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5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10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04篇
园艺   6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熊蜂Bombus terriestris抗冻蛋白基因(Antifreeze protein,BtAFP)的序列特征和表达规律,为该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对BtAFP序列进行分析,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熊蜂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以及不同低温胁迫下的mRNA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序列分析结果表明,BtAFP包含1 143bp的开放阅读框区域,编码380个氨基酸,理论蛋白分子量为38kDa。该蛋白包含信号肽结构但无跨膜结构域,其二级和三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与鱼type-I型AFPs的结构相似。BtAFP基因的5’UTR区域包含1个启动子序列和多个与环境变化相关的转录因子。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BtAFP与蜜蜂科昆虫抗冻蛋白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74%。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BtAFP表达量在熊蜂不同的发育阶段和组织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BtAFP mRNA在熊蜂褐眼蛹期的表达量最高,该基因在熊蜂工蜂成虫触角、翅膀和足中的表达量较高。BtAFP的表达受低温胁迫的诱导,其在-20℃和0℃低温下分别持续20min、16h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它时间点(P0.05)。[结论]BtAFP基因在熊蜂生长发育和抵御寒冷时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可作为熊蜂抗寒研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蜂业》2020,(2):61-66
熊蜂是重要的传粉昆虫,在促进农业生产及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等发面发挥着重要作用。Smr基因编码的蛋白为SMRTER(SMRT-related and ecdysone receptor interacting factor),是一个转录因子。在模式生物中发现,Smr基因参与调控包括器官发育、代谢及其他多个重要的生物学过程。本研究利用基因合成技术获得熊蜂Smr基因的编码序列,并把它克隆进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诱导表达,产生SMRTER重组蛋白。然后,利用纯化的SMRTER蛋白制备兔抗SMRTER多克隆抗体。进一步的检测发现,此多克隆抗体对SMRTER蛋白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该研究对于更好理解Smr基因在熊蜂中所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熊蜂 (Bombus spp.) 和蜜蜂 (Apis mellifera L.) 是自然界中的重要传粉昆虫,近年来因为农药的大规模不合理使用造成了世界多个地区熊蜂和蜜蜂种群的持续下降。为了更好地评估农药对熊蜂和蜜蜂的毒性,本研究收集了61个共有的农药蜂毒数据,采用12种分子指纹联合8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建立了农药对熊蜂和蜜蜂急性接触毒性LD50值的分类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农药对熊蜂和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分类模型预测准确率分别达86.7%和80.0%。随机森林 (Random Forest)、神经网络 (Neural Network) 和支持向量机 (SVM) 3种算法联合Fingerprinter、Klekota-Roth Count和Extend 3种分子指纹在本研究中的预测能力较好。此外,分别采用构建的熊蜂毒性预测模型和蜜蜂毒性预测模型开展交叉毒性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2.9%和66.7%,表明熊蜂毒性模型预测蜜蜂毒性的准确性高于蜜蜂毒性模型预测熊蜂毒性的准确性。本研究可为设计低蜂毒化合物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开展不同昆虫靶标的毒性交叉预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蜂业》2019,(2):67-69
虽然没有单一因素被证实与蜂群的大量损失有直接关系,但是新发及再发感染性病原对蜂群的下降起到了重要作用。蜜蜂丝状病毒(AmFV)首次于1978年鉴定感染于意大利蜜蜂,但是最近发现广泛存在于意大利蜜蜂及独居蜜蜂中,然而蜜蜂丝状病毒是否也存在于我国的中华蜜蜂及其他相关蜂种未见报道。为了深入理解AmFV的发生、流行及分布,本文检测了我国中华蜜蜂、熊蜂、黑小蜜蜂的样本,发现均不同程度感染了该病毒,其中黑小蜜蜂感染率最高,达80%,为深入开展病毒流行与传播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蜂业》2019,(6):68-70
滞育是绝大多数昆虫为了在不利于自身生存的极端自然环境中存活下来而进行的一种生理过程,是昆虫与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熊蜂滞育过程属于成虫生殖滞育,其滞育进程可能受保幼激素水平、热激蛋白表达以及物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但其具体的滞育调节机制尚未清楚。本文从昆虫滞育的相关假说、熊蜂滞育进程以及熊蜂滞育机制调控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后续熊蜂工厂化繁育中滞育技术的突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7.
《中国蜂业》2021,(3):46-47,62
熊蜂是一种广泛用于商业授粉的蜜蜂,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员,它们负责给植物传粉,特别是蜜蜂不喜欢采集的豆科和茄科以及一些深冠花科植物,诸如茄子、番茄、南瓜类、草莓和蓝莓等都是依靠熊蜂传粉。熊蜂是聪明的,他们可以掌握复杂的任务,比如学会在目标上滚动球以获得饲料糖奖励,这在原则上与使用工具类似。他们甚至可以在黑暗中识别物体,而之前他们只能通过感觉物体的形状才能看到这些物体。但新的研究表明,熊蜂不仅聪明,他们也有操纵性。  相似文献   
8.
左岩 《蔬菜》2014,(3):64-65
熊蜂具有抗低温的特性,在冬季大棚蔬菜授粉中占有很大的优势;防虫网是以防虫网构建的人工隔离屏障,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熊蜂被防虫网隔离在棚室内授粉,防虫网又将害虫拒之网外,从而起到防虫保菜的效果,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对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花粉作为熊蜂工厂化生产主要蛋白饲料,其来源与质量对雌蜂产卵和蜂群发育有很大影响。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用纯杏花粉将明亮熊蜂Bombus lurorum L.蜂王饲喂至蜂王产卵和始见工蜂后,更换为2∶1、1∶1、1∶2的杏花粉∶油菜花粉继续饲喂,测定明亮熊蜂的工蜂出房率、出房时间、成群率和成群时间等。结果表明:在蜂王产卵后更换为不同配比的混合花粉对工蜂出房率(χ2=2.25,df=3,P=0.52)和始见工蜂时间(F=1.75,df1=3,df2=82,P=0.16)均无显著影响;不同花粉处理之间的蜂群成群率差异不显著(χ2=3.56,df=6,P=0.74),但成群时间有显著差异(F=2.47,df1=6,df2=39,P=0.04)。在蜂王产卵后和始见工蜂后更换为杏花粉∶油菜花粉=1∶2的混合花粉在成群时间上有显著差异(t=2.52,df=8,P=0.036)。由于油菜花粉价格比杏花粉便宜,因此建议在人工饲养明亮熊蜂的过程中,在蜂群始见工蜂后更换为1∶1的杏花粉∶油菜花粉进行饲喂。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是一种细胞内专性寄生的微孢子虫,广泛寄生于东方蜜蜂(Apis cerana)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不仅是危害蜜蜂的主要病原物之一,而且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发现N.ceranae也感染重要经济昆虫-熊蜂(Bombus Latreille);【方法】采用传统生物学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合qPCR定量分析对N.ceranae在密林熊蜂上的致病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感染初期工蜂除取食减少和行动迟缓外无明显外观染病特征,感染后期工蜂萎靡,衰弱,飞翔无力。解剖后镜检发现中肠仅存少量孢子,但充满大量的细菌;熊蜂肠道组织切片发现N.ceranae主要经肠绒毛侵染中肠上皮细胞,核膨大并变形、线粒体体积变小甚至解体,内质网紊乱,但孢子只侵染寄主细胞质而不侵入细胞核,最终因线粒体解体,细胞破裂而导致死亡;qPCR定量分析得出在接种的34 d中肠和脂肪体中N.ceranae的感染量达到最高值,其他组织则基本未检测到;【结论】根据研究并结合前人工作,认为N.ceranae侵染熊蜂的病理过程是从中肠细胞的病理变化开始的,最后导致寄主细胞的碎裂、死亡,这一过程逐渐扩大至寄主的整个组织、器官,以致其功能丧失,严重的会导致熊蜂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