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89篇
  免费   473篇
  国内免费   297篇
林业   1405篇
农学   791篇
基础科学   708篇
  301篇
综合类   6934篇
农作物   622篇
水产渔业   835篇
畜牧兽医   3804篇
园艺   1886篇
植物保护   77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7篇
  2022年   211篇
  2021年   284篇
  2020年   378篇
  2019年   312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344篇
  2016年   459篇
  2015年   588篇
  2014年   1102篇
  2013年   944篇
  2012年   1171篇
  2011年   1162篇
  2010年   1032篇
  2009年   1062篇
  2008年   1092篇
  2007年   1051篇
  2006年   965篇
  2005年   808篇
  2004年   624篇
  2003年   585篇
  2002年   519篇
  2001年   409篇
  2000年   313篇
  1999年   225篇
  1998年   214篇
  1997年   235篇
  1996年   178篇
  1995年   202篇
  1994年   179篇
  1993年   206篇
  1992年   187篇
  1991年   155篇
  1990年   149篇
  1989年   140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3篇
  1965年   9篇
  1957年   13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侵染能力以及对田间辣椒烟粉虱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室温(28±2)℃,空气湿度(60±5)%,辣椒叶背面湿润的条件下,线虫约在4 h侵入烟粉虱若虫体内,2~3 d内致其死亡。不同浓度线虫对烟粉虱若虫的控制效果不同,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22、16和13 IJs/mL对烟粉虱高龄(3龄和4龄)若虫的致死率分别为42.79%,34.74%,29.31%,对低龄(1龄和2龄)若虫的致死率分别为44.58%、41.66%、39.61%。助剂5% d-柠檬烯可溶液剂与线虫联合使用具有促进效果,线虫稀释22 IJs/mL,配合1000倍液5% d-柠檬烯可溶液剂时效果最佳,高龄若虫和低龄若虫的致死率分别达到60.61%和61.55%。田间辣椒叶片表面施水量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存在明显的影响,在田间施水1.5、1、0.5 L/m2的条件下,高龄若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6.49%、66.50%、47.78%,低龄若虫校正防治效果分别为69.30%、58.52%、51.83%。综上,喷施小卷蛾斯氏线虫对烟粉虱有一定的控制效果,配合助剂5% d-柠檬烯可溶液剂有促进作用,保持辣椒叶片表面湿润可以提高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万荣县地处山西西南角,全县耕地6.8万hm^2,苹果3万hm^2,年产值12.8亿元,总销售额14.8亿元,其中电商销售额2亿元,苹果产业是全县农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万荣县结合果业发展实际,提出了"提品质、创品牌、走高端"的果业发展道路,把小苹果作成大产业。一是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县。  相似文献   
3.
据《中国果树》2021年第1期《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迷向剂复合干扰在南疆库尔勒香梨园的应用效果》(作者崔笑雄等)报道,库尔勒香梨园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同域混合发生,均钻蛀隐蔽为害,且抗逆性强,致使化学农药使用频繁而防效低下,已严重制约南疆特色库尔勒香梨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对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联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RT–PCR方法克隆得到沙芥幼苗叶片2个小分子热激蛋白基因PcHSP26.5和PcHSP17.8,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它们的核苷酸和编码蛋白,通过Real–time PCR分析其在高温、低温、NaCl、ABA和干旱复水胁迫下的表达模式。PcHSP26.5和PcHSP17.8开放阅读框分别为699 bp和462 bp,分别编码282和153个氨基酸,其中PcHSP26.5包含1个内含子。PcHSP26.5、PcHSP17.8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6 480、17 490,理论等电点分别为6.36、5.99;均无跨膜结构与信号肽位点,属于亲水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和进化树分析表明,PcHSP26.5主要定位于线粒体中,属于MⅡ亚族;PcHSP17.8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属于CⅠ亚族。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沙芥PcHSP26.5和PcHSP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在1 h达到顶峰,之后下降;低温胁迫下,沙芥PcHSP26.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0.5 h达到顶峰,之后下降,沙芥PcHSP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0.5~12 h内低于对照,24 h时出现上升趋势;NaCl胁迫下,沙芥PcHSP26.5和PcHSP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在 1 h和3 h达到顶峰,之后下降;ABA胁迫下,沙芥PcHSP26.5和PcHSP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在2 h达到顶峰,之后下降;干旱复水胁迫下,沙芥PcHSP26.5和PcHSP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在干旱9 d达到顶峰,复水后下降。  相似文献   
5.
2020年12期我们谈到,决定农民合作社在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的关键因素是其在所处的特定的农业产业或农业产区中的“生态位”。一方面,生态位更为不利的小农户亟待提高组织化程度,合作社无疑是理想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民合作社的生态位并不理想,运营水平较低,正处在建设和发展并重的关键时期。应明确指出,在市场经济情境中,农民合作社与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中其他主体的关系在本质上是市场契约关系,必然按照市场规则(而绝非别的什么规则)进行交易、竞合。  相似文献   
6.
小梁山西瓜为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基于新民小梁山西瓜发育期监测数据和国家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根据小梁山西瓜不同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需求,采用统计方法,确定对西瓜品质影响优劣评判指标.结果表明:(1)西瓜气候品质评价模型由不同发育期气象条件和气象灾害共15个因子构成.其中,影响小梁山西瓜品质的主要气象要素为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土壤相对湿度和日较差.(2)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新民生产的小梁山西瓜气候品质评价得分为81.8分,为"优"等级.  相似文献   
7.
乳脂既是影响鲜奶质量的关键因素,又是奶牛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为探索乳脂形成规律及其调控的理论和途径,收集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阐述功能性非编码RNA对反刍家畜乳脂代谢的表观遗传学调控。结果表明:1)乳脂合成过程中PPARγ是至关重要的调控因子,在牛上miR-29s、miR-454、miR-34b和miR-27a均与其存在结合位点,分别在启动子区和3’-UTR等位置发挥重要功能,进而影响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甘油三酯(TAG)的合成。2)众多调控山羊乳脂代谢的microRNA,其靶基因很多都来自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家族,提示该家族对山羊乳脂合成和分解代谢起着关键调控作用。3)miR-27a目前在反刍家畜牛和羊中均已被鉴定出通过调控PPARγ来抑制TAG的合成及相关成脂基因的表达。4)lncRNA和circRNA调控反刍家畜乳脂代谢机制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侧重于lncRNA和circRNA对乳脂的调控是通过microRNA间接作用于成脂基因,对基因的表达具有积极效应。综上,lncRNA、circRNA和microRNA调控乳脂代谢的研究仍在继续,具体的作用机制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进一步为反刍家畜乳脂调控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3390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六年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粮食生产"十七连丰"。然而,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也将长期存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进一步揭露了小农户在粮食生产、流通、供应以及储存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未来,应该如何巩固基础、补齐短板,彻底解决小农户在产销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对此,《中国农资》记者专访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科技推广中心高级经济师李宝东。  相似文献   
9.
小型西瓜生育特性、种植模式与普通西瓜不同,种植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基于小西瓜的生育特性,综述北方地区保护地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为提高小型西瓜的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小麦麦瘟病,由梨孢菌小麦专化型(Magnaporthe oryzae, sp. Triticum, MoT) 侵染所致,最早于1985年在巴西发现,随后传播到其他南美国家。2016与2017年,麦瘟病登陆亚洲,相继在孟加拉国和印度暴发,对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小麦生产形成了潜在威胁。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对麦瘟病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小麦麦瘟病病原菌、侵染过程、流行因素和小麦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小麦麦瘟病抗性评价的方法。本研究组研究发现,在人工接种条件下,水稻来源的稻瘟病菌株(MoO)可侵染小麦引起典型麦瘟症状。笔者认为,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麦瘟病发生的报道,但部分地区存在麦瘟病的发病条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麦瘟病有暴发的可能,需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加快麦瘟病发病机理及小麦抗性基因发掘的研究,以提升我国麦瘟病的研究水平,并为预防麦瘟病的发生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