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2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肠炎沙门氏菌鞭毛素对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构建的肠炎沙门氏菌鞭毛素编码基因fliC缺失株,检测其缺失性修饰后的生长表型变化及其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表型检测试验中,fliC缺失株在电镜下观察呈无鞭毛形态,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缺乏运动性,并且不能与肠炎沙门氏菌鞭毛单克隆抗体发生可见的凝集反应。生物膜形成能力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肠炎沙门氏菌fliC缺失株生物膜形成大量减少,并且生物膜脆弱,而其回补株能够较好地恢复生物膜的形成;生物膜定量结果进一步证明,鞭毛素fliC基因缺失后肠炎沙门氏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下降50%左右,以上结果显示鞭毛在肠炎沙门氏菌体外生物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桑叶粗多糖最佳提取工艺,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桑叶粗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桑叶粗多糖得率为评价指标,以加水倍数、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设计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采用苯酚一硫酸比色法进行桑叶粗多糖含量测定,比较得出桑叶水提物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浓度乙醇对桑叶粗多糖提取的影响。结果显示,煎煮次数对桑叶粗多糖提取率影响最大,当加水倍数为25倍,煎煮时间为2 h,煎煮2次时桑叶水提物中桑叶粗多糖提取率最高,为4.94%。但结合影响因素分析,最终确定桑叶水提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25倍水,煎煮2 h,煎煮3次。乙醇浓度对桑叶粗多糖的含量及得率影响很大,70%乙醇醇沉所得水提物中桑叶粗多糖质量最大,40%乙醇醇沉所得桑叶粗多糖含量最高,平均含量达41.5%,显著高于其他乙醇浓度(P < 0.05),提示乙醇浓度越高,桑叶粗多糖含量越低,但得率越高。桑叶粗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倍数为25倍,煎煮时间2 h,煎煮3次,采用70%乙醇醇沉。  相似文献   
3.
4.
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液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健康猪为试验动物,按随机交叉设计试验,肌肉注射头孢喹肟混悬液和静脉注射头孢喹肟溶液,研究其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结果表明:肌肉注射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分布半衰期(T1/2α)为1.33 h,消除半衰期(T1/2β)为4.92 h,表观分布容积(Vd)为0.34 L.kg-1,曲线下面积(AUC)为17.22μg.h.mL-1,达峰时间(tmax)为0.83 h,峰浓度(cmax)为3.36μg.mL-1,生物利用度(F)为93.87%。静脉注射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T1/2α为0.30 h,T1/2β为2.32 h,Vd为0.13 L.kg-1,AUC为18.35μg.h.mL-1。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液在健康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可归纳为:肌注吸收迅速,达峰时间短,生物利用度高,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24 h。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肠炎沙门菌伴侣蛋白Hfq对nmpC的调控机理及其基因编码产物OmpD在致病过程中参与的生物学功能,采用PCR方法扩增肠炎沙门菌外膜蛋白OmpD基因nmpC,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ColdTM TF,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ColdTM TF-nmpC.将其转化受体菌E.coli BL21 (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和Ni-NTA亲和层析获得高纯度的融合蛋白OmpD.用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鼠源抗OmpD抗体.结果显示,经酶切、测序和Western blot鉴定分析,本研究成功构建并表达肠炎沙门菌外膜蛋白OmpD,经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获得特异性的鼠源OmpD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探究肠炎沙门菌外膜蛋白OmpD在致病过程中参与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粪便毛蚴孵化法筛选自然感染血吸虫病水牛,考察30%吡喹酮注射液对水牛血吸虫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在实验性临床试验中,将自然感染血吸虫病水牛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吡喹酮注射液高(20 mg/kg)、中(10 mg/kg)、低(5 mg/kg)剂量组,吡喹酮片组(30 mg/kg)和阳性对照组(不用药组)。给药30 d后,吡喹酮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及吡喹酮片组的粪便毛蚴孵化转阴率分别为100.0%、100.0%、77.8%和85.7%。在扩大临床试验中,将自然感染血吸虫病水牛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吡喹酮注射液推荐剂量组(10 mg/kg)和吡喹酮片组(30 mg/kg),给药30 d后,吡喹酮注射液组的52头患牛的粪便毛蚴孵化转阴率为100%,吡喹酮片组的6头患牛的粪便毛蚴孵化转阴率为100%。研究结果表明,30%吡喹酮注射液对水牛血吸虫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给药方便,可以替代传统内服片剂,临床推荐剂量为10 mg/kg。  相似文献   
7.
我国部分地区鸡新城疫病毒流行株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将近年来从不同地区临床病例中分离鉴定的10株鸡新城疫病毒(NDV)流行株,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出大小为535 bp的F基因重要功能区,并克隆到pGEM-T载体上,经酶切分析结合核苷酸序列测定而确诊。10株分离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到81.9%~99.4%,其中8个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顺序为:112R-R-Q/R-K/R/R/F117,为NDV强毒株,且具有基因Ⅶ型的典型特征,即在101位和121位氨基酸残基分别为K(赖氨酸)和V(缬氨酸);其余2株病毒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顺序为:112G-R-Q-G-R-L117,表明它们为NDV弱毒株,在13位和17位氨基酸分别为M(蛋氨酸)和I(异亮氨酸),属于基因Ⅱ型。根据上述测序结果并参照已发表NDV F基因序列绘制出遗传进化树,遗传进化树显示,上述8个强毒株和台湾95年分离株同源性较高,而2个弱毒株与La Sota株同源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准许在兽医临床使用甲砜霉素,主要用于畜禽伤寒、副伤寒及巴氏杆菌感染的治疗,也用于敏感菌所致呼吸道、肠道感染。为监控动物性食品中该药的残留,欧共体和我国均规定其在食品动物各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MRL)为0.05mg/kg。2005年2月15~1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召开了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的抗生素国际专家起草会,在此次会议上将其确定为对人类健康重要的抗生素。随着氯霉素的禁用,兽医临床使用甲砜霉素的趋势在增加,  相似文献   
9.
根据MONA M.ALY发表的一对引物,5’-CATACTGGAGCCAATGGTGTAAA GGGCAG A-3’(上游引物),5’-AATGTTGTAGCGAAGTACT-3’(下游引物),上游引物位于REV—SNV毒株LTR序列上游237bp到267bp,下游引物在499bp到517bp之间,扩增产物总长为281bp。以REV—T株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DNA作为PCR扩增模板,进行PCR扩增,提取病毒RNA进行RT—PCR,这两种方法均获得了禽网状内皮增生症T株的部分LTR序列,将其克隆入pGEM—TEasy克隆载体中,经测序,证实为禽网状内皮增生症T株的部分LTR序列,初步建立了REV的PCR和RT-PCR检测方法。人工合成了REVp30的主要抗原域,用构建成功的表达禽网状内皮增生症p30主要抗原域的原核表达载体pET—p30,转化大肠杆菌BL21,挑取阳性克隆培养,IPTG诱导后裂解菌体作SDS—PAGE分析,出现大小约25Ku的表达产物即融合蛋白TrxA—p30主要抗原域,经Western blot验证融合蛋白具有REV特异的反应原性。采用常规表达条件:LB培养基,37℃培养,待菌生长至OD600为0.4h~0.6h。用终浓度为0.2mmol/L~0.8mmol/L的IPTG进行诱导,于37℃振荡培养4h~5h,均能高效表达。本研究为建立REV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江苏、河北、广西、天津等地发生细菌性感染疾病的水产养殖场连续混饲内服大黄侧柏叶合剂,1 kg饲料添加1mL,连喂7~15 d.结果显示,病鱼3~5d内死亡停止,症状减轻或消失.说明大黄侧柏叶合剂对鱼类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