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瘟和猪呼吸道病综合征(PRDC)给当前猪场造成重要威胁,猪瘟疫苗和猪肺炎支原体疫苗是重要的防制工具。由于两种疫苗同时注射有利于减少猪群应激并减轻劳动强度,本试验旨在探讨仔猪3周龄时同时注射猪瘟疫苗和肺炎支原体疫苗对猪瘟抗体滴度变化的影响。选择3头同期分娩母猪,将每头母猪所产12头仔猪随机平均分到A、B、C、D这4个组。4个组都在3、8周龄注射猪瘟疫苗。A组只注射猪瘟疫苗;B组和C组在1、3周龄接种猪肺炎支原体疫苗,3周龄时猪肺炎支原体疫苗与猪瘟疫苗同时注射,B组为两种疫苗分点注射,C组为混合注射;D组在2、4周龄注射猪肺炎支原体疫苗。统计分析表明,10周龄和13周龄时4个组猪瘟抗体滴度差异不显著,说明猪肺炎支原体疫苗与猪瘟疫苗同时注射并不干扰猪瘟抗体的生成。另外发现,在母源抗体水平较高的情况下,3周龄接种猪瘟疫苗会受到母源抗体的部分干扰。  相似文献   
2.
2007-2008年中国10个省市36个规模化猪场猪丹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是由猪丹毒杆菌(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是欧洲、亚洲、澳洲和美  相似文献   
3.
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正在经历重大变革,其中包括养殖规模、生产方式、防疫体系等诸多方面的变化。生猪供应主体的转换必然使规模化养殖成为养猪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当然养猪产业也要向专业化、科学化方向转变。由于疫病仍是制约我国养猪生产的重要因素,经过近年来重大猪病危害的深刻教训,养殖业者应切身体会到疾病的控制必然要从过去的有病才治、病急乱投医的方式转向预防为主、养防并重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利用兵蚁的形态特征量度比较了北美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pes)与常见黑胸散白蚁(R.chinensis)、黄胸散白蚁(R.flaviceps)、栖北散白蚁(R.speratus)、圆唇散白蚁(R.labralis)、尖唇散白蚁(R.aculabialis)的整体观、头部侧面观、头部正面观和上颚4个外部形态。结果表明,兵蚁头部、上颚、前胸背板的颜色及形状、触角节数、腹部颜色等体部特征都十分相似。将6种散白蚁兵蚁的全虫体长、头长至颚基、头长连上颚、头宽、前胸背板长、前胸背板宽、后足胫节长的量度进行比较,仅在全虫体长这一项量度上存在差异,其余部位的量度之间存在相互重叠的现象。由此表明北美散白蚁从兵蚁的形态特征与量度上很难与常见5种散白蚁进行准确区分,需通过兵蚁和有翅成虫的形态特征共同进行鉴定或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5.
喷施肥帝溉叶面肥能有效地满足棉花各生育时期对磷及各种养分的需求,促进棉花快速生长发育,叶色浓绿,茎秆粗壮,整齐度好。可增加叶面积,株高比对照增加2.2cm,节位、果枝、主茎叶分别比对照多0.1个、1.4个和1.5个。并能增强棉花抗枯、黄萎病能力,改善纤维品质指标,增产明显。  相似文献   
6.
利用傅里叶变换表面增强拉曼光谱(FT-SERS)研究了维生素M(Vm)在银溶胶体系中吸附状态和相互作用的特性, 并结合pH值变化探讨了Vm吸附作用特点. 实验结果表明, Vm是通过羧基中的一个氧原子和氨基氮原子与银原子配位实现的, 以羧基在银表面的化学吸附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7.
第20届世界猪兽医学会(the 20th International Pig Veterinary Society,IPVS)大会(简称世界猪病大会)于2008年6月22—26日在南非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德班隆重召开。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余个世界知名公司的1900余名猪业生产者和猪兽医工作者进行了4天广泛的技术交流,介绍了世界主要猪病的防治进展。会议邀请了8名国际著名学者作了主题报告,先后有295人次进行了口头报告交流,海报展示623篇,收录论文共计918篇。现就会议主要情况以及有关热点猪病问题作简要介绍,希望对国内同行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免疫是猪场疫病防制的重要手段,本文就疫苗免疫的目的、免疫反应的类型、母源抗体、疫苗保护目标、疫苗的类型、疫苗使用方法、疫苗保存与注射相关事项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当前猪场常见疾病的危害和疫苗接种方法,并提出了猪场参考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9.
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正在经历重大变革,其中包括养殖规模、生产方式、防疫体系等诸多方面的变化。生猪供应主体的转换必然使规模化养殖成为养猪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当然养猪产业也要向专业化、科学化方向转变。由于疫病仍是制约我国养猪生产的重要因素,经过近年来重大猪病危害的深刻教训,养殖业者应切身体会到疾病的控制必然要从过去的有病才治、病急乱投医的方式转向预防为主、养防并重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周绪斌  秦云  丹尼  李聪  栗娟  雷健良 《猪业科学》2008,25(10):84-90
伪狂犬病是当前中国猪场的重要威胁性传染病,本研究利用gE-ELISA方法对2007年11省市131个使用gE基因缺失伪狂犬疫苗的规模化猪场进行了野毒血清流行病学系统监测与全面分析,结果猪场阳性率为63.4%,总样品阳性率为14.8%(1104/7445),伪狂犬仍然在我国呈地方流行性,这也是猪场流行种猪繁殖障碍以及猪群呼吸系统疾病综合征的重要因素。在所有3620份种猪血清样品中,野毒阳性率为18.2%,其中阳性场种猪的阳性率为27.2%,种猪带毒现象仍然非常普遍。与2006年的系统监测结果[1]相比,阳性猪场的比例和种猪的阳性率都没有下降,但总样品阳性率和阳性场种猪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在伪狂犬阳性场的种猪群中,母猪的胎次越低,野毒抗体阳性率越低,表明伪狂犬病控制在朝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但公猪和后备猪的阳性率偏高(24.%和18.0%)仍是伪狂犬控制与净化的主要障碍。在所有11个省市中,仔猪群的样品阳性率和伪狂犬阳性场仔猪的野毒阳性率都低于对应的种猪群,伪狂犬阳性场中,1~4周、5~8周、9~12周、13~16周这4个阶段阳性仔猪的比例逐渐降低,依次为25.0%、23.4%、16.7%、7.7%,17~24周为8.1%,野毒抗体通常持续到9~12周。由于仔猪伪狂犬野毒抗体既可能来自感染,也可能来自母源抗体,因此在进行伪狂犬野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时应分群分阶段检测以减少偏差。生长育成阶段后期感染是伪狂犬流行的重要特点,这与现阶段规模猪场忽视仔猪的免疫接种工作有关。在当前的疾病感染压力下,使用优质的gE基因缺失疫苗强化免疫是控制和净化伪狂犬病的重要手段,同时要加强生物安全、注重后备猪的选择、加强定期监测工作,采取综合防控才能使我国伪狂犬病的流行态势得到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