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1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林业   22篇
农学   102篇
基础科学   136篇
  92篇
综合类   521篇
农作物   105篇
水产渔业   102篇
畜牧兽医   133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6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简要阐述了循证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探讨了电子时代循证医学对于医学图书馆员的要

求,同时提出了电子时代医学图书馆员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2.
This study tested different tags for each size of farm-reared gilthead sea bream, Sparus aurata L. juveniles, used in enhancement programmes. The following tags were tested: dye mark, fingerling tag, opercular tag, anchor tag A (filament diameter of 1.20 mm) and anchor tag B (0.85 mm). Tag/mark retention, wounds produced by the tag, ease of application, ease of detection and cost were examined. Epidermal dye marks had poor retention and detection rates. Of the tags tested, retention was greater for the anchor tag A (80–100%) after 7 months; anchor tag B showed a retention rate of only 20% after 3 months. The fingerling tag had a retention rate of 27.5% after 12 months. The opercular tag had a retention rate of 44% after 20 days but fractured the opercular bone in many cases. Tag incisions and wounds persisted in some fish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3.
4.
银松素类衍生物分子的几何结构和光谱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方法研究了7个银松素衍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光谱性质。在B3LYP/6-311G**理论级别上优化了它们的几何结构,通过频率计算拟合了分子的红外振动光谱:具有共轭芳烃特征的银松素衍生物体系在1650~1450cm-1具有高红外活性的苯环伸缩振动峰,而双键在1690cm-1附近的特征伸缩振动是偶级对称振动,不产生高强度红外光谱吸收峰;在高频区(3830cm-1)观察到羟基的O-H键伸缩振动谱带。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D-DFT)方法和极化连续介质模型(Polarized Continuum Model,PCM)计算了上述分子在CHCl3溶液中的电子吸收光谱,计算揭示吸收谱带以π→π*跃迁为主,羟基和甲氧基的引入仅起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接种方法和接种时期对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ear rot,FER)抗性鉴定的影响,选取高抗×高抗、高抗×高感、高感×高感组合各3份,2022年在北京顺义和河南新乡分别用针刺果穗注射法与双牙签法在玉米吐丝后5、10、15 d进行接种。结果表明,吐丝后5、10和15 d接种,针刺果穗注射法分别比双牙签法的平均病情严重度高6.3%、3.9%和1.8%;吐丝后5 d接种,不同组合采用针刺果穗注射法接种未达到显著差异,采用双牙签法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吐丝后10 d和15 d接种,不同组合使用针刺果穗注射法均达到极显著(P<0.01)差异,牙签法均未达到显著差异。采用双牙签法接种时,建议吐丝后5 d接种;采用针刺果穗注射法接种时,建议吐丝后10~15 d接种。  相似文献   
6.
基于Infineorl SAK C164CI单片机,采用模块化方法,设计开发了CVT电控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中断控制的转速采集模块、10位精度A/D转换模块和串口通信模块,并对系统进行了台架和实车试验。试验结果证明,系统采集精度高、速度快、可靠性好、调整方便。  相似文献   
7.
玉米穗粒腐病接种技术及品种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玉米穗粒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为接种菌源,采用4种接种方法进行比较,以针刺果穗较深处(籽粒与穗轴间)发病最重,花丝喷雾法发病最轻;接种时期以玉米乳熟期接种为好;接种浓度10×40倍下每视野60个分生孢子;接种量以每果穗接种2.5ml孢子悬浮液发病最重。同时规范了病情分级标准及品种抗、感程度划分标准。采用规范程序,对63份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进行了抗病性鉴定。  相似文献   
8.
串珠镰刀菌引起玉米穗粒腐病防御酶变化及其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侵染引起玉米穗粒腐病的防御酶活性变化和病原菌侵染过程进行研究。采用人工接菌的方法,分别对抗(Bt鄄1)、感(掖478)玉米材料进行接种,取抗、感材料间隔24 h 的6 个时间段接菌部位的苞叶组织,分析玉米植株感病后部分防御酶、同工酶谱的动态变化,并用扫描电镜对病原菌入侵植株过程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菌丝首先要经过1 ~ 3 d 生长后,大约在72 h 左右开始侵入气孔,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侵入气孔的菌丝量逐渐增多。这说明病原菌是直接通过气孔侵入寄主苞叶组织。同时,玉米受串珠镰刀菌侵染后,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都是先上升后下降,在感病材料Ye478 中PAL 的活性要比抗病材料Bt鄄1 中增加的更快、更高;同样对于POD 来说,在感病材料Ye478 中的活性要比抗病材料Bt鄄1 中的高,但变化趋势在2 个材料中相似;而丙二醛(MDA)的含量则相反,在感病材料Ye478 中的活性要比抗病材料Bt鄄1 中的低;对POD 同工酶酶谱分析,2 个材料都增加了3 ~ 4 个条带,没有明显的区别,这说明玉米感病后会通过增加POD 的活性来抵御外源病菌的侵入。总体而言PAL和POD 活性水平与材料抗性呈负相关;MDA 与材料抗性呈正相关关系。对玉米植株感病后防御酶活性变化的分析和病原菌入侵寄主的电镜观察结果,可为深入研究玉米穗粒腐病抗病机制和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5龄幼虫的精巢和卵巢构建了2个家蚕cDNA文库.利用表达序列标签方法分析参与家蚕性腺发育的基因,通过测序获得 16 737条ESTs(精巢 8 407条,卵巢 8 330条),拼接这些ESTs共得到 2 107个重叠群(contig)和 3 532个单拷贝(singlet).将这些转录物与GenBank非冗余蛋白质库比较,结果显示约34.3%的基因与数据库中蛋白质具有相似性.功能注释表明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精巢特异基因等在文库中大量存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功能分类显示精巢与卵巢基因表达谱差异较大.研究结果为理解家蚕性腺发育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我国许多传统企业和新兴电子商务企业积极从事电子商务活动,使我国电子商务迅速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