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5羧基端抗原表位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鉴定和分析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GP5羧基端的抗原表位,采用Goldkey软件分析PRRSV GP5羧基端抗原表位,经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编码GP5的部分基因,Eag Ⅰ酶切后插入经Eag Ⅰ线性化处理的噬菌体M13KE gⅢ克隆载体,转化至ER2738细胞,得到多株重组噬菌体,提取噬菌体的ssDNA进行PCR及序列鉴定,获得了展示GP5羧基端11个氨基酸的重组噬菌体,用PRRS阳性血清检测重组噬菌体,结果显示噬菌体展示的表位可被PRRSV感染血清所识别,从而证明GP5羧基末端的11个氨基酸是PRRSV的一个抗原表位。 相似文献
2.
猪瘟病毒E2蛋白抗原多肽与T4噬菌体SOC蛋白的融合表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猪瘟病毒(cla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E2蛋白主要抗原编码区基因(mE2)与T4噬菌体SOC基因融合,插入T4噬菌体表达质粒,构建成T4噬菌体SOC位点表达mE2的表达载体plSmE2。将其转化至BL21(DE3)菌,取经IPTG诱导后表达的目的蛋白SDC-mE2进行SOS-PAGE,薄层凝胶扫描分析、Western blot及ELISA等方法检测。结果表明,表达的SOC-nE2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25700,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量的36.7%,并具有与CSFV特异性抗体反应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猪瘟病毒E2蛋白重组T4噬菌体的构建及免疫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重组 PCR技术将猪瘟病毒 (CSFV) E2基因与 T4噬菌体 SOC基因 C端融合 ,构建了大小为 12 33bp的SOC/ E2融合基因 ,将其插入携带 T4溶菌酶基因 (e)和 denv基因的 T4重组载体 (p RH) ,构建了重组载体 p RSE2 ,通过重组载体与缺失突变型 T4噬菌体基因发生同源重组 ,将 SOC/ E2融合基因整合入 T4噬菌体的基因组中。经EL ISA、Western blot等免疫学检测证实 ,T4噬菌体表达的 E2融合蛋白具有 CSFV免疫学活性 ,动物试验证实 T4 .SOC.E2重组噬菌体免疫鼠后能诱导产生特异性的猪瘟抗体 相似文献
4.
噬菌体展示三肽囊素模拟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分离纯化抗Bursin单克隆抗体(2F9-4/HU2),利用噬菌体环7肽库筛选抗Bursin单克隆抗体(2F9-4/HU2)结合肽,测定阳性克隆ssDNA序列,并与Bursin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通过ELISA法检测其结合活性和竞争ELISA法检测其抗原性,以Busin为对照,验证阳性克隆(№4)在鸡体内的生物学效应.序列分析表明,"LNXT"短肽序列可能为结合抗Bursin单克隆抗体(2F9-4/HU2)的保守序列,但与Bursin无同源性;噬菌体(№1)在序列中含有K、H、G.ELISA和竞争ELISA检测,表明Bursin对阳性克隆1、4、5、6号和抗Bursin单克隆抗体(2F9-4/HU2)的结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生物学活性初步验证表明,阳性克隆(№4)与Bursin具有类似作用,能促进抗体产生,有望成为一种模拟Bursin新型的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5.
6.
7.
8.
猪O型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3ABC抗原模拟表位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蹄疫病毒(FMDV)非结构蛋白(NSP)3ABC与FMDV复制有关,感染FMDV的动物产生的NSP 3ABC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是鉴别诊断动物接种疫苗与自然感染口蹄疫的可靠指标。本文从猪FMDV—NSP 3ABC阳性抗血清中分离和纯化IgG,以此为固相筛选分子,对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进行4轮吸附-洗脱-扩增的富集筛选后,随机挑取20个噬菌斑进行扩增,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扩增后的噬菌体抗原性,其中有8个噬菌体克隆与纯化的IgG有较强的特异性结合能力;对得到的阳性克隆提取ssDNA进行测序,分析所递呈的氨基酸序列,其中的7个噬菌体展示肽的氨基酸片段具有较高的保守性;进一步分别以8个阳性噬菌体克隆为固相捕获分子,对22份疑似FMD病猪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有5个噬菌体克隆检测结果与试剂盒检测有较高的符合率。本研究为FMDV—NSP 3ABC抗原表位结构进一步研究和建立猪自然感染FMDV快速鉴别诊断新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噬菌体展示技术自身建库、筛选方法等方面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特别是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在蛋白质相互作用方面的成功应用,为筛选新的结合蛋白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还为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该技术还在药物研制和疾病机理方面显示出很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已成为筛选对人类疾病有诊断和治疗价值的生物活性分子的重要手段,并已广泛用于癌症、艾滋病、心血管病、组织器官移植、神经性疾病等领域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