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65篇
农学   46篇
基础科学   25篇
  74篇
综合类   303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144篇
园艺   79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试验分析体质量(190.34±2.13)g的红鳍东方鲀白介素基因IL-1b、IL-8和IL-10的序列特征,检测其在红鳍东方鲀脑、鳃、心脏、肌肉、肝脏和脾脏中的表达,以及每尾红鳍东方鲀注射密度1×10^7 cfu/mL的哈维氏弧菌菌液0.1 mL后0、12、24、48 h在肝脏和脾脏中的表达。试验结果表明,IL-1b、IL-8和IL-10基因的序列全长分别为771、822 bp和844 bp。3个基因在健康成鱼脑、鳃、心脏、肌肉、肝脏、脾脏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脏和脾脏表达显著(P<0.05)。感染哈维氏弧菌后12 h,IL-1b基因在肝脏中显著上调,12 h和48 h在脾脏中显著升高(P<0.05)。感染哈维氏弧菌后12 h和24 h IL-8基因在肝脏和脾脏中均显著上调(P<0.05);而感染后24 h和48 h IL-10基因在肝脏中显著升高,在脾脏中12 h和48 h显著升高(P<0.05)。笔者首次探讨红鳍东方鲀IL-1b、IL-8和IL-10基因的序列特性及表达特征,为研究3个基因的原核表达提供了试验信息,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重组蛋白活性及其在红鳍东方鲀健康养殖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碳氮含量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宁夏扬黄灌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适宜施氮量,在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设4种纯氮施用水平[0 kg/hm~2(N0)、150 kg/hm~2(N1)、300 kg/hm~2(N2)、450 kg/hm~2(N3)],以秸秆还田不施氮肥(N0)为对照,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不同纯氮水平对土壤有机碳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酶活性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有利于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提高,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碳氮比降低,其中以N2和N3处理对提高耕层有机碳氮含量效果最佳。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N2处理对微生物量碳含量、N3处理微生物量氮含量的提高作用最为显著。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氧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以N2和N3处理的改善效果较优。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玉米前期生长影响不显著,而N2处理对中后期玉米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两年玉米籽粒产量以N2处理增产效果最佳,平均较N0处理提高22.0%。通过两年研究结果表明,在宁夏扬黄灌区实施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措施可增加土壤有机碳氮含量,调节土壤碳氮比,促进玉米的生长,进而提高玉米产量,以秸秆还田配施纯氮300 kg/hm2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群体也实现着自己的产业变革。有别于男耕女织的养殖业迅猛发展,蚕桑养殖便是其中之一。蚕桑养殖在我国市场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占据了农业推广的重要版图。虽然蚕桑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发展迅猛,但仍有一些推广中实际问题需要解决。蚕桑养殖是一个需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再由团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的养殖活动。虽然我国蚕桑养殖方面有着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多重问题导致推广人员的技能不是非常全面,这  相似文献   
4.
典型畜禽粪便配伍食用菌菌渣堆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3种典型畜禽粪便工厂化高温好氧堆肥过程中物理化学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典型禽畜粪便和食用菌菌渣废弃物有机肥料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别以新鲜牛粪、猪粪和鸡粪配以2倍质量(DW)的食用菌菌渣进行堆肥试验,研究堆肥过程中温度、pH值、铵态氮、硝态氮和发芽指数等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牛粪、鸡粪和猪粪处理在55℃以上的持续时间均超过15天,堆体温度均超过70℃。堆肥结束时,猪粪、鸡粪、牛粪处理的pH值分别为pH 7.59、7.81、7.48,符合腐熟堆肥pH 5.5~8.5的一般标准,种子发芽指数(GI)均大于80%,总养分(N+P_2O_5+K_2O)分别为4.31%、5.01%、4.57%,只有鸡粪处理满足有机肥养分标准(NY 525—2012)。堆肥过程中各处理铵态氮含量逐渐下降,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加,至堆肥结束时牛粪、鸡粪和猪粪处理铵态氮的减少量分别为45.6%、29.2%、33.9%,而相应地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到2.59、2.57、2.15 g/kg。本研究结果可为适度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进行堆肥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畜牧业生产需要,经过试验总结出饲用大麦复种燕麦种植技术规程的适用范围、品种选择、产量指标、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技术要求,明确了该技术规程的具体措施与技术指标,旨在提供饲用大麦复种燕麦在饲草生产种植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方面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乡村污水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乡村污水处理工程运行维护责任的承担与完善直接影响C市乡村污水治理的水平和效果。为此,必须在弄清C市乡村污水处理工程运行维护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明确运行维护单位的责任及义务,分析其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饲料中镉的含量,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干灰化后添加10mL 6mol/L盐酸溶液消解,矿物质原料、预混合饲料直接添加10mL 6mol/L盐酸溶液消解,结果表明饲料样品用盐酸溶液消解结果稳定.回收率在97%~102%之间,且RSD≤5%.  相似文献   
8.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及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覆盖方式对西北旱作区农田土壤水热和马铃薯生长的影响。【方法】2015—2016年连续2年设置沟垄地膜全覆盖(DD)、沟垄地膜半覆盖(DB)和沟垄二元覆盖(DJ)3种覆盖方式大田试验,以平作不覆盖为对照(CK),研究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水温变异特征及对马铃薯生长及块茎形成的影响。【结果】覆盖处理全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高于CK,DJ处理在播后70—90 d土壤保水效果最佳。覆盖能降低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以DJ处理的土壤水分垂直稳定性最强。与CK相比,DD处理在播后30—50 d的0—15 cm土层土壤增温效果显著,而DJ处理在全生育期0—25 cm土层土壤温度表现“降温和增温双重效应”。各覆盖处理能降低0—25 cm土层土壤温度变异系数,以DJ处理最小,其土壤温度垂直稳定性最强。覆盖能提高马铃薯出苗率和影响出苗天数,其中DD处理平均出苗天数较CK提前4.5 d,而DJ处理推迟3.5 d。马铃薯生育期生物量累积动态变化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以DJ处理生物量理论值和生长速率最大,快速生长持续期最长。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除马铃薯生物量、单株薯数及亩株数等因素外,土壤水分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高于土壤温度,是限制马铃薯高产的重要因子。【结论】沟垄二元覆盖(DJ)能改善土壤水温状况,维持相对稳定的土壤水热环境,利于马铃薯生长和块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传统龙眼人工杂交存在效率低下、坐果率较低等问题。为了提高杂交效率,作者研发了一套改良型的人工杂交新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在龙眼母本植株的花穗定型后将要开花前,采用多效唑处理母本植株,大量减少雄花数量,促使单一花穗的雌花集中开放;采摘雄花盛开的父本花穗枝条,对着母本花穗轻轻摇动,使花粉飘散,完成人工杂交授粉,然后去除剩余的花蕾,套袋即可。与传统杂交方法相比,改良人工杂交新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将传统单个花穗完成授粉时间从4~6 d减少到2 d,同时达到提高坐果率的目的,在龙眼杂交育种上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麻城市水稻种植模式和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原来主要种植早、晚稻的种植模式向早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转变,新模式种植面积逐年扩大。"3414"肥效试验是建立土壤丰缺指标体系和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的有效研究方法,通过早中稻—再生稻上开展的"3414"肥效试验,并采用一元二次效应方程拟合,进行试验数据验证和矫正后得出:在麻城市潜在缺乏氮磷的潮沙田水稻土上种植早中稻—再生稻合理的施氮量为20.5~23.0kg/666.67m2、磷(P2O5)5.9~6.8 kg/666.67m2、钾(K2O)7.8~10.5 kg/666.67m2产量可达730~780 kg/666.67m2。本试验研究旨在摸清麻城早中稻—再生稻氮、磷、钾肥合理施用量,为建立麻城早中稻-再生稻施肥指标体系打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