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畜牧兽医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4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做好防制畜禽疫病的基础建设,“七五”期间在全国开展一次畜禽疫病普查。为统一普查方法、标准,保证普查质量。农牧渔业部委托农牧渔业部动检所举办“全国畜禽疫情普查师资培训班”,于五月三十日正式开学,六月十四日已完满结束。这次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七十二人。他们都是具有助理兽医师以上资格的、有经验的兽医工作者,还有基层单位的负责人,是这次全国畜禽疫情普查的骨干力量。  相似文献   
2.
1946年Olafson等首先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腹泻称之为病毒性腹泻。1953年Ramsey等对以消化道粘膜病变为主的疾病称之为粘膜病。1961年Gillespie等证明了引起此二疾病的病毒为同一种病毒,从而把此二病名合并称之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ovine Virus Diarrhea/Mucosal Disease以下简称BVD/MD)。引起本病的病毒BVD/MD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Togaviridae的Pestivirus,属于此群的病毒还有猪瘟、马动脉炎及羊的Border病等的病毒。牛对本病有易感性,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型经过。急性型病牛可虽现肠道疾病並出现死亡。慢性型病牛生长缓慢。孕牛可发生流产及畸形犊等。患牛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口腔、消化道粘膜充血,出血、水肿、糜烂及溃疡等。在食管粘膜上可见到特征性的大小不等的浅而不规则的糜烂性病变。  相似文献   
3.
非洲马瘟     
非洲马瘟是单蹄兽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传染病,由病毒引起,特征为病毒血症,发热,水肿及心脏和消化系统出血。本病由昆虫传染,感染后经1—2周发热,在2周内死亡或取康复经过。马的敏感性特别高,致死率高达95%。骡,驴递减。病因病毒的特性现在根据Howell氏的报告,非洲马瘟病毒按血清学虽可区别为9个型,但认为其任何  相似文献   
4.
1980年4月,我们用从新西兰进口奶牛分离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125~#—BK毒株对4头牛进行了回归试验,引起典型发病.其临床症状以高度发热,沉郁,食欲不振,鼻腔及眼有多量浆液性、脓性分泌物,咳嗽以及母牛出现阴道炎等为主要特征.潜伏期2~3天,病程15~20天.回归试验发病牛的病理变化以呼吸道粘膜及眼结膜浅溃疡灶,鼻腔,食道粘膜和阴道粘膜充血,空肠粘膜呈明显虎皮纹状出血等为常见.接种后第2~6天,从试验牛采集到的病料用BK(犊牛肾)细胞又分离到病毒,并与IBR高免血清进行中和试验,均得到阳性结果.试验证明,125~#—BK毒株同国外IBR病毒报导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Bovine Rhinotracheitis,简称IBR)是由疱疹病毒属IBR病毒引起牛的一种以上部呼吸道炎症为主的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生鼻气管炎、眼结膜炎、高热、流产、传染性脓疱性阴户阴道炎,传染性龟头包皮炎以及乳房炎为特征,在犊牛则可引起脑膜脑炎.  相似文献   
6.
在英国新近暴发的IBR中,有部分罹病动物发展成一种严重的临床性疾病,尸体剖检以呼吸道广泛性损伤为特征.它们包括带有广泛伪膜形成的坏死性鼻炎、咽炎、喉气管支气管炎和严重的肺炎,有时还伴有间质性肺气肿.大约在半数的病例见有肾脏梗死.本研究中所检查的25头重症IBR病牛的中枢神经系统均属正常.采集了14头牛的呼吸道组织,以用于牛疱疹病毒Ⅰ的检查.结果从11份鼻腔材料和4份肺组织中分离到这种病毒.从上、下呼吸道中,常可分离到大量的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  相似文献   
7.
1970年H.H.КРЮКB,1971年3.Ф.3УдИлиHA等曾报导过关于用胰蛋白酶消化的初代细胞培养分离取自病犊的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但这些培养由于可能与其它病毒混合而致使病毒分离不一定都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根据近二十年来文献报导猪钩端螺旋体病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均有发生。Sander1935年首次用临床及血清学检查法发现猪发生此病,其后 Klarenbeek 等于1937年自病猪分离出病原体 L.icterohaemorrhagiae。Tepcкнх 1938年及1940年在苏联用血清学  相似文献   
9.
阿留申病是水貂的一种慢性病毒性传染病,每年给养貂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是水貂的三大传染病之一,本病至今缺乏特异性防治方法。自1972年以来,国际上已普遍推广使用对流免疫电泳试验(CIEP)逐年检测貂群,早期检出病貂,严格淘汰,保留阴性健康貂,用作繁殖。这是目前世界上控制和净化阿留申病的唯一有效手段。我国是世界上中低档貂皮的主要生产国之一。全国现养有水貂约300—400万只左右。每年要花费大量外汇从国外引进5000—8000头种貂。但是,我国对于水貂阿留申病的检疫手段十分落后。在口岸检疫上,至今仍沿袭非特异性的碘凝集反应,使许多阳性病貂漏检,不断流入国内,以至国内各貂场阿留申病流行情况十分严重,这是我同貂业生产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Shope氏1932年首先在野生的美洲白尾兔皮肤上发现了兔纤维瘤,并证明其病原体为滤过性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痘病毒[1,2,3,11]。这种纤维瘤病变也能通过人工接种传递给家兔。这种病毒与传染性兔粘液瘤病毒有着共同的抗原关系〔1,2,3,13〕,故兔纤维瘤病毒能使兔对其后的粘液瘤病毒的感染产生有效的免疫力。目前,许多国家都利用兔纤维瘤病毒冻干活毒疫苗给家兔接种来预防兔粘液瘤病的发生〔5,13〕。我国至今尚未见有兔纤维瘤和兔粘液瘤病流行以及有关本病的研究的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