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2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不同氮素利用效率型小麦品种(2个氮高效、2个氮低效和2个中间型)为材料,分别在灌溉及雨养条件下测定其花后旗叶氮素同化及转运相关酶等生理性状的动态变化,同时在开花期和成熟期测定氮素积累及转运相关性状。结果表明,氮高效型品种晋麦54和晋麦66具有更高的植株氮素积累总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花后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转运效率和单株产量,以及更低的花前氮素转运量和花前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率。同时,氮高效型品种的各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4个品种,而中间型品种晋麦73和泰麦269又高于氮低效型品种晋麦61和泰农18。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参试小麦品种多数关键酶活性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花后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转运效率、花后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率和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花前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率和花前氮素转运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探究纳米碳在作物生产中的肥效效果,通过2013年和2014年田间试验系统研究不同尿素添加纳米碳对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尿素+控释尿素+纳米碳(CU+CRU+C)处理可显著增加大豆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该处理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均最高,提高大豆苗期相对生长速率。试验结果还表明,2013年和2014年普通尿素+控释尿素+纳米碳处理的大豆产量比普通尿素(CU)处理分别增加24.5%和16.7%。在黑土生态条件下,不同尿素添加纳米碳后可增加大豆干物质积累量,提高苗期相对生长速率,使大豆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纳米碳增效肥在玉米生产中的肥效效果,以玉米‘九单48’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添加纳米碳增效剂对玉米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纳米碳对玉米生育前期影响显著,出苗后41天相同供氮水平下添加纳米碳与不添加纳米碳处理干物质差异显著,N190+C较N190显著提高42.4%,N150+C较N150显著提高39.5%。到玉米生育后期对玉米产量影响不显著,相同供氮水平下添加纳米碳的处理的玉米产量与不添加纳米碳处理差异不显著。同一供氮水平下添加纳米碳处理的肥料利用率和氮素吸收效率比不添加纳米碳的处理高,N150+C、N190和N190+C处理氮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N150+C处理与N190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中N150+C处理在节肥增产方面效果显著。本试验添加纳米碳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因此,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化肥并添加适宜浓度的纳米碳有助于节约成本,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澜沧县的古茶园资源和拉祜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从澜沧县的基本情况出发,找到了澜沧县内部优势和劣势,所处外部环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番茄品种粉冠1 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组氨酸浓度和施用方式对番茄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和体内微量元素浓度 的影响。结果表明:浸种过程中加入0.3 mmol·L-1 的组氨酸或催芽阶段加入0.2 mmol·L-1 的组氨酸能够明显促进番茄种子萌 发;水培试验中根施0.1~0.2 mmol·L-1 组氨酸能够明显增加番茄的株高、根长、根部和地上部干质量;喷施0.1 mmol·L-1 组 氨酸使番茄根部和地上部铁、锌浓度分别显著提高了42.84%、150.52% 和28.50%、37.20%。实际生产中可根据需求选择适 当组氨酸施用浓度及方式,从而达到提质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谷物含水率振动法测量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振动式谷物水分的测量方法。在特制的实验装置上进行了大豆的振动特性与其含水率的相关性试验,并得出了大豆的含水率与振动频率有着显著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在日光温室中以水肥一体化方式供应生菜水肥,探讨不同生长期生菜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规律。结果表明,生菜定植后10天干物质积累量和养分吸收量较少,之后迅速增加,定植后30天养分吸收量达到最大值,占整个生长期的40%~55%;至收获期虽然吸收量增加,但吸收速率显著下降,干物质积累量为1 769.2 kg/hm2。整个生长期氮、磷、钾吸收量分别为83.9、32.1、85.1 kg/hm2,吸收比例为2.6∶1∶2.7;钙、镁吸收量为37.5、5.2 kg/hm2,吸收比例为7.2∶1,铁、锰、铜、锌吸收量为1 818.6、152.5、28.9、150.4 g/hm2,吸收比例为63.0∶5.3∶1∶5.2。综上可知,生菜应在定植后的前20天适量增加施肥量,定植后的前30天氮、磷、钾肥用量应为钾肥>氮肥>磷肥;随着生菜生长期推进,加大钙、镁肥的施用比例;铁、锰、铜、锌肥应该随生长期推进,施用比例先低再高,且应偏重施用铁肥。  相似文献   
8.
棚室茄子栽培易出现连作障碍,致使土传病害严重,产量下降。试验选取芥菜、油菜两种十字花科作物与茄子轮作,旨在探讨轮作模式对棚室茄子栽培连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影响。通过Mi Seq测序分析表明,茄子/油菜轮作处理土壤细菌丰度、茄子/芥菜轮作处理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连作处理。聚类分析表明,茄子/油菜轮作和茄子/芥菜轮作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茄子连作和农药熏蒸处理不同,两个轮作处理土壤中Flavobacteria等细菌为优势种,可改善根区土壤生态条件,促进作物生长。真菌多样性分析表明,两个轮作处理土壤中真菌多样性和丰度显著降低,Chaetomium等腐生真菌数量增多,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连作土壤质量,研究可为缓解棚室茄子连作障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去遮荫后东北红豆杉幼苗和幼树叶片光合与荧光特性,揭示人工培养东北红豆杉幼苗在强光下发生光抑制的原因,为东北红豆杉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长在遮荫条件下的东北红豆杉幼苗和幼树为试验材料(遮荫后光强为自然光强的40%),去除遮荫使幼苗和幼树暴露在自然强光条件下28天后,测定幼苗和幼树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去遮荫后幼苗和幼树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幼树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幼苗叶片,而幼树Chl/Cars低于幼苗叶片。幼苗叶片最大光合速率仅为幼树叶片的70%,幼苗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但表观量子效率(AQY)较高。幼苗叶片处于自然光照条件,叶片的羧化效率(CE)、CO2和光强均饱和下的最大光合速率(Amax)和Ru BP再生速率相对较低。强光诱导下,幼树叶片光合速率在25 min左右达到最大值,而幼苗叶片则需要为50 min,幼苗暗反应启动较慢。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表明,在强光条件下,幼树叶片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非光化学猝灭(NPQ)在较短时间内即可达到最大值,而幼苗叶片则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荧光对不同光强相应曲线表明,幼苗叶片的ΦPSⅡ随光强增加而迅速降低,而幼树叶片则下降较慢。幼树叶片的NPQ随着光强增加而增加,而幼苗叶片的NPQ则在相对较低光强水平就达到最大值,幼苗叶片热耗散能力较低。【结论】幼苗叶片较低的光合速率产生相对较多的过剩能量,同时其叶片在高光强下的热耗散能力较低,这是幼苗与幼树相比不适应自然强光和产生光抑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根系分泌物抑制连作障碍线虫病的根际调控机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物长期连作极易出现连作障碍 (再生病害),本文围绕因传统耕作模式和种植习惯而诱发的新疆棉花、黑龙江大豆、河南花生、山东设施蔬菜、两广香蕉等连作障碍问题,对全国连作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全国连作现象普遍。按照耕地面积将连作障碍划分为五个等级,其中华北三省和东北的黑龙江省连作障碍等级最高,且各省连作现象均以大田经济作物为主。以香蕉、大豆 (大田经济作物)、黄瓜 (设施园艺作物) 和三七 (中草药) 为代表,比对最低产量和正常产量在连作年份的变化,表明连作障碍发生规律成抛物线式,防控连作障碍需找到问题关键时期。单一根系分泌物介导的微生物多样性降低、病原菌富集,植物寄生线虫危害和土壤弱化是导致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其中线虫对植物的侵染危害作为土传病害是防治连作障碍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在设施蔬菜上。线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识别、寻找和侵染寄主的生物学功能,而不同植物根系分泌物对线虫发育和对宿主的识别侵染能力有不同的调控作用。针对根系分泌物–线虫互作为诱因的线虫病害,深入探讨易感作物和抗性/非寄主植物根系分泌物对线虫发育和对植物侵染的生物学机制,提出根际调控措施。在J2时期利用抗性/非寄主植物根系分泌物,调控根结线虫Mi-16D10、Mi-flp-18等基因和孢囊线虫的Hg-rbp-2等基因的表达控制线虫的发育、侵染和迁移,通过生物源功能物质定向防控线虫侵染作物。这些结果加深了我们对生物活性物质调控植物寄生线虫机制的认识。未来,以筛选和鉴定抗性或非寄主作物特异根系分泌物对线虫侵染的调控为依据,配置生物功能型肥料,利用植物源活性物质替代传统农药控制线虫病害的根际调控措施,定向调控植物根际生物学过程将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此文将为未来深入系统地研究根系分泌物–线虫的相互作用及克服连作障碍提供理论基础,进而促进土壤健康和作物优质高产高效,对实现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