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大豆抗胞囊线虫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影响大豆产量与品质的重要病害,利用DNA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是一种新的育种途径.概述了几种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中的进展,并阐述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垦区非常注重大豆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栽培.2009~2010年,在军川农场进行该技术与平翻耕法的节本增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平翻耕法相比,使用该技术可节省用于耕、翻等整地措施的费用约300元·hm<'2>,纯氮用量至少减少9.2 kg·hm<'-2>,节省18.4元·hm<'...  相似文献   
3.
白浆土农田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白浆土农田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以大豆品种垦丰16为试材,采用宽窄密(4行)、宽窄密(6行)、行间覆膜和玉米茬原垄卡种4种栽培模式,同时以三垄栽培为对照在八五三农场进行了不同栽培模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宽窄密(4行)产量和效益最好,是白浆土农田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4.
对10个不同耐涝性大豆品种采用双层套盆法进行淹水胁迫处理7 d,对比不同品种的死苗率差异,研究了淹水胁迫对大豆不定根数、根瘤数及叶部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耐涝的品种相比,耐涝品种死亡率低、不定根数量多,通气组织发达,根瘤数多,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及脯氨酸含量较低,且各指标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增密条件下减量施氮和接种根瘤菌对红小豆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于 2015~ 2018年在黑龙江省和平牧场开展玉米 -红小豆轮作长期定位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 M1(21万株·hm -2)、M2(28万株·hm-2)2种种植密度,F1(当地常规模式:基肥一次性施用 N 40 kg·hm -2,不接种根瘤菌)、F2(基肥施 N 10 kg·hm-2+初花期施 N 10 kg·hm -2+不接种根瘤菌)和F3(基肥施 N 10 kg·hm -2+初花期施 N 10 kg·hm -2+根瘤菌拌种)3种种植方式,比较了 2018年减量施氮下通过根瘤菌拌种对增密条件下红小豆氮素吸收、氮素转运和产量的差异及相互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密度条件下,与 F1处理相比,F3处理鼓粒满期营养器官氮素含量增加幅度 4.44%~ 11.2%(P<0.05),鼓粒满期和收获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增加幅度为 5.61%~ 9.28%(P<0.05)鼓粒期 -鼓粒满期和鼓粒满期 -收获期阶段氮素积累量增加幅度 4.31%~ 24.5%(P<0.05),转运贡献率降低,7.00%~11.1%(P<0.05),同化贡献率增加幅度 12.5%~17.1%(P<0.05),产量增加幅度 2.89%~4.60%。相同种植模式下,密度从 21万株·hm -2增加到 28万株·hm -2时,花荚期后氮素积累量、氮素同化贡献率、鼓粒期 -鼓粒满期氮素阶段积累量和产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综上,种植密度为 21万株·hm -2条件下减 1/2氮 +根瘤菌拌种处理(F3)产量最高。研究结果为本地区轮作条件下红小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又称蛙眼病、褐斑病或斑点病,该病首先在日本发现,此后相继在美国、英国、前苏联、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委内瑞拉、危地马拉等国发生。到目前为止,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通过小区对比试验,进行了3种不同大垄栽培方式,即高垄平台栽培、宽窄密栽培、宽窄密塔式栽培与三垄栽培(对照)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垄平台和宽窄密栽培与三垄对照相比,显著和极显著提高了R5期大豆群体地上部干重以及叶面积指数;延后了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增长的高峰期;高垄平台与宽窄密栽培模式提高了土壤0~20cm土层的最高与最低含水量,对土壤水分具有较强的调整能力,与对照相比均显著提高了大豆产量。不同栽培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重与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宽窄密塔式栽培提高了R5期的光截获量,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对大豆植株性状、抗病性及产量和效益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小区试验方法,设置常规施肥和不同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研究大豆干物质、根瘤、抗病性及其产量变化。【结果】与常规施肥相比,不同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提高了苗期和盛花期大豆的地上部干物质、根干重和根瘤数,干物质提高幅度为5.31%~12.86%,根干重提高幅度为10.35%~20.24%,根瘤数提高幅度为12.34%~37.50%,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显著降低了苗期根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提高大豆的株高、株荚数、株粒数及提高百粒重,提高大豆产量,2019~2020年产量提高幅度分别为7.25%~8.67%和6.50%~8.82%,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与对照相比,不同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均提高了大豆的产值和效益值,效益值最高增加1 066.16元/hm2。【结论】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能够促进大豆植株生长,降低病害,提高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