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TK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将含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I B R V) T K 基因的片段克隆于p Bluescript S K 中, 再用 Bg1 Ⅱ和 Sac I切去 T K 基因中347bp 的片段, 获得了含缺失 T K 基因的重组质粒, 然后插入 Lac Z 报告基因, 构建成转移载体。以脂质体转染法将此转移载体与 I B R V Bartha 株在牛肾细胞( M D B K) 上共转染, 经过蓝色蚀斑筛选和蚀斑克隆纯化, 获得了能稳定遗传的重组 I B R V。经 P C R 和 Southern 印迹杂交鉴定, 证实该重组病毒为 T K 基因缺失突变株。 相似文献
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牛肾细胞系(MDBK)培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Bartha Nu/67株,经超速离心纯化病毒,再经超声破碎处理后作为诊断抗原,建立了检测牛血清IBRV抗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该ELISA的判定标准为:血清D490 nm值大于0.369的判为阳性,小于0.295的判为阴性,在0.295与0.369之间的为可疑.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高、重复性好.与法国进口ELISA抗体诊断试剂盒比较,其符合率为96.3%;与中和试验比较,符合率为95.8%,且敏感性更高.应用该诊断方法调查了我国部分地区IBRV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这些地区的IBRV感染率为67.1%. 相似文献
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gE基因的截短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Baaha Nu/67株的DNA作为模板,用PCR扩增gE基N并克隆至pGEM-T Easy裁体,再以此质粒作为模板将gE基因分成6个片段,分别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蛋白电泳结果表明6个片段中有2个片段以可溶形式表达,1个片段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另外3个片段没有表达。采用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层析法在非变性条件下对两个可溶性片段进行了纯化。经免疫印迹试验,间接ELISA和交叉试验证明,两个纯化的重组蛋白均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阳性血清样品发生反应,而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阴性血清无任何反应,显示其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gE-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5.
6.
7.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血清抗体检测试验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SYNBIOTICS公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试剂盒对来自新疆15个不同地区(包括4个养牛场)共635份牛血清进行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血清抗体检测,共检出阳性血清329份,最高感染率达90%,最低感染率为5%,平均感染率为51.8%,结果显示该病已在全疆普遍存在,感染没有明确的地域分布规律。对其中的106份血清用Institute Pourquier公司ELISA试剂盒重新检测,发现两试剂盒的符合率为90.6%,Institute Pourquier公司ELISA检测试剂盒敏感性稍高。从该106份血清中再次随机抽取其中的35份用病毒中和实验(VN)检测方法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与SYNBIOTICS公司ELISA检测试剂盒相比较,同为阳性样品24份,同为阴性样品7份,两者符合率88.6%;与Institute Pourquier公司ELISA检测试剂盒相比较,同为阳性样品24份,同为阴性样品6份,两者符合率85.7%。试验结果表明,与VN相比,ELISA检测试剂盒具有操作简便,敏感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临床诊断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称媾疫、流行性流产、坏死性鼻炎,俗称红鼻子病。由病毒引起的牛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临床表现鼻气管发炎,发热,咳嗽,流鼻液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伴发结膜炎、角膜炎、阴道炎、龟头包皮炎、脑膜脑炎、子宫内膜炎和流产。1病原为疱疹病毒科牛疱疹病毒Ⅰ型。病毒粒子呈圆球形,直径115~230nm。本病毒比较耐碱而不耐酸,比较抗冻而不耐热,在pH值6以下很快失去活性,而在pH值6.9~9的环境下很稳定。在4℃可存活30~40d,在-70℃保存可存活数年。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甲醇以及常用消毒药都敏感,在24h内可完全杀死。2诊断…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建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攻毒模型,明确病毒在牛体内的分布及确定最佳攻毒方式,建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发病标准,用来评价IBRV LNM弱毒疫苗的保护效力。试验共使用健康断乳牛9头,设鼻内喷雾组、滴鼻组和对照共3组,每组3头牛。将实验室分离保存的IBRV LN01/08强毒株采用鼻内喷雾和滴鼻两种方式接种试验组动物后,连续14 d,每日观察临床症状,监测体温及采集鼻拭子,对收集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选取临床发病不同时期剖杀动物,采取主要脏器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显示,所有动物攻毒后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以鼻内喷雾组临床表现最为严重,剖检可见肺部病变明显。病毒主要分布在呼吸道和眼结膜组织中。研究结果显示,采用IBRV自然感染方式攻击动物,喷雾方法攻毒临床效果明显强于滴鼻方式,保证了临床发病模型的建立,可以用来IBRV疫苗免疫效果评价,为研制IBR疫苗提供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PCR技术,既能快速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又能区分同属病毒牛疱疹病毒5型和伪狂犬病病毒。根据基因库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gG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建立PCR方法,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参考毒株和阳性样本进行扩增,结果均能扩增出一条463 bp的特异性条带;对同属的牛疱疹病毒5型进行扩增,获得651 bp和431 bp两条带;对同属伪狂犬病病毒进行扩增,获得493 bp的条带;而非相关病毒(如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等),不能扩增出条带。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检测灵敏度为2×10-3 PFU/mL。鉴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将在牛疱疹病毒感染诊断和标记疫苗免疫后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