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为了探讨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的原因,从4个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场采集病变法氏囊,处理后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荧光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然后提取病毒RNA,利用RT-PCR扩增病毒VP2基因cDNA并进行序列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所分离的4株病毒均具有超强毒的分子特征,属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病毒群,4株病毒在第1亲水区的212位有1个氨基酸突变(D→N);HLJ-3和HLJ-4在第2亲水区321位还有1个突变(A→V),这些突变可能造成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抗原发生变异,进而发生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一个已免疫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的817肉鸡场在免疫后发生IBD的原因,本研究对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通过RT-PCR扩增分离株VP2基因后进行相关分析,并对分离株的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分离到一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将其命名为ZHA001株;ZHA001株 VP2 基因序列与参考株的同源性为 90.1%~97.9%,与超强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大于99%;具有超强毒株的特征性氨基酸位点;遗传进化分析发现,ZHA001株属于超强毒株分支;致病性试验中,发病率为100%,致死率为90%。结果表明:IBDV ZHA001株为超强毒病毒。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