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因受到溶解速率、酶和酸碱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具有良好药理活性的不溶性药物的使用和吸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药物的吸收效果不仅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更与其载体系统有关,合适的载体能够促进药物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使药物在局部控制释放,以使治疗效果最大化。固体脂质纳米载体可以提高多种药物特别是亲脂化合物的胃肠道吸收和生物利用度,在促进药物的转运和吸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固体脂质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以及仍面临的问题,将从作用、影响其促吸收的因素和促吸收的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指导和推动固体脂质纳米载体在促进药物吸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3.
蛋白载体在兽医药有特定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我们前期研究证实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particles,SLN)表面对不同蛋白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是良好蛋白的载体。通过改变脂质材料、乳化时间或加入表面修饰材料等制备了不同性状的SLN,并以BSA为标志蛋白进一步研究了纳米粒理化性质对蛋白吸附的影响。结果显示,纳米粒主要理化性质对蛋白吸附率有显著影响:不同脂质材料制备的纳米粒对蛋白的吸附率不同;小粒径纳米粒吸附能力更强;正电位纳米粒吸附率显著高于负电位纳米粒;但乳化剂浓度对吸附率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蛋白载体的制备及组方优化提供依据,为提高载蛋白效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兽药由于渗透性、稳定性和溶解性差以至于无法抵御胃肠道化学和酶等不利环境的降解,不能有效突破胃肠道黏膜屏障,导致生物利用度并不理想。如何保护药物的稳定性并突破消化道黏膜屏障从而提高药物的内服吸收是药物研究者急需寻找解决方案的科学难题。固体脂质纳米粒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并通过不同的转运方式突破胃肠道生理学屏障,从而有效提高药物的内服吸收,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介绍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内服吸收机制和胃肠道生理学因素如胃肠道内理化环境、黏液屏障、紧密连接、上皮细胞以及上皮下结缔组织,以及纳米粒的粒径、表面修饰和电荷对其吸收效率的影响,以期为药物研究者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