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5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藜草花叶病毒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藜草花叶病毒(Sowbane mosaic virus,So MV)是菠菜上的重要有害生物,可通过种子、花粉、昆虫介体和机械等方式传播。随着我国种子、种苗进口量的进一步扩大和产业化种植,藜草花叶病毒传入我国的风险非常大。本文综述了藜草花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布、寄主范围、为害症状、传播途径、检测技术等,论述了藜草花叶病毒传入我国的潜在危害性和风险。  相似文献   
2.
通过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利用菜豆萎蔫毒素基因序列扩增引物和菜豆萎蔫毒素基因缺失菌株独有的ORF6序列的扩增引物,采用双重PCR技术实现了菜豆晕疫病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3.
从进境旅客携带物中多次截获短体线虫(非中国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4-9日,广州白云机场局检疫人员分别从尼日利亚、塞班、喀麦隆进境旅客携带的芋头香茅和花生黏附的土壤中截获短体线虫.  相似文献   
4.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我国最近在扶桑上发现的一种害虫,其寄主植物除扶桑外,还取食包括棉花、番木瓜、西红柿等重要农业经济作物在内的14个科的植物.扶桑绵粉蚧起源于美国,后逐步扩散到中、南美洲和非洲,目前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已有报道.本文报道了该虫的生物学和形态鉴定特征.  相似文献   
5.
进境澳大利亚豌豆细菌性萎蔫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3月自澳大利亚进口的豌豆种苗病变部位分离到致病性菌株,该菌株能引起豌豆茎部、卷须萎蔫腐烂,叶片褪绿等症状。针刺接种豌豆,发生的病变状态与自然发病的症状相同,且在接种发病植株中又分离到形态上一致的病原菌,得到了柯赫法则的验证。经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桃色欧文氏菌(Erwinia persicina)。这是我国首次从进境豌豆中检出该病害。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测定了斯氏线虫对进境原木上的检疫性害虫——双钩异翅长蠢的致死中量和致死中时间,旨在为大规模应用斯氏线虫检疫处理双钩异翅长蠢提供理论依据。将TDM模型引入试验结果的分析中,得出了双钩异翅长蠢幼虫和蛹的TDM模型以及LD50与LT50。72h后双钩异翅长蠢老幼虫的TDM模型为:Pij=1-exp[-3.0514 2.02721g(di)],LD50为1.3244(条线虫/头),LT50为1.2385d。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LD50都逐渐减少,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增加了斯氏线虫与双钩异翅长蠢接触的机会;随着线虫剂量的增加,LT50逐渐减少,即线虫剂量增加,幼虫死亡50%所需的时间就少。  相似文献   
7.
从美国进境苹果中截获的链格孢Alternaria sp.,经分离纯化后,得到菌株(MP1),通过观察其产孢表型、孢子的形态特征以及接种试验后的病果症状,初步确定为苹果黑斑病菌Alternaria mali Roberts。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用Fullaondo(1999)研究的特异引物检测方法,对来自英国和比利时的两个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种群和英国的一个马铃薯白线虫(G.pallida)种群的DNA进行扩增,其产物以大肠杆菌(Eschetichia coli)为受体菌,经过连接、转化和克隆纯化,筛选获得阳性克隆.经PCR鉴定和测序,英国和比利时的马铃薯金线虫种群的特异性谱带分别是357bp和350bp,而英国的马铃薯白线虫的谱带是782bp,与Fullaondo等人研究报道结果基本相符,从而鉴别出来自不同地理种群的马铃薯金线虫和白线虫.  相似文献   
9.
从进境美国苜蓿干草中发现带有褐色至黑色斑点的苜蓿草茎杆,经保湿培养,在病部表面形成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褐色至黑色,孔口边缘着生刚毛。分生孢子透明,光滑,单细胞,近圆柱形至卵圆形。在PDA上,菌落初为黄褐色,后转为橄榄绿色,气生菌丝体稀疏,边缘不规则,表面呈绒状,有褶皱,背面呈橄榄绿色。培养5 d后开始产生分生孢子器。培养过程中有厚垣孢子产生和微循环产孢现象,菌丝束浅棕色。Blast分析表明,从分离物基因组中扩增到的ITS基因与Gen Bank中已知的帚状刺壳霉(Chaetopyrena penicillata(Fuckel)Hhn.1918)菌株的ITS序列同源性达99%~100%,基于ITS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分离物与帚状刺壳霉(C.penicillata)聚在同一簇。综合形态学特征、培养性状及ITS序列分析,将分离物鉴定为帚状刺壳霉(Chaetopyrena penicillata(Fuckel)Hhn.1918),此为我国口岸首次截获。迄今为止,除伊朗和南非外,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尚未有该病菌在苜蓿草上发生为害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介绍植物病毒介体传毒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32种植物检疫性病毒有关的介体生物种类及其传毒特征,提出了介体内植物病毒的检测策略,可为口岸植物检疫性病毒的检测和检疫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