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4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102篇
农学   89篇
基础科学   51篇
  70篇
综合类   797篇
农作物   86篇
水产渔业   73篇
畜牧兽医   407篇
园艺   89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稻鳅共作模式对土壤营养、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稻鳅共生对稻田土壤表层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测定了稻鳅共生前后土壤的主要氮、磷、钾、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并以施肥和施药的稻田为对照.结果显示,稻田养殖泥鳅,土壤表层微生物丰度Chao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明显上升,增加5门735属,对照田变化不明显;稻鳅田中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田(P<0.01),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田(P<0.01),使得稻鳅田土壤磷肥出现累积,钾肥变化不明显,氮肥和有机质明显下降.因此,稻鳅共生模式丰富了稻田土壤表层微生物群落构成,提高了酶活性,促进了营养物质转化、循环与利用.  相似文献   
2.
莱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胶东丘陵区西部边缘,地理坐标为北纬36°59′~37°28′,东经119°33′~120°18′,总面积1816千米2,耕地面积114万亩,海岸线长度108千米。四季分明,平均无霜期209天,光照充足,雨热同步,8—9月份昼夜差18.15℃,10月份昼夜温差18.8℃,是苹果的最适栽培区。全市苹果栽培面积15万亩,主要以烟富系列苹果为主,所产苹果以色泽鲜艳、清脆香甜而闻名。  相似文献   
3.
针对花榈木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问题,基于花榈木在中国的188条地理分布记录和9个气候变量,于 SSP1-2.6、SSP2-4.5、SSP5-8.5 3种气候情景模式下,利用ENMeval数据包优化后的MaxEnt模型和ArcGIS对其当前和未来(2050s和2070s)的生态位进行模拟,研究影响花榈木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分析其在不同气候情景模式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和迁移趋势。结果表明,当模型的特征组合(FC)为线性、二次型、片段化、乘积型和阈值性,正则化乘数(RM)为2时,模型复杂度和过拟合程度较低,此时训练集的平均AUC和平均标准偏差分别为0.954和0.004,表明模型预测精度很高。花榈木在当前气候下的潜在分布区主要在我国东南部,核心分布区位于江西、湖南、福建、浙江等省份及其周边区域。刀切法(Jackknife)表明最干季度降水量、最湿季度降水量、最冷季度平均温度是影响其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未来3种气候情景下花榈木总体适生区分布相对稳定,核心适生区主要表现为东西向稳定,于南北向中部迁移,尤以广东中部及江西中部收缩显著,这些迁移的核心适生区是花榈木应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喀斯特地区地表反照率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利用2001—2015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地表反照率数据(MCD43B3)和增强植被指数(EVI)数据(MOD13A3)分析贵州喀斯特地表反照率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地表反照率与植被指数的关系及其变化和农田地表反照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贵州大部分地区15年平均地表反照率为0.10~0.15,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贵州中部、西部边缘和西南部;各市州的15年区域平均为0.12~0.13,无显著差异,与各市州喀斯特分布面积大小关系不大。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平均差异较大,其中夏季最大,全省大部分区域为0.13~0.16;冬季最小,全省大部分区域在0.12以下;各市州15年季节平均在冬季的标准差最大,均大于0.01,表明地表反照率在冬季最复杂;各市州月平均地表反照率1—7月逐渐增大,7—12月逐渐减小。贵州地表反照率与植被指数呈正相关性,其植被指数呈上升趋势,上升最明显阶段为2006—2008年;地表反照率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不显著。农田地表反照率2001—2013年每年的年均值在0.126~0.137,上升趋势较小。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研究大麦—小麦无抗型日粮中添加壳聚糖(CTS)和非淀粉多糖(NSP)酶对1~42 d肉鸡生长性能、空肠组织结构和盲肠微生物组成的影响。选择720羽1 d ROSS 308商品代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30羽/重复),对照组饲喂以大麦—小麦为主的基础日粮,CTS组、NSP酶组和CTS+NSP酶组饲喂含300 mg/kg CTS、200 mg/kg NSP酶和150 mg/kg CTS+100 mg/kg NSP酶的日粮,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CTS组、NSP酶组和CTS+NSP酶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21 d、42 d肉鸡末重和1~21 d、1~42 d肉鸡平均日增重(P0.05)。CTS+NSP酶组较对照组、CTS组和NSP酶组显著降低22~42 d及1~42 d料重比。CTS组和CTS+NSP酶组1~42 d肉鸡胸腺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NSP酶组(P0.05)。日粮添加CTS+NSP酶较其他各组显著降低了空肠隐窝深度(P0.05),显著提高了空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P0.05)。NSP酶组或CTS+NSP酶较对照组和CTS组显著提高了盲肠乳酸杆菌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CTS组、NSP酶组或CTS+NSP酶组均显著降低了盲肠大肠杆菌数量(P0.05)。综合考虑,本试验中150 mg/kg CTS+100 mg/kg NSP酶应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多样性对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指示作用,以福建省宁化县紫色土水土侵蚀区油茶人工林不同坡位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技术对天然有机物料有机肥(T1)、有机无机复合肥(T2)、禽畜粪便有机(T3)共3种有机肥处理以及不施肥处理(CK)下的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T1、T2、T3处理下不同坡位土壤的吸光值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相比于施肥前都有所增加,而CK处理土壤AWCD值无显著变化,不同处理下土壤AWCD值提高的大小顺序表现为T2T1T3CK;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以及McIntosh优势度指数大小顺序均表现为T2T1T3CK;相同处理下不同坡位土壤AWC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以及McIntosh均匀度指数大小顺序总体呈现下坡中坡上坡;Shannon指数与土壤容重和自然含水率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pH值、全碳和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McIntosh指数与土壤容重、自然含水率、pH值、全碳和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氨基酸类是各处理后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类型,主成分分析表明T1、T2、T3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对6类碳源利用能力相比于对照具有较大差异,T1和T3处理对于6类碳源的利用具有相似性,T2处理与T3处理之间对于6类碳源利用差异主要在于碳水化合物类碳源。综上,有机无机复合肥的施入更有利于紫色土丘陵区油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提高,以上结论可为制定紫色土丘陵区合理施肥制度的设置、农业优化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8.
正1轮状病毒概况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导致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婴幼儿RV感染率均较高。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数量多且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RV腹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发达国家,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每年因为RV感染导致死亡的人数超过40万~([1]),我国每年因感染RV发生腹泻死亡的儿童约3.5万人~([2])。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体育课由于教学模式单一、学习内容枯燥往往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而将体育游戏融入到体育课当中不仅可以增强课上的活跃氛围、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不自觉的投入到学习中,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刘丽  蔡迪花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6):100-105
为提高武都的核桃产量与品质,分析不同气象条件下核桃不同品种的物候期、产量构成要素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情况。本研究以甘肃陇南市武都山区"万亩核桃园"为试验地点,在2012—2013年开展核桃‘温185’、‘强特勒’2个品种的物候期及产量构成要素的连续性观测,分析不同年份2个品种物候期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同期气象资料,研究核桃产量构成要素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不同年份的核桃物候期存在较大的差异;(2)尽管2013年核桃‘温185’的枝条生长量明显长于2012年,但由于2013年前期气温异常偏高,加之降水量偏少,造成后期果实生长量小于2012年。然而,由于‘强特勒’的物候期较‘温185’晚了20天左右,其2013年枝条、果实生长量均较2012年大,前期的高温并未影响其生长发育;(3)2012、2013年核桃‘温185’枝条、果实生长量与温度、降水呈正相关,而与日照时数呈不显著负相关,其中与最低温度的相关性最显著。就温度而言,2013年的相关性明显弱于2012年,表明气温异常偏高不利于核桃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