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土传病害, 枯萎病的发生对香蕉产业造成严重的冲击本文针对香蕉枯萎病难以防控的难题, 采用水稻轮作同时添加有机物料(椰糠、稻秆和桉树皮)的方法, 研究了其对香蕉枯萎病高发病蕉园土壤中尖孢镰刀菌(FOC)和其他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及其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 轮作水稻可以显著减少土壤中FOC的数量, 从而降低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其中轮作水稻处理比未淹水未种植水稻处理FOC的数量下降了71.5%, 下茬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降低了81.7%; 与未种植水稻但淹水的处理相比FOC数量下降了47.8%, 下茬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降低了71.2%; 种植水稻同时添加水稻秸秆能够显著增强病原菌的杀灭效果和对下茬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 相比未添加物料轮作水稻处理, 尖孢镰刀菌数量下降了36.2%, 下茬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降低了50.0%。同时, 水稻轮作同时添加有机物料处理及其下茬香蕉的种植, 对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水稻种植期间不同处理的可培养真菌与放线菌数量随着时间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 而在种植香蕉后随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在水稻种植与香蕉种植期间随着时间的增加未呈现出规律性。结论:水稻轮作联合稻秆的添加能有效降低土壤中FOC的数量和下茬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不同覆盖材料对耕层土壤温度及玉米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玉米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对沟内覆盖普通地膜、生物降解膜、液体地膜及秸秆的耕层土壤温度及玉米出苗状况进行了观测.两年结果表明,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膜覆盖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温度,在5~25 cm耕层平均温度比不覆盖分别增加2.51℃~3.77℃和1.30℃~2.19℃,液体地膜覆盖与对照差异很小,增温值为0.13℃~0.56℃,而秸秆覆盖与不覆盖相比有明显的降温作用,其5~25 cm土层温度比对照降低1.25℃~2.19℃.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膜覆盖分别使玉米提前4 d和3 d出苗,秸秆覆盖使出苗期推迟2 d,液体地膜覆盖与对照的出苗期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对6种药剂防控稻飞虱试验结果表明,30%混灭.噻乳油80mL/667m2、18%吡.噻可湿性粉剂50g/667m2、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g/667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g/667m2、40%毒死蜱乳油100mL/667m2药后7d对单季稻五(3)代稻飞虱均有较好的总体防治效果,分别为97%、95%、96%、93%、90%,5%氟虫腈悬浮剂40mL/667m2的防效仅为63%,极显著低于其他药剂防效;其中,各处理对白背飞虱校正防效分别达97%、96%、97%、96%、90%、59%,以氟虫腈处理效果为显著低;对褐飞虱校正防效分别达97%、94%、96%、70%、92%、91%,以吡虫啉处理防效为显著差。在稻田以白背飞虱为主发生时,以选用混灭.噻、噻嗪酮、吡.噻、吡虫啉、毒死蜱处理为好,以褐飞虱为主发生时,则以选用混灭.噻、噻嗪酮、吡.噻、毒死蜱、氟虫腈处理为好,不宜使用吡虫啉处理。并且噻嗪酮、混灭.噻、吡.噻、吡虫啉处理区蜘蛛量相对较高,对稻飞虱的持续控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宁夏固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粮食安全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3
从生态安全角度出发,以最小人均耕地和耕地压力指数为基础,建立了宁夏固原地区粮食安全预警机制.以原州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原州区头营镇和黑城镇属危机区、彭堡镇属警戒区、其它乡镇属安全区.针对各区资源禀赋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的调控措施, 对于安全区,应致力于促进各乡内资源的深度开发,实现各乡自给性生产与商品性生产的协调发展;对于警戒区,适当缩小年退耕面积,采取稳定增产与发展经济相结合的策略方针;对于危机区,粮食安全已经出现严重危机,必须实行分步骤退耕,以尽量降低退耕对粮食安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2015年在宁夏南部旱作区进行了垄上覆盖普通地膜结合内覆盖不同材料(普通地膜、玉米秸秆、生物降解膜、麻地膜及液体地膜)的降解特性及其土壤水温效应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生育期土壤水温状况的调节作用表现为:生物降解膜覆盖处理0~25 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较不覆盖处理(对照)提高1.4℃,而秸秆和液态地膜覆盖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分别低于对照1.5℃和0.7℃;地膜和秸秆覆盖处理在马铃薯生育期具有较强保墒作用,地膜、秸秆、生物降解膜、麻地膜覆盖处理下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较对照分别增加5.1%、6.2%、3.7%、3.1%;在生育前期,地膜、生物降解膜和秸秆覆盖处理植株株高及茎粗显著高于对照,而生育中后期麻地膜和秸秆覆盖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在整个生育期液体地膜覆盖处理马铃薯生长与不覆盖无差异。地膜、秸秆和麻地膜覆盖处理下马铃薯增产显著,分别较对照增产34.3%、56.1%、11.3%;秸秆、地膜和液态膜覆盖处理商品薯率分别较对照提高4.7%、3.4%、3.0%,以秸秆覆盖处理的纯收益最高(19 676.1元·hm-2)。在马铃薯收获期液态地膜可完全降解,70%以上麻地膜发生降解,生物降解膜次之。覆盖秸秆措施通过调节土壤水温状况可实现增产增收,是宁南旱区马铃薯覆盖栽培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8.
9.
从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个体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研究新疆天山北坡天山云杉的种群结构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种群年龄结构中幼苗幼树(Ⅰ级)比例最大(82.11%),中树(Ⅲ-Ⅵ级)和大树(Ⅶ-Ⅹ级)比例次之,小树(Ⅱ级)比例最小(0.26%)的规律;2)种群死亡率在Ⅰ径级最高(99.70%),随着径级的增加,死亡率呈现"高-低-高"模式,种群生命期望呈现"低-高-低"的模式;3)天山云杉种群的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Ⅲ型,即Ⅰ径级存活指数最高(6.91),Ⅱ径级(1.16)急剧下降,Ⅱ-Ⅴ径级逐渐上升,随后逐渐下降;4)种群格局随取样尺度由25-400m2增加,聚集强度逐渐降低,其中,在取样规模为25和150m2尺度上聚集分布强度较大;5)随着种群年龄增加,分布格局由聚集型向随机型过渡,聚集强度减弱。幼苗幼树在取样规模为25和150m2尺度上聚集分布强度较大;中树在50m2和150m2尺度上较大;而小树和大树聚集强度不受取样面积影响。因此,天山北坡的天山云杉天然林应适当间伐以促进更新,种群更新的最适林隙面积为25m2。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参与性评估方法(PRA)对宁南山区原州区和彭阳县的98户农户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成本—收益方法对农户退耕还林还草的态度及农户的生态环境行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移民、建立风险分担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创新机制,以改变农户的短期生态行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