数、百粒重和穗长QTLs以非加性遗传为主,穗轴重QTLs的加性和非加性遗传同等重要。在POP1和POP2群体中同时检测到8个稳定表达QTL(stable QTL,sQTL),分别为位于Bin1.03-1.04处同时调控单穗重、穗轴重和出籽率的sQTL,Bin1.06-1.07处调控出籽率的sQTL,Bin4.04处调控百粒重的sQTL,Bin6.05处调控雌穗个数的sQTL,Bin7.02处调控出籽率的sQTL和Bin9.04处调控穗轴重的sQTL。这些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剖析玉米穗部性状分子遗传机理奠定基础,且这2个遗传背景下稳定表达的sQTLs可作为玉米穗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精细定位及基因克隆的候选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NaCl和Ca(NO_3)_2等渗胁迫对豇豆新老叶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营养液基质栽培法,通过测定豇豆新老叶叶绿素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动态变化,研究豇豆的光合作用对Ca(NO_3)_2和NaCl等渗胁迫的响应。[结果]2种盐处理对老叶的叶绿素含量没有明显影响;在新叶中,叶绿素含量在NaCl胁迫下降低,在Ca(NO_3)_2胁迫下则略有升高。NaCl胁迫明显降低新老叶的PSⅡ最大光合效率(Fv/Fm)和PSⅡ实际光合效率[Y(Ⅱ)],对新老叶造成了不可逆光抑制。老叶的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明显降低,新叶qP未有降低,表明新老叶的盐害程度和光保护机理可能不同。在Ca(NO_3)_2胁迫下,新老叶中Fv/Fm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且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都明显升高。这表明Ca(NO_3)_2胁迫对豇豆新老叶片没有造成不可逆性光抑制,新老叶都有通过改变光系统Ⅱ激发能分配方式来适应盐胁迫环境。老叶Y(Ⅱ)和qP处理后期略低于对照,而新叶则无明显变化,老叶受到的盐害较新叶严重。[结论]2种盐胁迫未影响老叶叶绿素含量,但老叶的光系统Ⅱ在盐胁迫下受到的伤害较新叶严重,且NaCl胁迫对豇豆幼苗的伤害要大于等渗Ca(NO_3)_2。  相似文献   
5.
李金全  王晶  曾文静  郭利成  李熙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787-12788,12802
基于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分析福州市区3种土地覆被类型(黄花槐片林、番石榴片林和草坪)SOC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土地覆被类型中,草坪SOC含量最大,番石榴片林和黄花槐片林SOC含量相当;草坪SOC储量最大,其次是黄花槐片林,番石榴片林最小;同一覆被类型S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草坪、黄花槐片林与番石榴片林0~10cm土层的SOC含量分别占0~40cmSOC含量的60.9%、51.5%和49.3%,其中草坪0~10cm土层的SOC含量最高,达(27.17±0.48)g/kg,分别比黄花槐片林与番石榴片林高出43.1%和44.9%。一方面,这是由于草坪根系多而浅,地表凋落物输入也集中在表层;另一方面,受人为管理的影响,片林地表凋落物的输入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6.
对23个黄瓜品种在赣南地区春夏茬高温、多雨、弱光环境下进行大棚栽培比较试验,从物候期、植物学性状、果实性状及病情指数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筛选出了采收期长、抗病性强、雌性强、商品性好的圆筒形黄瓜品种3个:君优60、燕白、超早一号;长棒形黄瓜品种3个:亮丰一号、津绿56、德瑞特GZ16-1;且圆筒形黄瓜大多比长棒形黄瓜抗病性强,营养生长期较短,采收期较长。可为黄瓜播种安排、周年供应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一份引自美国的水稻资源(编号为GSOR643131,2012年正季播种编号为128272,简写为8272)进行观察分析,发现该资源在较高温光条件下叶片发生不可逆的黄化,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利用8272/9311杂交F2群体,明确了该性状受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并初步定位在水稻第4染色体SSR标记RM16931与RM16942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8和3.3 cM.进一步设计引物和扩大F2分离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在RM16931与InDel标记ID42之间约117 kb的区间内;通过对8272和9311的重测序数据在引物区间进行SNP差异性筛选和候选基因的GO分析,结果表明,BGIOSGA015140基因可能是引起8272黄化性状的候选基因.通过该研究可为解析水稻叶色变化机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五云冬瓜是从江西赣县当地农家传统种植的冬瓜中,选择早熟变异单株,经多代连续自交选育所获得的品种。该品种生长势强,早熟,主蔓第1雌花节位为第18节。全生育期160 d;叶长26 cm,叶宽32 cm,果实长圆筒形,长79.3 cm,横径34 cm,果肉厚7.8 cm,单瓜质量38.5 kg;成熟果表皮覆盖一层白粉,果形美观,品质佳,耐贮运,商品性好;高抗疫病和枯萎病;一般每667 m~2产量在12 000 kg左右,高产可超过15 000 kg;在赣南和赣中等地都表现为早熟丰产,适宜在我国长江流域地区保护地早熟栽培和露地丰产栽培。  相似文献   
9.
赣南旱地蔬菜周年高效栽培模式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属高温多雨气候,旱地种植蔬菜困难,特别是茄果类、瓜类蔬菜,很容易发生病虫害,经济效益低。为解决赣南旱地蔬菜种植难问题,探索出一种空心菜—冬瓜/脚板薯套作—叶菜类周年高效栽培模式,重点从周年茬口安排、品种选择、栽培模式、田间管理以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践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秸秆还田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和稻田CH4排放的影响,为气候变化下温室气体排放评估和丰产低碳的稻作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 OTC)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两个CO2浓度处理,分别为正常大气CO2浓度处理(简称aCO2,CO2浓度约为0.04%)和大气CO2浓度升高处理(简称eCO2,CO2浓度约为0.055%),每个处理的田块混入等量的前茬小麦秸秆,探明秸秆还田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产量等生长特性、稻田CH4排放及微生物丰度的影响,揭示秸秆还田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CH4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大气CO2浓度升高显著促进水稻的生长,使剑叶叶面积增加25.0%,地上生物量增加22.0%,产量提高29.0%。大气CO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了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下,大气CO2浓度升高有降低稻田CH4排放的趋势,使单位产量CH4排放量降低了39.4%。大气CO2浓度升高使土壤甲烷氧化关键基因pmoA的拷贝数增加了20.0%,但对甲烷产生关键基因mcrA的拷贝数影响较小。【结论】秸秆还田条件下,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而且有利于减少稻田温室气体CH4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