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细菌耐药机制及耐药性控制对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细菌耐药机制非常复杂,而且一种耐药菌株同时可具有多种耐药机制。本文对细菌耐药机制及耐药性控制对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从产生细菌耐药性的根本原因出发、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相关医疗知识才是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3.
4.
耐氟喹诺酮类药物大肠杆菌基因突变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取临床分离的 4株耐药菌、实验室诱导培养获得的 3株耐药菌和 1株敏感菌 ,提取其染色体 DNA,PCR扩增 gy-r A和 par C基因片段 ,并将其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 ,无论是临床分离的还是实验室诱导的耐药菌 ,gyr A基因在其编码第 83位或第 87位氨基酸处均发生突变 ,par C基因在其编码第 80位或第 84位氨基酸处发生突变 ,而敏感菌 ES在2个基因位点上均未发生突变。其中 2株低度耐药菌株的 gyr A基因出现单一突变 ,使其编码的氨基酸发生改变 ,分别为 Ser83→ L eu或 Asp87→ Asn,但在 par C基因上却未发生突变 ;其余 5株高度耐药菌 gyr A基因突变导致氨基酸发生改变 :Ser83→ L eu(n=5 ) ,Asp87→ Asn(n=4 )和 Tyr(n=1) ,par C基因突变导致氨基酸改变 :Ser80→ Ile(n=4 )和Glu84→ L ys(n=1)。这 2个基因的突变均与文献报道的突变相同 ,表明 gyr A基因 Ser83和 Asp87突变以及 par C基因 Ser80和 Glu84突变可能与大肠杆菌的喹诺酮类药耐药机制有关 ,且低度耐药只在 gyr A基因上出现单一位点突变 ,当高度耐药时 ,才同时在 par C基因上出现突变 相似文献
5.
6.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化学结构和抗菌作用相近的药物。因其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疗效显著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表明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与细菌核糖体 50 s亚单位的 L 2 7及 L 2 2蛋白质结合 ,抑制细菌的蛋白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近年来 ,其家族新成员不断涌现 ,种类逐渐增多 ,并且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对酸稳定性好、半衰期长、组织药物浓度高等特点 ,不仅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非感染性疾病发挥着独特的疗效。目前 ,其作用机制、构效关系、动力学特征和耐药机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使这类药物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然而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一定的毒性 ,尤其是静脉注射时会产生肾毒性、低血钾症和血栓性静脉炎等副作用 ,因此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克服 相似文献
7.
豌豆蚜刺吸胁迫对不同苜蓿品种体内单宁含量及生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甘农5号(G5)、甘农3号(G3)、金皇后(JH)和猎人河(Hu)4种不同抗蚜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受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胁迫后其叶片内丙二醛(MDA)和单宁含量及防御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动态变化研究,以期明确各项生理指标与抗虫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蚜虫刺吸诱导过程中,抗虫品种(G5)的MDA含量低于低抗品种(G3)和感虫品种(JH),抗虫品种和感虫品种的单宁含量高于低抗品种,感虫品种的SOD和POD活性低于抗虫品种和低抗品种,且所有品种的SOD和POD活性均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MDA和单宁含量变化无规律。因此,MDA,SOD和POD活性的变化与苜蓿的抗蚜性密切相关,可作为苜蓿抗蚜性生理指标,而单宁与苜蓿抗蚜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不同苜蓿品种对豌豆蚜的生化抗性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锰酸钾法测定了不同抗蚜性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受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为害胁迫后叶片内叶绿素(Chl)、可溶性蛋白、总酚含量及防御性酶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动态变化,以期明确各项生理指标与抗虫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蚜虫刺吸诱导过程中,4个品种的PPO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接蚜前抗虫品种甘农5号(G5)PPO活性高于感虫品种猎人河(Hu)和低抗品种甘农3号(G3)、金皇后(JH),接蚜后迅速下降,其活性低于感虫品种;抗虫品种甘农5号CAT活性和总酚含量始终高于低抗品种和感虫品种;感虫品种(Hu)Chl含量高于低抗品种(G3,JH),但低于抗虫品种(G5);感虫品种和抗虫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低抗品种(除第3 d高于G3);4个品种的CAT活性、Chl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因此,苜蓿品种的Chl、可溶性蛋白、PPO与其对豌豆蚜抗性的相关性不明确,而总酚、CAT与抗蚜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副猪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与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副猪嗜血杆菌(HPS)的耐药性和耐药机制,本研究从临床疑似患多发浆膜炎和关节炎猪的病料样品中分离到30株致病菌,对其采用16S rRNA菌株鉴定方法和KRG琼脂扩散血清分型方法进行鉴定,并利用琼脂稀释法和PCR方法对分离株进行1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和相应耐药基因或突变位点的检测.鉴定结果显示,30株分离株均为HPS,其血清型主要为5型(26.7%)、13型(26.7%)和不可分型(26.7%).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30株HPS对氨苄西林、泰妙菌素、恩诺沙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0%、50%、46.7%和100%.利用PCR重点检测了介导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基因和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显示qnrA的检出率高达98.7%.根据MIC试验结果从中选出14株耐药性比较强的菌株,检测其gyrA/gyrB/parC/parE4种基因的突变位点,结果显示gyrA基因突变位点主要为S83F和D87N,gyrB的突变位点均为P472G,parC的突变位点主要为L73S和A77E,parE基因的突变位点主要为R254和A227T.本研究结果为临床选用合理抗菌药物防治HPS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