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91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1012篇
林业   151篇
农学   297篇
基础科学   126篇
  223篇
综合类   8667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925篇
畜牧兽医   33567篇
园艺   139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2篇
  2022年   254篇
  2021年   337篇
  2020年   454篇
  2019年   351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396篇
  2016年   493篇
  2015年   585篇
  2014年   1515篇
  2013年   1342篇
  2012年   2141篇
  2011年   2150篇
  2010年   2150篇
  2009年   2259篇
  2008年   2272篇
  2007年   1859篇
  2006年   1660篇
  2005年   1866篇
  2004年   1830篇
  2003年   1812篇
  2002年   1583篇
  2001年   1452篇
  2000年   1197篇
  1999年   1208篇
  1998年   1398篇
  1997年   1793篇
  1996年   1446篇
  1995年   1219篇
  1994年   1321篇
  1993年   1320篇
  1992年   1314篇
  1991年   1090篇
  1990年   832篇
  1989年   807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适宜的精液稀释液配方以及稀释液最佳保存时间,本实验采集50只海扬黄精液,测定比较3种不同的精液稀释液(基础稀释液、BPSE稀释液、自配稀释液)稀释后体外不同存放时间(0.5、1.5 h)以及对自配稀释液在100℃灭菌和加双抗条件下不同存放天数(3、6 d)稀释后的精液品质。结果表明:存放0.5 h后,自配稀释液稀释后的精子活力较BPSE稀释液提高了2.29%(P<0.05),自配稀释液稀释后的精子活率较基础稀释液、BPSE稀释液分别提高0.65%(P<0.05)、0.66%(P<0.05);存放1.5 h后自配稀释液稀释精子活力较基础稀释液提高了4.61%(P<0.05),精子活率较基础稀释液和BPSE稀释液分别提高0.98%(P<0.05)、1.12%(P<0.05);BPSE稀释液稀释后的精子畸形率在存放0.5 h和1.5 h后均为最高;3种稀释液稀释后的精液在体外存放0.5和1.5 h之后,精液死精率均无显著差异,但在1.5 h时自配稀释液死精率最低;100℃煮沸和加双抗的稀释液在4℃冰箱中存放3 d和6 d后稀释的各精液品质指标间均无显著差异。综合上述,自配稀释液稀释后精液品质优于基础稀释液、BPSE稀释液,可作为海扬黄的精液稀释液;煮沸或加入双抗的自配稀释液保存6 d之内对所测精液品质指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背主动脉注射是生产转基因的经典方法,该方法不需换壳培养,但壳内注射技术难度大,并且无法实时观察后期胚胎发育情况。本实验对背主动脉注射法进行了改进,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壳外注射至150枚HH 14~16期(Hamburger-Hamilton Stage 14~16)胚背主动脉中,再进行换壳培养,继续孵化至出壳,观察和分析改良背主动脉注射法与传统背主动脉注射法和胚盘下腔注射法对发育8、14、18、21 d胚存活率、孵化率以及EGFP阳性检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背主动脉注射组胚存活率均高于传统背主动脉注射组与胚盘下腔注射组(P<0.05或P<0.01);改良背主动脉注射组的胚孵化率(37%)高于传统背主动脉注射组(16%)与胚盘下腔注射组(28%)(P<0.01);荧光蛋白手电筒检测显示,改良背主动脉注射组胚EGFP阳性率(17%)明显高于传统背主动脉注射组(13%)与胚盘下腔注射组(12%)(P<0.01)。综上,背主动脉壳外注射结合换壳培养提高了转基因胚胎孵化率和EGFP阳性检出率,对提高转基因效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链脂肪酸甘油酯已经成为抗生素替代物研究的新热点。文章旨在探究月桂酸、单辛酸甘油酯、单月桂酸甘油酯、辛葵酸甘油酯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沙门氏菌和白痢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月桂酸、单月桂酸甘油酯、单辛酸甘油酯对大肠埃希菌有显著(P<0.05)抑制作用;月桂酸、单月桂酸甘油酯、单辛酸甘油酯、辛葵酸甘油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P<0.05)抑制作用;月桂酸、单月桂酸甘油酯、单辛酸甘油酯、辛葵酸甘油酯对肠炎沙门氏菌有显著(P<0.05)抑制作用;月桂酸、单月桂酸甘油酯、单辛酸甘油酯对白痢沙门氏菌有显著(P<0.05)抑制作用。其中,月桂酸、单月桂酸甘油酯、单辛酸甘油酯对4种致病菌的作用效果随时间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独龙的基因功能和种质特性,试验采集3羽健康状况良好的独龙卵巢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与饲养条件基本相似并且同周龄的红原卵巢组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红原相比,独龙中差异表达基因共有7 404个。KEGG和GO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GTP酶激活剂活性、膜结构、泛素蛋白连接酶活性和ATP结合等过程,并参与Ras信号通路、硒化合物的代谢通路、SNARE因子在囊泡运输中的相互作用等通路。对显著性通路分析发现,独龙在蛋品质和免疫抗性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产蛋性能上与红原还存在一定差距。说明NCBP1、NCBP2、TXNRD1、PTEN、ENOX1基因主要富集在抗性、产蛋性能和蛋品质相关通路中,可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李汀  刘升  黄曦曦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5):132-133
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分为副伤寒、伤寒和白痢.通过分析沙门氏菌病的发病原因、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提出了优化养殖环境、强化疫苗免疫接种和检疫净化、保障优质苗、避免其他病原引入、药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基于A矩阵期望遗传关系最大化(maximizing the expected genetic relationship for matrix A,RELA)、基于A矩阵目标群体遗传方差最小化(minimized the target population genetic variance for matrix A,MCA)、平均亲缘关系最大化(the highest mean kinship coefficients,KIN)、随机选择(random selection,RAN)、共同祖先筛选(common ancestor,CA)等不同参考群筛选方法及参考群规模对基因型填充准确性的影响。本研究使用矮小型黄羽肉作为试验群体,采用600K SNP芯片(Affymetrix Axion HD genotyping array)进行基因分型,测定435羽子代公45、56、70、84、91日龄体重。利用Beagle软件将低密度SNP芯片填充为高密度SNP芯片数据,比较不同参考群筛选方法、参考群规模对基因型填充准确性的影响,以及填充芯片基因组预测准确性。结果表明,使用Beagle 4.0结合系谱信息进行填充效果最佳,其次为Beagle 4.0,而Beagle 5.1填充效果最差。使用MCA方法筛选参考群进行基因型填充准确性最高,使用RAN方法筛选参考群进行基因型填充准确性最低,MCA、RELA、CA 3种方法基因型填充准确性差别较小。相比其他方法,使用MCA方法筛选个体作为参考群将低密度SNP芯片填充至高密度SNP芯片进行基因组选择的预测准确性较高,与真实高密度SNP芯片的基因组预测准确性相差甚微。随着参考群规模增大,基因型填充准确性也随之增加,但增速逐渐下降,最后趋于平缓。综上所述,可以通过参考群筛选方法构建参考群以及控制参考群规模,以保证基因型填充和基因组预测准确性并节省成本,本研究为基因型填充在畜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生长速度品种(配套系)线粒体DNA D-loop区全序列遗传多样性和起源特性,为肉品种选育和溯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生长速度的8个黄羽肉配套系(中快速型5个、慢速型3个)、2个地方种(固始、藏)、2个引进种(隐性白羽、安卡)、1个白羽肉(罗斯308)、817杂交肉以及1个高产蛋配套系(大午褐壳蛋)共计15个种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液提取DNA后进行PCR扩增,对15个种共683个个体mtDNA D-loop区全序列进行测序,使用DnaSP 5.10软件分析各个种遗传多样性和单倍型特点,使用MEGA 4.0软件计算种间遗传距离,构建不同单倍型与红色原之间NJ系统发育树,分析起源和亲缘关系。【结果】15个种线粒体D-loop区全序列大小为1 231—1 232bp,序列长度为1 231 bp的个体在859 bp处存在C碱基缺失。683个个体共检测到45个变异位点,组合为53个单倍型,可以分为A、B、C和E共4个单倍型群,其中中快速型肉、817杂交肉以及高产蛋均是E单倍型为优势单倍型(≥48.89%);慢速型黄羽肉中鸿光黑优势单倍型为B单倍型,京海黄优势单倍型为A单倍型,雪山4种单倍型相对均衡,3个慢速型黄羽肉配套系E单倍型比例≤38.46%;地方种中固始的单倍型为A和C型,藏的单倍型为A和B型。15个种单倍型多样度(Hd)分布在0.496—0.853,核苷酸多样度(Pi)分布在0.00146—0.00673,遗传多样性相对丰富的品种(配套系)是新兴矮脚黄、雪山、京海黄和罗斯308;遗传多样性程度相对较低的品种(配套系)是藏、高产蛋、安卡、新兴麻4号和墟岗黄1号。15个种Kiumura双参数距离范围为0.0016—0.0113,其中罗斯308种内遗传距离最大,而817杂交肉和高产蛋的种内遗传距离最小;种间遗传距离最大为高产蛋与藏之间,最小为高产蛋与817杂交肉之间;中快速型黄羽肉配套系相互之间遗传距离相对较小,而与慢速型黄羽肉配套系以及地方种之间遗传距离相对较大;京海黄和鸿光黑均是与藏遗传距离最小。聚类分析显示,A、B单倍型群与红色原滇南亚种交叉聚为一枝;E单倍型与红色原印度亚种交叉聚为一枝;C单倍型群与红色原印度亚种、滇南亚种、指名亚种以及印尼亚种交叉聚为一枝。【结论】不同生长速度种之间线粒体D-loop区遗传多样性程度差异较大;E单倍型与肉生长速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中快速型群体均以E单倍型为优势单倍型,而慢速型群体E单倍型比例均低于40%;我国家群体具有多个红色原母系起源,显示其在中性选择下被驯化。研究结果为肉品种选育和溯源以及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鸡脂肪组织TCF21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与其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研究脂肪组织中TCF21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与其表达的关系。以东北农业大学高、低腹脂双向选择品系(简称高、低脂系)第24世代7周龄肉为试验材料,利用RT-qPCR检测高、低脂系肉腹部脂肪组织中TCF2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分析TCF21基因启动子的结构与功能;利用Sequenom MassARRAY飞行质谱检测高、低脂系肉腹部脂肪组织中TCF21基因启动子区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利用CpG甲基转移酶处理TCF21启动子报告基因质粒,分析DNA甲基化对TCF21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高脂系肉腹部脂肪组织中TCF2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低脂系(P<0.001);TCF21基因的启动子区存在40个CpG位点,且在启动子的近端和远端均有分布,但不存在CpG岛;将TCF21基因的启动子划分为5个功能区域,分别为R1区域(-2 000~-1 500 bp)、R2区域(-1 500~-1 000 bp)、R3区域(-1 000~-500 bp)、R4区域(-500~-200 bp)和Core区域(-200~-100 bp);高脂系R2、R3和R2+R3区域的DNA甲基化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低脂系(P<0.05或P<0.001);R2、R3、R2+R3区域的DNA甲基化水平与TCF21基因mRNA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2区域:r=0.438,P<0.05;R3区域:r=0.371,P<0.05;R2+R3区域:r=0.489,P<0.05);R2区域的DNA甲基化显著抑制其转录活性(P<0.05)。综上所述,TCF21基因在高、低脂系肉腹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主要与其启动子R2区域的DNA甲基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太平’‘海兰褐’及其杂交一代屠宰性能及肉品质差异.【方法】以36只55周龄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的3种的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结果】‘太平’的宰前活质量、屠体质量、半净膛质量、全净膛质量、腿肌质量、腹脂质量和肌胃质量均为最高;‘海兰褐’的肉色L~*和b~*最高,太海杂交的肉色a~*最高;太海杂交的腿肌剪切力以及胸肌和腿肌的pH均最低,但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最高;‘海兰褐’肌肉中SFA最高,太海杂交最低,太海杂交肌肉中UFA和MUFA均最高,‘太平’肌肉中PUFA和EFA含量均最高,‘海兰褐’最低;‘海兰褐’的肌纤维直径均最大,‘太平’的肌纤维密度最高.【结论】3种屠宰性能和肉品质存在一定差异,可以根据目标产品需求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为充分发挥固原品种的遗传潜力和杂种优势,推进地方品种的开发利用,本文总结了一些蛋和肉的选育方法,结合传统育种和基因组水平选育的技术方法,以及目前固原生产性能和种群开发利用现状,提出对固原选育提高和杂交改良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