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小鹅瘟病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4~25日龄,25日龄以上者也有发病,不过较少发生。本病以全身急性败血性病变.渗出性或伪膜性肠炎和心肌炎为特征。具有高度传染性,发病快.死亡率高。抗菌素和化学制剂对小鹅瘟均无治疗效果。防制本病的根本办法是搞好以特异预防为主的综合防制。特异预防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用于主动免疫的疫苗有两种.一种是小鹅瘟鸭胚化弱毒苗,注射时机是在产种蛋前半个月至1个月时注射,一次剂量为100倍稀释.肌肉注射1毫升。接种免疫的鹅整个产卵期的卵随卵黄的母源抗体传递给雏…  相似文献   
2.
用绵羊作为免疫动物、制备异源抗新城疫(ND)、传染性法氏囊炎(IBD)、传染性支气管炎(IB)三联抗血浆及减蛋综合症(EDS—76)抗血浆,可防止传播同源传染病的危险。按筛选的免疫程序连续免疫,连续采血、抗凝离心制备的抗血浆效价高,ND 血凝抑制反应(HI)价1280~x—5120~x、IBD琼扩试验(AGP)价64~x—256~x,IB AGP价4~x—16~x,EDS-76HI价2560~x—10240~x,并持续2.5个月,产量高,500ml血液可制备370ml左右抗血浆。制备时间短、污染机会少。ND早期治愈率80%以上,预防保护率第10天仍为80%。IBD早期治愈率95%以上,预防保护率第10天为100%。IB早期治愈率80%以上,预防保护率第10天为90%。EDS—76早期治疗,在治疗后第5天即可恢复原产蛋水平。预防保护率在第10天仍为100%。是当前防治IBD、ND、IB、EDS—76,特别是对ND与IBD或ND与IB合并感染时,特效、安全、实用、利于推广的生物制品。  相似文献   
3.
鸭瘟(DP)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VE)是鸭、番鸭、鹅、雁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自1923年被荷兰学者Baudet首次报道以后,相继发现于法国(1949)、美国(1950)、印度(1963)、比利时(1964)、英国(1972)、泰国(1976)和加拿大(1976),其流行范围逐步扩展开来.1957年,黄引贤在我国广州报道发现了鸭瘟.  相似文献   
4.
以蜂胶为佐剂制备小鹅瘟蜂胶佐剂灭活苗,将病毒液灭活后按一定比例加入蜂胶佐剂制备疫苗,并进行疫苗安全性、免疫持续期、效力对比、保存期及区域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小鹅瘟蜂胶灭活疫苗安全性好,第5天即产生抗体且抗体持续时间长(90d),免疫效果远好于油乳剂灭活苗,推广试验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对小鹅瘟(GP)的诊断一直采用常规病毒分离和鉴定、中和试验等方法,这两种方法繁琐难以推广;后来采用的琼扩技术又易受母源抗体干扰难以得出正确结果。 结合生产需要,笔者从1987年3月起,开始了荧光抗体(FA)法诊断GP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最大危害是引起免疫抑制,使鸡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减弱。近年来,该病在我省部分地区危害日益严重,其发病率为80%左右,死亡率约为10—50%。严重的是在鸡发生IBD时,许多鸡群又继发感染ND,从而增加了死亡率。目前对发病鸡群尚无有效药物,故养鸡单位对此深感焦  相似文献   
7.
绵羊抗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三联高免血浆的研制潘玉民于为民石全瑞辛英(吉林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长春130062)周今彩冯健民张明波高云飞(黑龙江省生物制品一厂)张惠山(公主岭市畜禽防检疫站)目前,鸡新城疫(ND)、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相似文献   
8.
鸡法氏囊病(IBD)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最大危害是引起免疫抑制,使鸡对多种疫苗免疫应答减弱或消失。近二年来在我省部分地区危害极为严重,发病率为80%左右,死亡率为10~50%。严重的是鸡发生IBD时,许多鸡群继发感染新城疫(ND)更增加了死亡率。过去我们一直采用IBD、ND二联高免卵黄液进行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毕竟因其是来自同种动物,有随卵黄传递其它病原体的危险,很可能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为此我们又开展了异源IBD、ND二联高免血浆的研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鸭瘟(DP)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VE)是鸭、番鸭、鹅、雁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自1923年被荷兰学者Baudet首次报道以后,相继发现于法国(1949)、美国(1950)、印度(1963)、比利时(1964)、英国(1972)、泰国(1976)和加拿大(1976),其流行范围逐步扩展开来。1957年,黄引贤在我国广州报道发现了鸭瘟。1957~1965年,本病广泛流行于我国南部、中部和东部的一些省市,1983年,廖德惠报道了四川省存在鸭瘟,并且分离到鸭瘟病毒。至今,全国各地均有本病的报道。目前鸭瘟仍然是我国养鸭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0.
应用英国鸭胚化小鹅瘟21/486弱毒种毒,研制出湿苗和冻干苗,其效价为10~(5-6)ELD_(50)/0.2ml.以该苗原液接种3日龄雏鹅(无母源抗体)5只,每只3.0ml,观察20天均存活;以10倍稀释的该疫苗皮下接种3日龄雏鹅0.2ml/只,免疫后3、7和14天分别用小鹅瘟(GP)强毒1.1万个 LD_(50)/0.2ml/只攻毒,保护率分别为95%、100%和100%;用皮下接种的2倍量的该疫苗进行饮水免疫,保护率为84.96%。中和抗体和琼扩抗体均从疫苗接种后第7天开始出现,并持续到第10周以上.1988~1990年在吉林、河北、辽宁、内蒙古四省八个单位共免疫接种种鹅和雏鹅20余万只,未发现不良反应。在疫区和受威胁区接种此苗后,GP 得到控制或消灭,并且提高成活率40~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