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54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5篇
  15篇
综合类   143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58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海上资源日渐枯竭,建设海洋牧场,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是恢复海上资源、修复海洋生态系统、建设海上粮仓、营造海底森林的有效措施之一。现有的人工鱼礁多采用废弃结构物,多为一次性投放的小型礁体,投入海中聚鱼效果不好估计,资源利用率较小,经济效果也不甚理想。而且现有人工鱼礁多数需要投放到底质较硬、泥沙淤积少.  相似文献   
2.
重楼为稀有贵重药材,市场需求量较大,且繁殖率较低;野外生长较为缓慢,依靠自然资源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笔者研究在重楼种子萌发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陕西汉中地区气候特点,对重楼种苗繁育、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总结。通过此技术可实现重楼种苗繁育和仿野生种植技术的推广,从而促进汉中地区重楼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茂兰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养分与化学计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定量评价各影响因子对其的解释程度,阐明群落演替与土壤性状演变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旨在为该区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草本群落、灌木灌丛群落、乔林群落和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等演替阶段为研究对象,每个演替阶段各设置3个固定样地,样地内根据不同小生境随机布设12个土壤剖面,分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结果研究区土壤的SOC、TN、TP和TK含量均值分别为54.72、4.67、0.73和8.53 g/kg,且SOC、TP和TN含量相互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规律;C:N、C:P、C:K、N:P、N:K和P:K分别为11.95、79.16、6.50、6.64、0.550 1和0.085 2;从变异系数来看,除TK含量和C:N属弱变异性以外,其余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属中等变异性。随植被的正向演替,不同演替阶段的SOC、TN和TP含量基本上均呈上升趋势,而TK含量则呈倒“V”字型变化,表现为:乔林阶段 > 顶极阶段 > 灌木灌丛阶段 > 草本阶段;各演替阶段不同土层深度的SOC、TN和TP含量均表现为0 ~ 10 cm要高于10 ~ 20 cm,而TK含量则无明显变化。土壤化学计量特征随演替的进展其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在土壤剖面层次上,各演替阶段除C:N不同土层深度间无显著差异以外,其余也均表现为0 ~ 10 cm要高于10 ~ 20 cm。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层深度和群落演替是调控该区域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因素,对其解释程度分别为32.82%和32.19%。结论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氮、磷养分含量丰富,植物生长受氮(或磷)素限制的原因可能是土壤养分含量的有效性偏低所致;减少人为干扰、加之适当的保护,促进群落的正向演替,提高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研究初步揭示了众多影响因子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解释程度,对喀斯特森林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规模化猪舍废气复合净化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规模化猪舍废气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设计了一种猪舍废气复合净化系统。该系统采用化学法与水洗法相结合,通过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系统实时采集净化系统内的pH值、电导率、液位和压差等动态环境数据,智能控制洗涤泵启停和电磁阀通断,自动完成供水、加酸、喷淋和排废4个工作环节。同时,控制系统采用MCGS触摸屏与PLC建立通讯,通过创建人机交互界面实现系统环境数据监测、运行状态流动显示、按需配置系统参数和报警信息输出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系统操作的人性化和过程的可视化。系统可根据实际应用中对净化效率和运行成本的要求,实现多种控制模式,均有效抑制了猪舍废气排放。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对主要污染成分氨气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85%,整体运行可靠、控制简单,经济成本量化清晰。该系统在江西某种猪场实施应用,成效显著,可为畜禽养殖环境废气净化处理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该文介绍了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芦笋的种植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宣州区芦笋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做大做强芦笋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蛋白的生物学特性,试验采用PCR方法扩增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胞外区序列,构建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染至HEK293感受态细胞中表达目的蛋白,并对目的蛋白进行SDS-PAGE及Western-blot检测,通过ProtParam软件分析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蛋白性质,通过SWISS-MODEL软件预测蛋白质结构。结果表明:PCR法成功扩增出目的条带,大小约为1 430 bp,1. 0%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酶切成功;经10%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在68 ku处出现目的条带,目的蛋白成功表达;纯化后的蛋白质经Western-blot检测证明具有特异性;目的蛋白具有22种可能的折叠形态,理论等电点pI值为9. 08,蛋白质结构不稳定,亲水性较差。说明试验成功表达了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蛋白。  相似文献   
7.
滋味拾零     
我是湖北省森林公安局的一名民警,当我认真整理从警17年的岁月,竞发现最先涌出记忆闸门的不是音影,而是滋味.意外1997年12月,通过公务员考试,我从湖北省广水市建设委员会调到孝感市林业局,被安排在林政公安科工作.那时的我才第一次知道,中国还有一种警察叫林业公安!我们科里3个人,1名科长、1名副科长和我.听科长介绍,我们这个科,实际是3科1办:林政科、公安科、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印章齐全,对外使用.我没有在意科长稍冷的语气.一想到自己会成为警察,不由得暗自高兴起来,并感叹造化弄人!一小个头白面书生,怎么就与警察产生了交集?  相似文献   
8.
演替和气候对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北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碳库,土壤中储存着大量的有机碳。本研究调查了纬度梯度上的4个典型地点(长白山、蛟河、五营和胜山)不同演替阶段(杨桦林、硬阔叶林、红松近熟林和成熟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并分析了总SOCD(0~60 cm)、表土层SOCD(0~20 cm)与演替、气候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研究地点的总SOCD、表土层SOCD和表土层占总SOCD的比例随演替的进展并没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总SOCD与纬度、最冷月均温、年降水量和温暖指数无显著关系;表土层SOCD、表土层/总SOCD比例随纬度增加而显著降低,随最冷月均温升高而显著上升。多元分析表明,气候因子本身对表土层SOCD的解释力高于对总SOCD的解释力,演替阶段对3个SOCD变量的解释力均不显著,但演替阶段与温度指标(最冷月均温或温暖指数)的交互作用对总SOCD和表土层/总SOCD比例影响显著。此外,坡位对总SOCD和表层SOCD都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表土层SOCD可能主要受气候梯度和小地形影响;总SOCD的异质性较强、影响因素复杂,气候因子自身对总SOCD的影响较弱,群落特征(生活型、蓄积量)和小地形、以及演替与气候的交互作用对总SOCD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对胶南沿海防护林灌草带和混交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类型林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均呈现出单峰式的变化规律;地表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最关键因子,与两个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是0.958、0.980;气温也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重要因素,与灌草带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是0.857;大气温度、土壤湿度和风速对土壤呼吸速率都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其中风速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得出海防林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与土壤呼吸速率之间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散养状态下野生双峰驼(下称野骆驼)昼夜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研究,旨在丰富野骆驼行为生态学基础资料,为其进一步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年10—12月期间,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在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试验性放归的4峰野骆驼(2雄2雌)进行昼间行为的观测。将野骆驼的行为分为6类:休息、警戒、运动、采食、反刍和其他行为。【结果】时间分配上雄性采食行为时间比例最高,为28.13%±10.42%,雌性野骆驼由于适应新的环境表现出警戒行为比例最高,为28.22%±10.74%。观察期间雌、雄性野骆驼行为时间分配无显著差异。随月份变化,野骆驼休息、警戒和反刍时间呈下降趋势,运动时间和采食时间呈上升趋势。野骆驼昼间警戒和运动行为存在晨昏活动的高峰,其采食行为有2个高峰时段,出现在当地时间日出之后(9:00—10:00)和日落之前(14:00—16:00),野骆驼的休息高峰出现在中午时分(11:00—13:00)。散养条件下野骆驼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与大多数有蹄类动物类似。【结论】散养条件下野骆驼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与大多数有蹄类动物相似,相关数据可为其进一步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