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76篇
  免费   1728篇
  国内免费   1829篇
林业   1899篇
农学   1647篇
基础科学   1472篇
  1991篇
综合类   13114篇
农作物   1310篇
水产渔业   1418篇
畜牧兽医   6815篇
园艺   1180篇
植物保护   1387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750篇
  2022年   874篇
  2021年   972篇
  2020年   969篇
  2019年   1088篇
  2018年   596篇
  2017年   1039篇
  2016年   1265篇
  2015年   1313篇
  2014年   1682篇
  2013年   1544篇
  2012年   2081篇
  2011年   2109篇
  2010年   1998篇
  2009年   2109篇
  2008年   1903篇
  2007年   1808篇
  2006年   1566篇
  2005年   1358篇
  2004年   1215篇
  2003年   732篇
  2002年   376篇
  2001年   396篇
  2000年   280篇
  1999年   265篇
  1998年   236篇
  1997年   173篇
  1996年   157篇
  1995年   186篇
  1994年   134篇
  1993年   174篇
  1992年   135篇
  1991年   166篇
  1990年   142篇
  1989年   163篇
  1988年   105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5篇
  1973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香真菌GS—1为分离自构树枯枝的一株丛赤壳Nectria cinnabarina,该菌株产生浓郁的香味,其挥发性物质对多种重要植物病原菌均有明显的熏蒸抑制作用。为明确菌株GS—1挥发性物质对植物病原菌的熏蒸抑菌机制、挥发性物质化学组分及菌株生长过程中的挥发性物质释放量的动态规律,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GS—1菌株挥发性物质对灰葡萄孢菌丝和细胞结构的影响,通过HS—SPME法萃取产香真菌GS—1挥发性物质,并通过GC—MS进行挥发性物质释放时间规律的测定和组分鉴定。结果表明,菌株GS—1挥发性物质处理后,灰葡萄孢菌丝出现皱缩、畸形、顶端尖细等现象,同时细胞质含量减少且空腔增多。菌株GS—1挥发性物质释放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总体呈先升高后略降低逐渐趋于平稳的趋势,在第12 d达到最大峰值。从菌株GS—1挥发性物质中分离到34个化学组分,鉴定了其中18个组分,主要组分为[3S—(3α,3aβ,5α)]—1,2,3,3a,4,5,6,7—八氢—αα,3,8—四甲基—5—薁甲醇、表荜澄茄油烯醇和α—广藿香烯,分别占挥发性物质总量34.22%、10.70%和5.60%。这些结果为菌株GS—1挥发性物质在植物病害防控中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疫灾史料和环境资料,运用数理分析法和计量史学法对960-1368年疫灾地理格局与环境机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宋元(960-1368年)疫灾区域差异显著,疫灾严重程度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格局,南方地区疫灾重于北方地区,疫灾重心位于长江水系的庐江县与巢湖市交界(31°28′42″N,117°22′41″E),形成了以杭州、开封、北京3个京都所在地为核心的三大疫灾城市群;疫灾聚集分布明显,空间上呈沿海∩型趋势。2)疫灾的地理格局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宋元(960-1368年)疫灾具有平原指向性、亲水性、距离衰减性,地理条件为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自然灾害是催化剂,为疫灾发生和传播提供了条件;人口密度越大、人口流动性越强、交通可达性越高,越易诱发疫灾,人口作为传染源和易感人群是根本所在,交通条件是疫灾流行的加速器。3)环境因素对疫灾发生、传播、流行的影响并非完全一致。宋元(960-1368年)对疫灾流行作用强度最大的是灾害类因子(震灾、战争、旱灾、饥荒、水灾)。  相似文献   
3.
【目的】干旱是严重影响玉米生长发育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挖掘玉米抗旱相关基因,通过转基因功能验证和转录组分析,解析关键基因在响应干旱胁迫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为抗旱分子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自交系B104(WT)为背景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方法构建过表达ZmIBH1-1转基因株系(ZmIBH1-1-OE);通过对转基因植株进行草铵膦抗性筛选、标记基因和目的基因PCR检测,以及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鉴定阳性植株和株系;以WT和ZmIBH1-1-OE转基因株系为材料,通过干旱处理(20% PEG6000),进行表型鉴定和耐旱生理生化指标测定,验证ZmIBH1-1的抗旱功能;通过对干旱胁迫下玉米4叶期转录组的比较分析,鉴定出差异表达的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结合DAP-seq(DNA affinity purification sequencing)分析,初步确定ZmIBH1-1蛋白直接调控与抗旱相关的下游靶基因,利用基因组可视化软件IGV(integrative genomics viewer)分析ZmIBH1-1蛋白结合候选靶基因的位置,然后通过Dual-Luciferase试验验证ZmIBH1-1蛋白与靶基因的调控关系。【结果】通过玉米遗传转化获得12个转化事件;T3代中,能同时检测到标记基因Bar和目的基因ZmIBH1-1的植株有458个,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ZmIBH1-1-OE中ZmIBH1-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WT,株系3和株系8表达量最高,将其自交获得T4代转基因株系用于后续试验。在干旱胁迫条件下,ZmIBH1-1-OE株系存活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其生理生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WT,说明玉米中过量表达ZmIBH1-1赋予玉米更高的耐旱性。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WT与ZmIBH1-1-OE株系在干旱胁迫下有1 214个差异表达基因;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如在生物过程中主要涉及到光合作用、应激响应、脱水响应等;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新陈代谢等过程。结合转录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和DAP-Seq分析所得到ZmIBH1-1蛋白的靶基因,初步确定ZmIBH1-1蛋白直接调控与抗旱相关的11个候选靶基因,包括2个钙信号相关基因、3个半胱氨酸代谢相关基因、1个bHLH转录因子、1个应激响应蛋白、1个谷胱甘肽转移酶、1个氧化还原过程蛋白和2个乙烯响应因子;基因组可视化结果显示ZmIBH1-1蛋白可以结合靶基因启动子区;随后通过Dual-Luciferase试验进一步表明,ZmIBH1-1蛋白可以直接作用于11个候选靶基因,其中,ZmIBH1-1蛋白可以促进ZmCa-MZmSYCOZmbHLH54ZmGlu-r1ZmCLPB3ZmP450-99A2的表达,抑制ZmAGD12ZmCYSZmCYSBZmERF-107ZmEIN3的表达。此外,在干旱胁迫下NAC、WRKY、MYB等转录因子在ZmIBH1-1-OE和WT株系中也存在差异表达。【结论】ZmIBH1-1的过表达可以增强玉米苗期的耐旱性;ZmIBH1-1蛋白通过直接调控乙烯信号通路中的ZmERF-107ZmEIN3的表达提高玉米的耐旱性;ZmIBH1-1蛋白通过直接调控钙信号相关基因ZmCa-MZmAGD12增强玉米的耐旱性;ZmIBH1-1蛋白可能通过间接调控NAC、WRKY、MYB等转录因子响应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绿芦笋热风-微波联合干制工艺、缩短干燥时间、提升干品品质,以复水比、色差和感官评分为考核指标,基于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优化热风温度、转化点含水率、微波功率与考核指标的回归模型,得到绿芦笋最佳热风-微波联合干制工艺为:前期热风温度55℃、转换点含水率42.00%、后期微波功率300 W.在此条件下,得到复水比为2.54,a值为2.07,感官评分为15.16.通过实验证明模型可靠有效,可用于生产预测和控制,试验为绿芦笋干制品的制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石哈河镇位于巴彦淖尔市最东端,为阴山北麓丘陵半农半牧地区,这里十年九旱,是巴彦淖尔市多年来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精准扶贫,石哈河镇始终把生态扶贫作为最大的基础工程和民生项目来抓,充分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6.
酪蛋白是牛乳酪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牛乳β-酪蛋白具有多种遗传变异体,最常见的是A1型和A2型,其中A2型为天然原型。本文从β-酪蛋白的遗传多态性、β-酪蛋白消化特性与人体健康、A2型牛群选种选育及A2型乳制品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阐述牛乳β-酪蛋白遗传多态性研究现状及其与人体健康的相关性,为今后A2型乳制品行业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伊犁马对补喂不同水平α-酮异己酸的吸收及其某些相关代谢,采取单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方法,选取20匹年龄为1岁,体重(295.25±25.15)kg的伊犁马,分成4组,每组5匹。试验Ⅰ、Ⅱ、Ⅲ组分别补喂6、12、18 gα-酮异己酸,进行为期25 d的试验。在试验第25天采集血液样品。结果表明:(1)随着α-酮异己酸补喂水平的增加,血浆中α-酮异己酸浓度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补喂α-酮异己酸1 h后各试验组血浆α-酮异己酸浓度分别提高了11.2%、7.86%和21.51%,且均达到了峰值(P>0.05);(2)随着α-酮异己酸补喂水平的增加,血浆中β-羟基-β-甲基丁酸浓度的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补喂前0 h血浆β-羟基-β-甲基丁酸浓度呈下降趋势,补喂后1、2、4 h血浆β-羟基-β-甲基丁酸浓度均有所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浆α-酮异己酸和β-羟基-β-甲基丁酸浓度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血浆亮氨酸浓度分别提高了22.40%和22.24%(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血浆异亮氨酸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血浆缬氨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Ⅲ组血浆赖氨酸、甲硫氨酸、精氨酸和谷氨酰胺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血浆5-羟色胺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Ⅲ组血浆三甲基组氨酸浓度降低了18.74%(P>0.05)。补喂α-酮异己酸提高了伊犁马血浆α-酮异己酸浓度,且各试验组均在补喂后1 h达到峰值;提高了血浆β-羟基-β-甲基丁酸和亮氨酸的浓度。通过补喂不同水平的α-酮异己酸,改变了伊犁马对某些氨基酸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8.
李想 《世界农业》2021,(2):F0002-F0002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宣传思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农业出版社大力实施出版"走出去"战略,积极推进图书版权输出和海外合作出版工作,不断拓展国际版权市场。日前,作为中国农业出版社版权输出的最新成果,《风沙半干旱区旱地农业综合发展研究》韩文版已由韩国农村振兴厅出版,专门用于韩国农村振兴厅及其下属单位等学习使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安徽省散养鸡群球虫感染及虫种分布情况,从安徽省多地散养鸡场采集鸡新鲜粪便829份,分别采用基于7种鸡球虫内转录间隔区1(ITS-1)基因的套式PCR进行检测,并对获得的样本进行测序和分析,以验证球虫虫种。结果显示,调查的所有散养鸡场均有球虫感染,堆型艾美耳球虫(E.acervulina)、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和和缓艾美耳球虫(E.mitis)是调查最常见的虫种。混合感染很普遍,以E.acervulina+E.maxima,E.acervulina+E.mitis,E.maxima+E.mitis及E.acervulina+E.maxima+E.mitis混合感染较为常见。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散养鸡群中球虫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对散养鸡场球虫病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10.
旨在探讨血清β-羟丁酸(BHBA)水平在猫脂肪肝中的诊断及预后价值。分别收集脂肪肝患猫、其他肝病患猫及健康体检猫各37例,用酶比色法测定血清BHBA,记录脂肪肝患猫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猫脂肪肝组血清BHBA(1.30 mmol/L±0.65 mmol/L)显著高于其他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86.48%脂肪肝患猫血清BHBA高于生理参考值;BHBA的ROC曲线灵敏度、特异性和AUC分别为94.6%、75.7%和0.923,以截断值(0.828 mmol/L)为分界线,小于截断值的患猫治愈率(100%)显著高于大于截断值的患猫(72.0%),且疗程较短[7.0 d(4.0,10.0)vs 9.5 d(5.0,18.0)];脂肪肝组血清BHBA与ALT、ALP及TBIL等肝功能指标呈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血清BHBA对猫脂肪肝诊断及预后具有一定意义,动态观察血清BHBA水平可作为猫脂肪肝诊断及预后的潜在生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